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93|回覆: 0

[中藥大全] 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1-2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白芥子

白芥子

白芥子

白芥子,中藥材名,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乾燥成熟種子。十字花科,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種皮薄而脆,有油性。無臭,味辛辣。可入藥。主要產自安徽、河南、四川、山東等地。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具有溫肺豁痰利氣,乳腺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白芥子圖片

中藥白芥子

中藥白芥子

白芥子圖片

白芥子的作用

白芥子的作用

白芥子圖片

白芥子的功效

白芥子的功效

白芥子圖片

白芥子簡介

藥材名:白芥子

拼音:Bái Jiè Zǐ

別名:辣菜子

來源:本品爲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性狀: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爲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後有薄膜狀的胚乳粘著於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並於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於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後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爲佳。

化學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鹼、芥子酶、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鹼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鹼經鹼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鹼

性味:辛;溫

歸經:肺;肝;脾;胃;心包經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禁忌: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氣、傷精。

白芥子的功效

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白芥子的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所含的異硫氰酸苄酯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酵母菌、20種真菌及數十種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或陽性細菌的有效抑菌濃度爲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黃芥子甙水解產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殺菌作用。

2、刺激作用

白芥子甙,本身無刺激作用,遇水後經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異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膚發紅、溫暖,甚至引起水泡。

白芥子的用法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外用:研末調敷。--【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治喘咳宜敷貼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飲。--【中華本草】

白芥子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爲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②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

外用白芥子爲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爲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

白芥子,曬乾,爲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

④治傷寒後,肺中風冷,失音不語

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熱,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

真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上爲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風濕腳氣腫疼無力

白芥子、蕓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7-22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芥子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闡微】

白芥子者,乃十字花科白芥之成熟種子,【名醫別錄】列爲中品。其性辛溫,其味峻烈,實爲通利三焦之要藥。今就傳統藥性理論與現代研究相參,詳述其用。

一、本草考源
白芥子載於【唐本草】,李時珍謂其"利氣豁痰,除寒暖中"。其形圓如珠,色白微黃,較黃芥子體大而力宏。道地產區以亳州、禹州爲勝,得中州厚土之氣,故化痰之力尤著。所含白芥子苷遇水酶解爲異硫氰酸酯,此即其辛竄走泄之性所本。

二、性味歸經析微
辛能散結,溫可化痰,其性走而不守。【雷公炮製藥性解】明言其歸肺、胃二經,實則兼入肝脾。肺爲貯痰之器,脾爲生痰之源,白芥子宣肺氣以開上焦,溫中土以絕痰根,更兼疏肝通絡之效。其"豁痰利氣"之功,實含三焦並治之妙。

三、功效應用要訣
1. 痰飲證治:凡寒痰壅肺之喘嗽,痰涎盤踞之胸痹,取白芥子配蘇子、萊菔子(三子養親湯),其性溫而不燥,尤宜老人虛寒痰喘。若痰滯經絡之肢節痹痛,合桂枝、沒藥同用,取"痰消則痛止"之理。

2. 陰疽消散:外科陰證瘡瘍,借其溫通之性,可促膿成潰。陽和湯中伍用麻黃、肉桂,使陰凝得散。現代研究證實其所含芥子油可擴張局部血管,此即"外敷起泡療法"之科學依據。

四、臨證禁忌辨正
陰虛火旺者忌之,非謂其性燥烈,實因辛溫助火。【本草經疏】特別指出:"肺經有熱者誤服,反助火傷陰"。現代藥理證實其刺激黏膜作用,故消化道潰瘍者慎用。外用宜以蜂蜜調敷,緩其刺激性。

五、炮製貯藏要點
傳統強調"生用力猛,炒用性緩"。今考白芥子苷酶在40℃以上即失活,故清炒法應以文火緩焙至微黃爲度。貯藏須防潮避光,霉變後有效成分降解,反生致敏物質。

此藥看似平常,實具雷霆手段。昔張錫純治痰厥昏迷,嘗單用白芥子末沖服取效。然今人用此,當參酌古今,量證施治,方不負先賢發掘之功。
條皮飛彈 發表於 2025-7-25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芥子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闡微】

白芥子者,乃十字花科白芥之成熟種子,其色類雪,其味辛烈,稟天地陽和之氣而生。考其性味,【本草綱目】明載"辛溫無毒",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更言其"能透達經絡,無處不到"。今就本品之藥性機理與臨證要義,分述如次。

一、性味歸經機理探賾
白芥子辛溫之性,尤善走竄。其歸經特點頗具深意:入肺經則能溫化寒痰,歸肝經則可疏利氣機,達脾胃而消痰積,至心包而通絡脈。此中玄機,正在於其所含白芥子苷遇水酶解後生成異硫氰酸烯丙酯,此揮髮油成分恰合中醫"辛香走竄"之論。昔年葉天士治痰飲咳喘,必佐白芥子以開"痰濁窠臼",實得此中三昧。

二、臨證應用精要
1. 痰證治療:本品治痰獨具特色,尤擅化"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喘咳,常與蘇子、萊菔子配伍爲三子養親湯;療痰核流注,多配肉桂、鹿角膠等溫陽之品。然須注意,陰虛燥咳者當禁用,正如【本草經疏】所誡:"陰虛火炎者誤服,反耗真陰。"

2. 通絡止痛:其辛散溫通之性,於痹證治療尤顯殊功。朱丹溪治痛風方中,每用白芥子佐南星、桂枝,取其"透骨搜痰"之效。現代研究證實其所含芥子鹼確有抗炎鎮痛作用,此乃傳統功效之科學註腳。

三、使用禁忌辨析
本品辛溫燥烈,用之不慎易生弊端。有三禁尤當謹記:一禁陰虛火旺之體,恐助火傷陰;二禁肺虛久咳之證,防耗散肺氣;三禁皮膚破損之處外用,免致瘡瘍。先賢謂其"多食昏目泄氣",實爲經驗之談。

四、現代研究發微
今人實驗證實,白芥子揮髮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可達82%,此即古籍所言"消癰散結"之科學依據。其抗真菌作用,恰與【外科正宗】用治癬瘡之記載暗合。然傳統強調"陳久者良",現代研究顯示儲存逾年者,有效成分損失近三成,此古今認識之差異,尤當深思。

結語:白芥子之用,貴在得其法度。昔張介賓有言:"用藥如用兵,貴在配伍得宜。"臨證之際,當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中病即止。若能用其利而避其害,則此辛烈之物,誠爲化痰通絡之良將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