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考古网 (一)5月21日上午 第一段:开幕式与照相(8:30-10:00)
 第二段:大会发言(10:00-12:00)
 主持人: 赵辉
 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为30分钟。
 1.王巍先生介绍探源工程十年总体收获
 2.刘斌先生介绍良渚遗址十年考古收获
 3.何努先生介绍陶寺遗址十年考古收获
 4.许宏先生介绍二里头遗址十年考古收获
 
 (二)5月21日下午
 大会发言(14:00-18:00)
 主持人:王巍
 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为15分钟。
 1.吴小红先生介绍探源工程年代学课题进展
 2.张雪莲先生:《仰韶文化年代讨论》
 3.莫多闻先生介绍探源工程环境课题进展
 4.夏正楷先生:《大型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在文明探源中的作用》
 5.袁靖先生介绍探源工程经济课题进展
 6.钱益汇先生:《中国早期国家石料来源与资源选择策略――以二里头遗址为例》
 7.赵春燕先生:《二里头遗址人口迁移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
 8.张弛先生介绍探源工程区域中心性聚落课题进展
 
 9.孙波先生:《城子崖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10.周润垦先生:《东山村遗址考古的新发现和初步研究》
 11.赵晔先生:《良渚文化次级中心――临平茅山遗址群》
 12.方燕明先生:《禹州瓦店遗址聚落形态分析》
 13.王来柱先生:《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发掘的新进展》
 14.何努先生介绍探源工程精神文化课题进展
 15.聂跃平先生介绍探源工程遥感课题进展
 16.毛峰先生介绍探源工程GIS课题进展
 
 (三)5月22日上午
 分组讨论(8:00-12:00)
 A组    主持人:王震中、栾丰实
 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为15分钟。
 1.仇士华先生:《有关系列样品C-14测年方法的一些问题》
 2. 郭大顺先生:《读苏秉琦先生文明起源论述的一点体会》
 3. 裴安平先生:《浙江余杭瓶窑古城基本特点研究》
 4. 陈杰先生:《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若干问题的思考》
 5. 赵辉先生:《从玉器看良渚社会的宗教》
 6. 刘建国先生:《良渚水利工程的初步研究》
 7. 栾丰实先生:《试论仰韶时代中期的社会分层》
 8. 杨建华先生:《中国牧业文明起源初探》
 
 
 9. 江章华先生:《环境、经济、人群移动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成都平原为例》
 10. 田名利先生:《张家港东山村考古发现的初步思考》
 11. 戴向明先生:《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社会复杂化的进程》
 12. 韩建业先生:《西坡墓葬与“中原模式”》
 13. 王震中先生:《关于古代国家的概念、定义与标志》
 14. 宋建先生:《中国文明形成的几个问题》
 15. 赵宾福先生:《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
 16. 郭伟民先生:《早期文明的复杂化问题》
 
 B组    主持人:朱乃诚、林留根
 每位代表发言时间为15分钟。
 1.罗琨先生:《从“礼失求诸野”到“三重证据法”》
 2.宫长为先生:《这一万年――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说起》
 3.沈长云先生:《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 魏建震先生:《先秦时期地域关系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5. 谢维扬先生:《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对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
 6. 黄建秋先生:《试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的动力》
 7. 王东先生:《中华文明与国家起源标志――原创性与独特性》
 8. 陈淳先生:《刍议文明起源的标志:城市、青铜与文字》
 
 9. 杜勇先生:《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10. 张童心先生:《崧泽时期的r祭、祭坛》
 11. 方向明先生:《文明起源探索中精神组成的考古学研究――东山村发现的启示》
 12. 王吉怀先生:《从禹会遗址考古资料看淮河流域文明化进展的程度》
 13. 段渝先生:《西南夷青铜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14. 陈剑先生:《黄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南传的环境动力机制初探》
 15. 顾万发先生:《良渚及相关文化蹲踞似神人的内涵及“夏”字造型来源问题研究》
 16. 邓聪先生:《从玉器谈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
 
 (四)5月22日下午
 大会讨论(14:00-18:00)
 主持人:王巍、赵辉
 
 (五)5月23日上午遗址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