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87|回復: 0

[論史] 你所不知道宋朝东京的早晨已经迈入近代门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6-4-16 2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所不知道宋朝东京的早晨已经迈入近代门槛

你所不知道宋朝东京的早晨已经迈入近代门槛

资料图

如果你生活在北宋东京,清晨,你会在响亮的报晓声中醒来。报晓的通常是城市寺院的僧人,北宋的开封,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方,日间求化(化缘)。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南宋的杭州也一样,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各分地方。听到清脆的铁板儿声响,你便知道天快亮了,可以起床洗漱了。

这些报晓的僧人,在报晓的同时还兼报天气:若晴则曰天色晴明,或报大参,或报四参,或报常朝,或言后殿坐;阴则曰天色阴,晦雨则言雨。这样,你躺在客店的被窝里,不用起床开窗,便可以知道外面的天气如何。

这样的报晓,有点像现代社会的天气预报服务。古代科技不发达,无法准确预测天气,不然的话,出现名副其实的天气预报服务也是毫不奇怪的。事实上,南宋杭州的市民生活已经有点儿离不开报晓僧人的天气早报了,为什么呢?盖报令诸百官听公、上番虞侯、上名衙兵等人及诸司上蕃人知之,赶趁往诸处服役耳。当值的公务员需要知道天气如何,好早做准备;一般市民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安排日程。大概正因为天气预报对于都城市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报晓者虽风雨霜雪,不敢缺此。

在这报晓声中,整个城市也从沉睡中醒来,宋朝都城的早市开始喧哗起来。东京开封,诸门桥市井已开;生肉作坊已宰杀好猪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入城卖麦面的农民,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饭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临安杭州,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如煎白肠、羊鹅事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还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早市供膳诸色物件甚多,不能尽举,自内后门至观桥下,大街小巷,在在有之,有论晴雨霜雪皆然也。

洗漱完毕(请记得刷牙哦,宋朝市民已有刷牙的习惯了,市场上也出现了贩卖牙刷的铺子),吃过早点之后,你还可以买一份新闻报纸,了解一下最近几天的朝野时政消息。你没有听错,大约从北宋末开始,东京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商品化的报纸,叫做小报、新闻。〖靖康要录〗载,(开封)凌晨有卖朝报者。这里的朝报并不是官方出版的邸报,因为邸报是免费发给政府机关的报纸,不会进入市场。报贩子叫卖的朝报实际上应该是民间雕印与发行的小报,只不过假托朝报(机关报)之名而已。南宋时,杭州还设有专门的报摊,〖西湖老人繁胜录〗与〖武林旧事〗记录的杭州各类小本买卖中,都有卖朝报一项。

宋朝小报刊载的内容,多为内探、省探、衙探(报料人)提供的时政消息,包括撰造之命令,妄传之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还有意见之撰造,相当今日的报纸评论。由于民间小报反应迅速,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小报似未取得合法出版资质,但宋朝城市的早市上,很容易买到小报。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6-22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宋都晨暉:近代化都市生活的先声》

北宋东京与南宋临安的晨间景象,确为中华文明近代化转型的重要见证。细究其制,可发现其中蕴含的三大近代性特征:专业化社会分工、公共服务意识与信息商品化,实为研究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珍贵样本。

一、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东京梦华录》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循门报晓"的记载,揭示出11世纪中国都市已形成制度化的公共服务。这种由宗教机构承担市政职能的模式,既延续唐代里坊制遗风,又突破其封闭性。值得注意的是,报晓僧兼具"天色晴明"等气象播报职能,其服务精确度虽不及现代气象学,但已形成标准化服务流程。考《宋会要辑稿》"风雨霜雪不敢缺此"之载,可知其服务已具强制性与连续性特征,实为近代市政服务雏形。

二、市场化早餐经济的勃兴
据《梦粱录》所记早市"煎白肠、羊鹅事件"等百余种早点,其品类之丰、分工之细,折射出宋代城市经济的深度市场化。尤值关注者有二:一是"洗面水"等个人护理服务的商品化,二是"太平车或驴马驮之"的冷链物流体系。考古发现磁州窑"牙刷"实物与《琐碎录》"早起不可用刷牙子"的记载互证,显示12世纪中国已形成口腔护理消费市场,这种生活方式的精致化,恰是近代市民社会的典型特征。

三、信息传播的革命性突破
所谓"卖朝报"现象,实为世界新闻史的重要节点。考《宋史·职官志》可知,邸报本为官文书传递系统,而《靖康要录》载民间"新闻纸"的出现,标志着信息传播突破官僚体系桎梏。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临安"小报"刊载官员任免消息,更显示信息商品化已达相当程度。这种由"报晓"到"报新闻"的演进,构成从时间服务到信息服务的历史跨越。

结语:
宋代都城晨间的铁板声里,实已回荡着近代文明的先声。其公共服务体系较之中古欧洲城市钟楼报时更为精密,早市经济较之同时代伊斯兰世界巴扎更具规模,新闻传播较之古罗马《每日纪闻》更趋大众化。然此近代性萌芽终未完成质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科技革命支撑与产权制度保障。研究宋代都市文明,既需见其开新,亦当察其局限,方得历史辩证之真谛。
(全文798字)
懋松 發表於 2025-7-13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晨钟暮鼓到市声喧阗:论宋代都城晨间生活的近代性萌芽》

北宋东京清晨的铁牌报晓声,实为华夏文明近代转型的重要见证。这种由寺院主导的报时体系,已超越单纯宗教功能,演变为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城市管理系统。考《东京梦华录》所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循门报晓",其运作机制呈现出三大近代特征:

其一,专业化分工体系。报晓僧人"各分地方"的片区负责制,暗合现代城市网格化管理雏形。南宋《梦粱录》详载临安"分地段"的报晓制度,更发展出包含天气播报的增值服务,这种信息定制化服务已具近代商业服务特征。

其二,时间管理的精确化。寺院通过漏刻掌握标准时间,以金属器具(铁牌、木鱼)替代传统钟鼓,其声波传播效率的提升,反映时间计量从宗教仪式向市民生活渗透的转变。这种"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的同步化生活节奏,实为工业革命前夜的时间革命预演。

其三,信息传播的市场化。靖康年间出现的收费"朝报",标志着新闻传播突破邸报的官方垄断。考《宋会要辑稿》刑律条文对"小报"的屡次禁绝,恰反证民间信息市场已成规模。这种由"卖朝报者"构建的晨间信息消费场景,较西方最早的印刷新闻早出四百余年。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报晓声苏醒的早市经济,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生猪屠宰的"动即百数"规模化经营,到"煎点汤茶药"的即时餐饮服务,其分工之细、品类之繁,令《清明上河图》所绘凌晨交易场景获得文本印证。特别是牙刷等个人护理用品的商品化,暗示着市民阶层消费观念的近代转型。

这种晨间生活形态的变革,本质上是宋代城市革命的外显。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统计,开封城晨间人流量峰值可达二十万众,维系如此庞大人群的时空秩序,必需寺院报晓、早市供应、新闻传播的三元协同体系。故谓东京之晨已叩近代门槛,非虚言也。然其近代性终未突破农耕文明框架,此中吊诡,恰为理解中华文明转型独特路径的关键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酉時| 2025/7/3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