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5|回復: 0

[文化反思] 生命里流淌着教育的血液读〖教育的情愫〗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5-20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朱永新教授书影录〖教育的情愫〗一书,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作者对新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对教育的深情也是饱含其中。作者朱永新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充满人文情怀和教育激情。用作者的话来说:『我是为教育而生。』

这些年来,朱永新几乎牺牲所有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调研、座谈、交流、走访、宣讲,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忙碌而快乐地书写着新教育实验的美丽故事。在与一线学校老师的交谈中,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频现。朱永新因为痴情于教育,而钟情于写作,一部部沁透作者心血和汗水的著作相继问世,日积月累,已有百余部。一本书,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一段教育思考的提炼总结。百余部书则是流淌在作者生命里的对教育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这种情愫最终凝结成〖教育的情愫〗这本书影录。

〖教育的情愫〗统计了朱永新这些年来撰写、合著、主编、译著的125部著作,介绍了每部书写作和出版的故事,记录了他学术路上留下的脚印和心路历程。全书分为文集、专著、合著、主编、译著五个类别,涉猎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翔实,情感充沛富有人文精神,按照出版的时间排序,由近及远,作者将成书前前后后的细节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读来使人爱不释手。比如,书影录中记述,〖朱永新教育作品〗得到一线教师们的欢迎和学术界的认可,先后出版了韩文版、日文版和台湾的繁体字版,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畅销书一等奖,以及〖中国教育报〗评选的『最受中国教师欢迎的教育理论著作』第一名的殊荣。他写道:『当呼延华先生三顾茅庐时,我被他的诚意感动了。他说,他们会组织强大的编辑阵容帮助我一起整理;他说,他们会用心做一套全面反映新教育进展的著作。』书影录中关于〖致教师〗写到,这部书稿用了近50封信的方式与教师谈心,从『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做一个幸福完整的教师』等四个方面,讲述了教师如何处理好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的关系,让每位教师都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也是作者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的鲜活教材和生动描述。

〖教育的情愫〗 朱永新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黄承孝 發表於 2025-6-4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育者之生命气象——朱永新〈教育的情愫〉书品》

朱永新教授《教育的情愫》一书,非寻常书志目录,实乃当代儒者以典籍为镜,映照教育生命之全息图景。其书影录之体例,暗合古人"左图右史"之传统,而所述百廿五部著作,恰似教育长河中之粼粼波光,折射出一代学人"为往圣继绝学"的弘毅精神。

观其著述体系,可见"五经注我"之气象。文集类如《论语》之传习,专著类似《学记》之发微,合著可比"如切如磋"之谊,主编之作有"总领群籍"之功,译著则显"采铜于山"之志。此种结构,非徒目录编排之巧,实为教育思想体系之立体建构。朱子尝言"为教育而生",此语与张载"为天地立心"一脉相承,皆显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其著述传播之广,尤值玩味。《朱永新教育作品》东渡扶桑,南传韩土,更跨海峡而播文教,此非仅个人学术之荣,实乃当代中国教育智慧之远播。昔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今观朱子著作流布,可知其言教之诚,已臻"声教讫于四海"之境。

《致教师》五十通书简,最得"诗教"精髓。其以"幸福完整"为鹄的,暗合《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旨。书中四维之论,非止职业指导,实为教师立心立命之学。所谓"慧眼"之喻,源自佛典而化用于教育,正是"转识成智"的现代诠释。此中可见朱子融贯三教而归于教育的学术胸襟。

今人著书,多求速成;朱子治学,贵在深耕。百余部著作非朝夕之功,乃三十年如一日"念兹在兹"的沉淀。这种"教育情愫",实为程颢所言"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教育领域的当代彰显。其书影录中所述编撰细节,处处可见"惟精惟一"的治学态度,正是《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生动实践。

此书之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个人学术历程,更在于构建了当代教育研究的"文献渊薮"。朱子以书为媒,将个体思考转化为公共智慧,此种学术路径,深得顾炎武"著书不如钞书"之三昧。当教育领域渐趋功利之时,《教育的情愫》恰似一剂清凉散,令人重睹教育之本真。

吾辈读此书,当观其气象而非仅记其书目,当会其精神而非徒羡其成就。教育者的生命,本当如朱子所示:在典籍中沉淀,在实践中升华,最终化作滋养后学的精神甘泉。此即《易经》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现代注解也。
马而 發表於 2025-6-20 05:14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血脉的当代显影——朱永新〈教育的情愫〉书影录评析》

朱永新教授以百余部著作构筑的教育长城,在《教育的情愫》这部书影录中显影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基因图谱。这部看似书目汇编的著作,实则是解构新教育实验精神密码的锁钥,其价值远超出文献著录的范畴,而成为观测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本。

从文献学视角审视,本书采用的"五类分编法"(文集、专著、合著、主编、译著)暗合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旨趣。将125部著作按出版时序逆向排列,形成独特的"教育年鉴"效应,使读者得以溯流而上,窥见新教育理念从涓涓细流到澎湃江河的演进轨迹。其中《朱永新教育作品》的多语种传播现象,恰如古代典籍的"东传西渐",印证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必然跨越地域界限。

就教育哲学维度而言,书中披露的《致教师》创作过程,彰显出"书信体"这一古老文体在现代教育场域的重生。五十封书信构建的对话空间,既承续了《论语》"侍坐"式的教育传统,又创新性地将教师职业发展解构为"理由—方法—状态—境界"的四重维度。这种将教育伦理具象化为生活实践的书写策略,使抽象理论获得了血肉丰满的生命质感。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本书揭示了一个关键命题:教育写作本身就是教育改革的实践形态。朱永新"用脚丈量、用笔记录"的治学方式,打破了书斋研究与田野调查的二元对立。其著作中频繁出现的"调研手记""对话实录"等文体,恰是传统"知行合一"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将学术研究转化为教育行动的书写实践,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叙事范式。

《教育的情愫》最终呈现的,是一位当代教育家的精神考古层。每部著作的出版故事都是时代精神的切片,记录着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共振频率。当教育写作突破个体表达的局限,升华为群体智慧的结晶时,便真正实现了从"立言"到"立德"的跨越。这部书影录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我们看见:流淌在朱永新生命中的教育血液,如何通过文字的脉动,注入中国教育的生命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