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58|回復: 0

[中药大全] 白前的功效与作用

[複製鏈接]
中草药手册 發表於 2019-2-26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白前

白前

白前

白前,中药名。为萝蘑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和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具有降气,消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02ea378284f45a50ffb906bb53c42d7f.jpg

白前图片

白前的功效

白前的功效

白前图片

白前的作用

白前的作用

白前图片

白前简介

药材名:白前

拼音:Bái Qián

别名:石蓝、嗽药、柳叶白前、水杨柳、大鹤瓢、水柳、芫花叶白前、溪瓢羹、消结草、乌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鹅管白前

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的根及根茎。8月挖根,或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性状: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明显,节间长1.5~4.5cm,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长可达l0cm,直径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气微,味微甜。

化学成分:含三萜皂甙、海罂栗甙元A、B(glaucogenin A,B)、海罂粟甙A(glaucoside A)及海罂粟甙元C- 黄花夹竹桃单糖甙(glaucogenin- C-mono- D-theve-toside)等。芫花叶白前含三萜皂甙。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归肺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阴虚火旺、肺肾气虚咳嗽者慎服。

白前的功效

泻肺降气;下痰止嗽。主主冶肺气壅实之咳嗽痰多;气逆喘促;胃脘疼痛;儿疳积;跌打损伤

白前的用法

内服:3~9g。--〖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1.5~3钱。--〖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中华本草〗

白前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

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服。(〖梅师集验方〗)

②治久嗽兼唾血

白前三两,桑白皮、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炙)。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若重者,十数剂。忌猪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③治胃脘痛,虚热痛

白前和重阳木根各五钱。水煎服。

④治疟母(脾肿大)

白前五钱。水煎服。

⑤治小儿疳积

白前、重阳木或兖州卷柏全草各三钱。水炖服。

⑥治跌打胁痛

白前五钱,香附三钱,青皮一钱。水煎服。(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严匡 發表於 2025-7-2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前药性考辨及临床应用阐微》

白前一物,首载于《名医别录》,位列中品。其性味辛开苦降,微温而不燥,专入肺经气分,乃治肺家痰壅气逆之要药。今就历代本草所载,参以临证心得,详辨其用如次。

一、药性本源考
柳叶白前与芫花叶白前虽同科异种,然其药用部位皆取根茎,禀秋金肃降之气。《本草崇原》谓其"形似白薇而中空",今观药材性状,确具"鹅管通窍"之象,此正应肺脏中空之性。其所含三萜皂苷类成分,恰合《本草备要》"味辛能散,苦能降"之说,现代药理证实其确有显著祛痰镇咳之效。

二、功效应用析微
1. 降气消痰之妙
白前尤擅治"肺气壅实"之候,此证当见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喘促不得卧,其痰质多稠黏。《本草正义》言其"专主肺家痰饮",较之杏仁偏于宣降,白前更长于涤荡痰浊。临证配伍:
合紫菀、款冬,治寒痰壅肺
配桑白皮、地骨皮,疗热痰胶结
伍半夏、茯苓,化湿痰停滞

2. 止咳平喘之辨
其止嗽之功,非似罂粟壳之敛涩,实为"因势利导"之法。《医学衷中参西录》载:"白前能导肺中痰水下行的的,痰去则咳自止。"故于哮喘发作期,与麻黄、杏仁同用;久咳不止者,当佐五味子、诃子。

三、临证禁忌发蒙
阴虚火旺者慎用,此理易明。然"肺肾气虚咳嗽"之禁尤当注意,因此时根本已虚,若再降泄,恐伤元气。常见误用者,每见气短乏力加重,此即《本草害利》所诫"虚家如油入面"之弊。

四、古今验方摭拾
1. 梅师治久咳方:单味酒调,取其辛温通达之性,尤宜寒饮久咳。
2. 近效咳血方:配伍桑白皮等,暗合"降气即所以降火"之旨,今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有效。
3. 福建治胁痛方:合香附、青皮,拓展其"通调气机"之用,实为古法新用。

结语:白前之用,贵在"通降"二字。然今人每见咳嗽即投,不辨寒热虚实。须知药之为物,利剑双刃,用得其所则效如桴鼓,误投则反伤正气。学者当于"降气不伤正,消痰不损阴"处细加揣摩,方得用药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