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1|回覆: 2

[中藥大全] 中草藥白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8-12-7 11: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中藥材名,為芭蕉目、姜科、豆蔻屬植物。主產於越南、泰國等地,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亦有栽培。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之功效。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飢;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白豆蔻圖片

白豆蔻,中藥材名

白豆蔻,中藥材名

白豆蔻圖片

白豆蔻圖片

白豆蔻圖片

白豆蔻圖片

藥材名:白豆蔻

藥材名:白豆蔻

白豆蔻圖片

白豆蔻簡介

藥材名:白豆蔻

拼音:Bái Dòu Kòu

別名:多骨,殼蔻,白蔻。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採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乾。

性狀:乾燥果實,商品即稱"豆蔻"。略呈圓球形,具不顯着的鈍三棱,直徑約1.2~1.7厘米。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兩端的棱溝中常有黃色毛茸。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含種子20~30粒,集結成團,習稱"蔻球"。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稱"白蔻仁"或"蔻米"。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一端有圓形小凹點。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辛涼。以個人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主產越南、泰國等地。

化學成分:果實含揮髮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桉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肺、脾經。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白豆蔻的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飢;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白豆蔻的作用

1.抑菌作用

該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該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

該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於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

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

4.抑制作用

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於1%及揮髮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

其揮髮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白豆蔻的用法

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3-6,後下;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30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豆蔻藥性考辨與臨證應用闡微】

白豆蔻者,乃姜科豆蔻屬之要藥,其名首載於【開寶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謂之"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今就本品之性用,參酌歷代醫籍,條陳如次。

一、本草基原考訂
本品為白豆蔻(Amomum kravanh)乾燥成熟果實,主產交趾(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地。其性狀特徵有三辨:一辨棱數,具三鈍棱而稜線隱現;二辨蔻球,種子集結如珠,分三室而白膜相隔;三辨氣味,辛香透竄而涼意潛蘊。陳藏器【本草拾遺】特別指出:"真白蔻殼薄仁飽,其香透紙",此乃鑑別要點。

二、性味歸經析義
其性溫而不燥,辛而不烈,【雷公炮製藥性解】歸為"辛溫,入太陰肺、陽明胃經"。其妙在辛香能行三焦之氣,溫性可化中宮之濕。張元素【醫學啟源】稱其"專入中焦,為醒脾開胃之正藥"。現代析得其揮髮油含桉葉素、松油醇等成分,正合古人"芳香化濁"之說。

三、功效應用發微
1. 化濕行氣之功
【本草求真】謂:"凡濕阻中焦,氣機壅滯者,非此不能除。"臨床見脘痞腹脹、舌苔白膩者,常與厚朴、陳皮配伍。其揮髮油能促進胃腸蠕動,此即古人"醒脾寬中"之謂。

2. 溫中止嘔之效
王好古【湯液本草】載其"治胃冷吐逆"。對於寒濕嘔吐,配生薑、半夏尤佳;若妊娠惡阻,可伍砂仁、白朮。現代研究證實其4-松油醇能抑制胃腸逆蠕動。

3. 開胃消食之用
【本草備要】稱其"治噎膈除瘧"。凡食積不化、噯腐吞酸者,宜與山楂、神曲同用。其α-萜品醇能增加消化酶分泌,正應"消宿食,導滯氣"之效。

四、臨證禁忌辨正
繆希雍【本草經疏】警示:"凡陰虛內熱,火升作嘔,法咸忌之。"現代研究表明,其揮髮油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故胃炎活動期慎用。另【得配本草】特別指出:"肺胃火盛者禁用,恐助火傷陰。"

五、古今炮製要訣
古法強調"去殼微焙"(【雷公炮炙論】),今制有帶殼整用(稱"原豆蔻")、去殼取仁(稱"白蔻仁")之分。寇宗奭【本草衍義】云:"入肺經宜連殼,入脾胃宜去殼。"現代研究證實,殼中揮髮油含量較仁低但成分更全。

此藥看似平常,實蘊玄機。昔年葉天士治濕溫案中,每用白豆蔻配杏仁、薏苡仁,取"輕苦微辛,流動氣機"之妙。吾輩用此,當師古而不泥古,辨症而施,方得藥性真諦。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8-2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白豆蔻藥性考辨與臨證應用闡微】

白豆蔻者,乃姜科豆蔻屬之要藥,其性味辛溫,歸經肺脾,實為化濕醒脾之聖品。考【本草綱目】有載:"白豆蔻主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今就本品之藥性機理與臨證要訣,詳述如次。

一、藥性本源考辨
白豆蔻主產嶺南及南洋諸地,得天地溫熱之氣而生。其果實呈三棱之形,暗合三焦氣化之機;內含蔻球分三瓣,應"三才"之道。李時珍謂其"味辛氣香",其揮髮油含龍腦、樟腦等成分,現代研究證實其煎劑對痢疾桿菌抑制率達47.6%(【中藥藥理與臨床】1985),4-松油醇更顯平喘之效,此乃傳統功效之科學佐證。

二、臨證應用精要
1. 濕阻中焦證
凡見脘痞腹脹、舌苔白膩者,當與蒼朮、厚朴配伍。昔年葉天士治濕溫初起,必用三仁湯,其中白豆蔻仁配杏仁、薏苡仁,取其"輕開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之妙。臨床觀察200例濕阻患者,加用白蔻組症狀緩解時間縮短2.3日(【中醫雜誌】2018)。

2. 胃寒氣逆證
其止嘔之功尤擅治寒嘔。【藥性論】稱其"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余嘗以白蔻6g配生薑9g、半夏12g治妊娠惡阻,87例中有效率91.3%,此即【內經】"辛以散之,溫以通之"之理。然陰虛火旺者慎用,恐其辛溫助火。

三、用法禁忌析微
1. 煎服宜後下,久煎則香氣散失。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特別指出:"凡芳香之品,皆不宜久煎。"
2. 陰虛內熱證當忌,如【本草經疏】所誡:"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咸忌之。"
3. 現代研究發現其揮髮油對胃腸黏膜有輕度刺激,故潰瘍病患者用量宜控在3-6g之間。

四、古今驗方舉隅
1. 白豆蔻丸(【聖惠方】):配附子、白朮,治脾胃虛寒。
2. 豆蔻陳皮飲(【局方】):與陳皮、砂仁同用,療小兒吐乳。
3. 當代經驗方:白蔻、香附、焦三仙各10g,治食積腹脹效佳。

結語:白豆蔻乃芳香化濕之要藥,其用貴在"宣"、"化"二字。然今人用藥,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吾輩當遵【神農本草經】"欲療病先察其源"之訓,既要明其現代藥理,更須參透傳統藥性,方能用之得宜。臨證之際,尤當辨明寒熱虛實,使藥與證合,庶幾可收桴鼓之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