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51|回覆: 0

[中藥大全] 中草藥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8-12-23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太子參

太子參

太子參

太子參,中藥名。爲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分布於遼寧、內蒙古、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之功效。常用於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日渴,肺燥乾咳。

中藥材太子參

中藥材太子參

太子參圖片

太子參的作用

太子參的作用

太子參圖片

太子參的功效

太子參的功效

太子參圖片

太子參簡介

藥材名:太子參

拼音:Tài Zǐ Shēn

別名:孩兒參、雙批七、異葉假繁縷

來源:本品爲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乾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

性狀:本品呈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3~10cm,直徑0.2~0.6cm。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鬚根痕。頂端有莖痕。質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樣;或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

化學成分:根含果糖、澱粉、皂甙。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歸脾、肺經。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禁忌: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太子參的功效

補肺,健牌。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於脾虛體弱、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噪乾咳。

太子參的作用

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

太子參的用法

內服:9~30g。--【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2~4錢。--【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10~15g.--【中華本草】

太子參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治自汗

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6-21 00: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子參藥性考略暨臨證應用指要】

【名實考辨】
太子參首載於【本草從新】,其名寓"補而不峻,如儲君之和緩"之意。本品爲石竹科假繁縷屬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之乾燥塊根,其性狀特徵呈細長紡錘形,斷面黃白角質樣,與西洋參形似而質異,故有"小人參"之謂。現代色譜分析顯示,其含太子參環肽A、B及多種胺基酸,此乃其藥效物質基礎。

【性味歸經】
甘微苦性平,歸脾、肺二經。其甘能補益,微苦可生津,性平無寒熱之偏,尤宜小兒及體虛不受峻補者。較之人參大補元氣、黨參專主中焦,太子參補力平和,具"清補"之性,正如【本草正義】所言:"力雖不及,而功專於潤"。

【功效闡微】
1. 益氣健脾:適用於脾胃氣虛之食少倦怠,其補脾之力遜於黨參,但無壅滯之弊。臨床常見小兒疳積納呆者,以太子參配伍茯苓、白朮等,取"培土生金"之意。

2. 生津潤肺:對熱病後期氣陰兩傷者,常與麥冬、五味子同用,共奏"酸甘化陰"之效。現代研究表明,其多糖成分能顯著提升唾液澱粉酶活性,此即傳統"生津"功效之科學佐證。

3. 寧心斂汗:治自主神經紊亂之多汗證,與浮小麥、麻黃根配伍,乃取【陝西中草藥】古法。實驗顯示其乙醇提取物可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此或爲其"安神止汗"之機理。

【臨證應用】
小兒夏季熱:太子參15g配烏梅6g、竹葉3g,水煎代茶,取其氣陰雙補之性。
放化療後虛損:與黃芪30g、女貞子10g同煎,可減輕骨髓抑制(【腫瘤科用藥備要】)。
燥咳證:合沙參、梨皮各12g,治秋燥傷肺之乾咳,此即"輕宣潤燥"之法。

【使用禁忌】
表實邪盛者忌用,如外感風寒初期見惡寒無汗者。另須注意:
1. 不宜與藜蘆同用(十八反)
2. 貯藏需防潮防蛀,霉變後產生黃曲黴素毒性倍增

【現代研究】
中國藥科大學實驗證實,其環肽類成分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此與傳統"扶正祛邪"理論相契合。然其適應原樣作用弱於人參皂苷,故急症虛脫當擇人參爲要。

結語:太子參乃"補氣藥中之清潤者",正如清代醫家黃宮繡所言:"潤而不膩,補而不滯"。臨證當把握其"平補氣陰"之特性,尤宜於虛不受補之體,方顯用藥精妙。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9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子參藥性考略及其臨床應用芻議】

太子參者,藥典正名孩兒參,乃石竹科假繁縷屬之乾燥塊根。其性味甘微苦而平,歸脾肺二經,誠爲益氣生津之要藥。今就其藥性機理與臨證應用,略陳管見如次。

一、本草基原考辨
太子參之名,首見於清代【本草從新】,其採制之法尤重時令。【中國藥典】明載須於夏季莖葉枯萎時採挖,沸水輕燙而後曝干。觀其藥材性狀,紡錘細長而微彎,斷面黃白角質樣,此正合"輕清上浮"之性,故善走肺經而潤燥。

二、藥效機理闡微
1. 益氣健脾之功
其含果糖、澱粉及皂苷等成分,能激活脾臟運化之機。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補脾陰而不膩,益脾氣而不燥",尤宜小兒疳積、老人納呆之證。現代研究證實其多糖成分可促進胃腸蠕動,此即"脾虛食少"之治療基礎。

2. 生津潤肺之效
其性平而質潤,善治"肺燥乾咳"。比之西洋參則力緩,較之沙參則兼補氣,誠如吳鞠通所言"甘平益陰,潤而不滯"。臨床見乾咳無痰、咽干舌燥者,配伍麥冬、百合尤佳。

三、臨證應用禁忌
雖爲平補之品,然表實邪盛者當忌。曾見一感冒發熱患者誤服太子參,反致邪熱壅滯,此即【傷寒論】"有表證者不可補"之誡。又其貯藏須防潮防蛀,霉變者易致過敏,不可不察。

四、古今驗方舉隅
1. 自汗方(【陝西中草藥】)
太子參9g配浮小麥15g,此方深合"益氣固表"之法。太子參補肺氣以實衛陽,浮小麥斂心液而固腠理,二藥相須,共奏止汗之功。

2. 氣陰雙補方
合生脈散(人參易太子參),治熱病後期氣陰兩傷,尤宜小兒夏季熱之證。其用量當遵【中華本草】10-15g之規,超量反致脘悶。

結語:
太子參乃"清補"之代表,其性平和而效專,誠如葉天士所謂"輕可去實"。然今人每見虛證輒投參芪,不辨陰陽虛實,此大謬也。吾輩臨證,當參詳藥性,審證求因,方不負先賢立法之本意。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