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7|回覆: 1

[詩詞賞析] 愁人正在書窗下 一片飛來一片寒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1-23 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愁人正在書窗下 一片飛來一片寒

愁人正在書窗下 一片飛來一片寒

小雪
唐.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
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
一片飛來一片寒。

詩詞賞析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雪花飄舞的姿態是很美的,讓詩人百看不厭。尤其是少許輕柔的雪花不着意地落在樹枝、山巒上,宛如是給大地穿上了一襲薄薄白紗。

在全詩的最後,詩人寂寞獨坐,屋內淒清,屋外只有片片落下的飛雪聲。蕭疏薄雪總關情。戴叔倫是愁人,一生飄零,所以他才用飛雪的意象暗喻自己寂寥漂泊的光陰,藉以渲染內心的幽怨與哀傷,悲愁交集。

在這首詩中,詩人最後寫到了「書窗」與「片」這兩個看似不起眼的字句,實則十分奇妙。安排在整首詩中,特別是冬季時令,更為新穎,構思獨具匠心。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並船 發表於 2025-4-2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小雪】詩解:論戴叔倫寒雪意象中的孤寂美學

戴叔倫此詩以"小雪"為題,實為唐代五言絕句中之逸品。全詩僅二十八字,卻構建出完整的時空意境與情感脈絡,其藝術造詣值得深入剖析。

首句"花雪隨風不厭看"運用通感手法,"花雪"之喻既狀其形,更傳其神。考【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戴公此句實承【詩經】比興傳統而更臻精妙。次句"更多還肯失林巒"中"肯"字尤見功力,擬人化的筆法使飛雪具有主觀意志,與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之"無端"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眼在三四句"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此處"書窗"意象極具唐人氣象,既可追溯至王維"來日綺窗前"的文人空間,又下啟蘇軾"小軒窗正梳妝"的書寫傳統。"一片飛來一片寒"的遞進式結構,暗合【楚辭】"悲迴風之搖蕙"的累積抒情法,每片雪花都是愁緒的物質載體。

戴叔倫身歷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時期,其詩作常帶時代傷痕。此詩表面詠雪,實則建構"愁人—書窗—飛雪"三位一體的抒情體系。寒雪不僅是自然物象,更是詩人飄零身世的隱喻。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選擇"小雪"而非大雪為描寫對象,正合司空圖【詩品】"猶之惠風,荏苒在衣"的含蓄之美。

此詩在藝術表現上深得唐人絕句"咫尺萬裏"之妙。從宏觀的林巒雪景,到微觀的窗前景致,最終聚焦於單片雪花的寒意,這種由遠及近的鏡頭推移,與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間處理一脈相承。而"一片寒"的個體化感受,又突破傳統詠物詩的集體抒情模式,展現出中唐詩歌向內心化、細膩化發展的趨勢。

戴叔倫此作,可謂以冰雪為墨,以天地為箋,寫盡文人孤懷。其價值不僅在於精妙的藝術表現,更在於開創了"寒雪孤窗"的抒情範式,對後世文人詩詞創作影響深遠。讀此詩當於雪夜靜觀,方能體味那穿越千年的寒意與孤高。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13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小雪】詩箋:論戴叔倫寒愁意境的層遞建構

戴叔倫此詩以"小雪"為題,卻非止於節令描摹,實乃建構寒愁意境之典範。全詩四句,層層遞進,由物及人,終至物我交融,其章法之精嚴,意象之凝練,足為晚唐五言絕句上乘之作。

首句"花雪隨風不厭看"以通感起興。"花雪"之喻非獨狀其形,更暗含【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比興傳統。陸機【文賦】所謂"遵四時以嘆逝",詩人將雪花擬作飛花,已伏時序遷逝之悲。而"不厭看"三字尤妙,表面寫賞雪之趣,實則暗藏【楚辭】"目極千裏兮傷春心"的觀物心態,為後文愁緒埋下伏筆。

次句"更多還肯失林巒"轉進一層,"肯"字用得極重。此非被動承受,而是主動選擇的審美觀照,與王維"坐看蒼苔色"異曲同工。然"失林巒"三字暗用【莊子】"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的典故意象,雪覆山林之"失",實為詩人精神家園迷失的隱喻。此句已由物象觀察轉入心靈觀照,為下文"愁人"出場作鋪墊。

第三句"愁人正在書窗下"乃全詩樞紐。錢鍾書【談藝錄】論"詩可以怨",此句正得其中三昧。"書窗"意象極富張力:窗是內外世界的交界,書是古今對話的媒介。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尚屬外向觀照,而戴叔倫此句則將視野收束至方寸書齋,與劉長卿"日暮蒼山遠"的孤絕感相通。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在"二字,將瞬間定格為永恆,暗合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時空意識。

結句"一片飛來一片寒"最見功力。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以景結情,戴詩則更進一步:雪片之"飛"與體感之"寒"形成視聽通感,而量詞"片"的重疊使用,既模擬雪花飄零之狀,又暗喻愁緒累積之態。這種遞進式意象疊加,較之李商隱"一寸相思一寸灰"更為含蓄蘊藉。寒意的漸次滲透,實乃詩人生命體驗的外化,與孟浩然"孤舟蓑笠翁"的孤寂感形成跨時空呼應。

此詩藝術成就,在於將【文心雕龍】"神與物游"的理論發揮至極。全詩以雪花為媒介,完成從物象到心象的轉化:首句寫雪之形,次句寫雪之勢,三句寫觀雪之人,末句寫雪人交感。這種層遞式意境建構,既承王維"雪中芭蕉"的寫意傳統,又開晚唐"枯荷聽雨"的象徵先聲。戴叔倫以飄零之身寫飄零之雪,終使二十八字成為安頓生命的詩意空間,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即景會心"的至高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