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4|回復: 0

隔代教育,非爱即害?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2-2 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祖辈代劳教育孙辈,虽然是“无偿劳动”,但年轻父母还是有诸多不满。: Q2 k& j" I+ r/ `+ e: B
  隔代教育,非爱即害?年轻父母不能一味否定隔代教育,应通过更多的亲子教育加重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 N5 \0 a" k4 s* G" N
  “祖辈带的孩子,上学后在写作业、语言表达、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问题凸显……”近日一篇小学老师的公开心声日记,将隔代教育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
3 T0 m7 n* D& _, L0 ^, F6 v) Z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隔代教育的时代。
, N' R3 ~( d9 Z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随机走访了广州多家幼儿园,发现负责接送孩子的家长里,有六七成都是家中老人。
( {# O( {( o5 P6 B& Z- @- b  据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 ]' g. w! z3 A% |1 R' o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
$ J; {6 e5 p& }2 U  有专家呼吁: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年轻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要让孩子同时处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两个轨道上成长。
  o% t, M# c2 B3 G  现实处境 老人“凑孙”最可靠
" l& v0 I( D' X2 V5 @. m9 z8 w  迫于当前城市繁重的工作压力,很多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因为他们觉得相较于保姆照看、机构托养等,这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办法。0 u' O! e$ c, T. {, @# ~
  记者来到广州番禺某小区,发现在小区玩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由老人照顾。
& K& }6 ?) w* _; b+ h; o  53岁的林婆婆是湖北人,为了带孙子,她提前办退休,从老家来到广州。“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老人就该给年轻人分忧,我们发挥余热嘛。”
* A* I& t( ^3 q" o  “果果妈”说,老人带孩子,最大的好处是安全,“交给保姆我不放心,一旦被拐了怎么办,现在坏人这么多。”
* J; x1 N! i- i9 I: P0 l. A  “他们不仅帮我们照顾孩子,我们下班也能吃到现成饭菜,何乐不为?再说家里也热闹,孩子不会孤单,很开朗。”曾小姐说,老妈喜欢唱歌跳舞,培养了儿子的音乐兴趣,真好。
7 F  w" s0 \: g8 A8 ?  在荔湾当公务员的姚女士认为,让老人带孩子,比送到托管所还好。“一对一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学知识的好习惯。闹闹3岁多,会认字,会朗诵古诗,都是爷爷教的,我和老公都很高兴。要是送到托管所,一个老师对着十来个孩子,肯定不会这么用心。”' Z6 X# O9 t1 A: }$ t5 V
  教师感悟 问题学生祖辈“造”
+ t# w" e; ?4 u* Y$ R" f  然而,在广州天河区担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的女教师李纬,近日在日记中坦言了她对接受隔代教育学生的担忧。
7 h* r8 v, y7 M1 M2 R! S. g  李纬说,班里约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天由老人接送上学,在家里几乎是同老人朝夕相处,父母很少露面,连开家长会都没空来。她的最大感触:很多问题出现在由祖辈们带的孩子身上。这些隔代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老人的“权威”似乎并不那么在意,也不尊敬老师。
+ ]# q) Z: A* {$ R* C* H  7岁的阳阳(化名)就很有代表性。奶奶很无奈,“老师,您要看好他,阳阳不听我们的,他爸妈经常加班,回来买很多礼物给他,他每天都玩到很晚,没时间写作业。”2 [! T+ d7 C: y- C7 z
  李纬跟阳阳爸爸沟通后,第二天,孩子终于完成了作业,还写得不错。谁知,第三天又是一个字也没写,原来,他爸爸又出差了。& R. \/ x, _* c& S$ q5 `& u
  李纬跟其他同事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此外,在班集体活动上,这两类孩子的差距就更大了。父母带的学生,会把握住学校的每一次机会和活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并积极为孩子准备,这样的孩子很自信,同时也很有成就感。
