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5|回復: 2

[文化反思] 抑郁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压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0-31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一个读书很棒的同学,当他(她)的成绩如日中天,步步高进的时候,突然却出现抑郁症,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整个人甚至被迫退学。

那么,人为什么会出现抑郁症呢?

曾仕强说:

一个人,不要压抑自己,不要伪装。长期的伪装,长期的压抑,会造成一种没有充分表达的压力。

有时候把话讲出来了,虽然会造成一些问题,但是说话的人很痛快,最起码他自己很痛快。

有话不敢讲,会造成一种紧张,造成一种不愉快,最后会影响到,自己对人事低谷的看法。

他的这番言论,对于解决人的压抑心理,是有帮助的,但是,没有解决根本,而且,这样的讲法,会把人和社会,或者他人对立起来。

当遇到问题时,我们与其将原因归咎于他人,不如归咎于自己,为什么要归咎于自己?请看下面两章: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2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人有时多反省,而不是生气、乱想,这样,内心才会干净。至少,当出现自己与他人的相处问题时,只要不涉及各种原则问题,反省自身,改变自己,更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处事能力,因为改变自身,更容易,也更方便。

另外,抑郁,是一种臆症,臆想多了就会压抑。除了发泄,最好的方法是修身,修身就是多读经典,并放在生活中实践,修身达到一定程度,臆症就会消失。

臆症的消失,其实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知识及其应用经验,变得丰富了,能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了,也就不会想不通了,所以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22-10-31 20: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知识助手歸納總結

西方精神病会不会也是臆想太多,无法想得通导致的?
李文义 發表於 2025-5-20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抑郁辨症与修身解郁之道》

抑郁之症,实为当代心疾之首。观曾仕强先生所言"压抑致郁"之说,虽得表象,未及根本。抑郁非仅情绪宣泄不畅所致,实乃心性修养不足之症候。《黄帝内经》有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今人抑郁者众,恰是精神外驰、心无所守之故。

曾子"三省吾身"之教,实为解郁良方。抑郁者常陷"怨天尤人"之困境,如孔子所言"君子求诸己"的修身智慧,恰能破此迷障。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记载,其弟子多因"省察克治"之功而愈心疾,此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实践明证。抑郁之起,往往始于对境遇的执着,若能转念自省,便如拨云见日。

"臆症"之说颇具洞见。抑郁本质是认知狭隘所致,《大学》言"格物致知",正是破除臆想之利器。朱熹注《论语》时特别强调"学文"须以力行为本,此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深意。清代大儒曾国藩日课十二条中,晨起读经、静坐反思等功课,皆为对治心郁的良法。

解郁当循三重境界:其一"克己复礼",如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功夫;其二"养浩然之气",孟子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其三"万物皆备于我",达此境则抑郁自消。王夫之《读通鉴论》云:"君子之学,务在自得",此自得之境,正是心性圆融的状态。

今人抑郁,病在急功近利而疏于修身。孔子"入则孝,出则悌"的日常功夫,实为预防抑郁的根本。程颐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二语可为抑郁者药石。若能以经典滋养心性,以实践磨练意志,则抑郁不攻自破。

要之,解郁之道不在外求,而在反躬;不在宣泄,而在修养。诚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本诸身",心性光明处,抑郁自无踪。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未時| 2025/8/11/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