6 a" L1 `* k7 i  李纬说,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小学前三年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将会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兴趣会在这个时期基本稳定下来。她呼吁,“不管父母多忙,事业多么重要,我真诚希望他们能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就花点心思去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而老师单方面的努力也是极为有限的。”6 c. z  R4 _7 B: J, K( p5 ^$ L
  父母述说 分歧引爆家庭冲突0 c5 i7 L- U! `( J5 a& Z2 s0 K; K
  祖辈承担孙辈的教育,利弊几许?昨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也让一些年轻父母烦恼不断。0 `9 a. X% y8 D8 b
  “我家公婆太宠爱孩子了,什么都顺着娟娟。3年下来,娟娟变得特别任性。”在广州一家私企上班的年轻妈妈赵女士告诉记者。
& ^; Z9 l$ O0 Q+ s" U  “娟娟脾气很大,不高兴就摔东西。有一次我生气了,让她自己把玩具捡起来。结果爷爷跑过来,说不用娟娟动手爷爷帮忙哦。” “娟娟穿着鞋在沙发上踩,我说不可以。奶奶却说没关系、脏了奶奶洗。” 赵女士抱怨,老人家总爱装好人,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她实在忍无可忍,跟公婆大吵了一顿。+ d1 I& V. D' {' v/ p
  两代人教育观念的矛盾,在很多家庭中多少都有体现。
3 }- {, W2 c6 J8 K, a. ~  刚做母亲的阿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女儿7个多月,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要用手去抓。“她一碰花草就能顺手掐一朵下来,老人觉得宝宝喜欢就让她去摸,可我觉得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爱护花草的习惯,要对宝宝说不。”
. U# y5 r) ^2 y4 |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仅给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也造成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意见冲突。甚至对孩子平日的吃喝、生病问题,都矛盾重重。
9 V) A+ ~9 ]$ l  }& }4 y# W  家住广州越秀区农林下路的邓小姐说,“我家小宝发烧,姥姥说要捂出汗才好,我说三岁以内的小孩要散热才行。”“我婆婆是北方人,爱让孩子吃面条,才1岁多,搞得孩子消化不良,晚上总哭。我说了她就不高兴。”
5 k2 \8 L# V& S9 `  “广州妈妈网”上,关于隔代教育是爱还是害的讨论也很热烈。
% r- q0 o5 R8 G$ p  网友“女侠客”说,一天下班看见孩子居然坐在家里阳台上,把我吓坏了―――当时他只要往后一翻身就能摔下去。我责问老人,老人说玩一会不会出事的,以前的孩子都是这样玩的啊。
" j3 j) W) ~+ a0 {  “80后”阿铃对记者说,老人家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育儿经”,可有些观念已经明显过时。“你指出来,他会嫌你不够尊重他,觉得我们年轻,没有经验。”# O  j( N& \! Z- n& o
  蒋小姐不得不把老人请了回去,自己雇两个保姆照顾孩子。“我宁愿把每个月赚的钱花在保姆身上,也不想跟老人之间闹矛盾,太烦了,伤不起。”记者王晓云 实习生 朱娟 李丹瑶
: n- T; ~& z" R! z% W# i  专家观点7 e8 [6 L0 U! M: i( V# |; g& R
  ●明确孩子教育大原则/ a1 m) a$ D, [  |# y+ N
  “隔代教育问题的焦点似乎都在孩子身上,但潜心一想,它引发几层关系中隐藏的矛盾。如果决定让老人带小孩,一定要先明确对孩子教育的大原则。年轻父母是家里的主心骨,要共同商量出一个争议解决机制。如果不是原则性的教育问题,年轻人与其过分跟老人计较,不如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加重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
# |' `" l2 s$ ~$ s3 W  Z. i. Z  年轻人也可以帮老人订阅一些育儿方面的杂志,用这种软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意见。
! J$ S1 w" ^! ?( M$ u$ ?  ―――美国催眠治疗协会认证催眠疗愈师木蓝# S) q5 C) X0 T+ V
  ●两代父母要沟通协调
# a  w2 P% c3 p, _! q0 ^  “隔代教育,应看成是一种两代父母之间的合作。大家必须达成共识,否则贸然在一起肯定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去协调沟通,不能各持己见,特别不能当着小孩子的面去争执。两代父母要互相表达彼此的想法,心平气和地去谈。在孩子还不到上幼儿园年龄时,年轻父母又不能放弃工作,如果家里有老人愿意带孩子,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N9 T3 ]5 |. `) {% c" g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老师陈筱洁
& v+ H! k7 K' J1 ^* J  ●年轻人要多让步' q0 B# C; k* g; N) T" R
  “对隔代教育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老人不一定带孩子方面就比年轻人好,也不一定比年轻人差,关键还是在于协调。年轻人要多让步、多主动,因为有意见的更多是你们,对老人的教育不满必须去想办法沟通,否则就该自己多带孩子多教育孩子。0 U) M7 I3 ~- T9 B5 u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张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