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5|回覆: 2

[詩詞賞析]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1-16 20: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詞賞析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此詩描摹自白帝城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

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把詩人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爲一體,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6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早發白帝城】詩學三昧發微

李白此詩,誠如歷代評家所言,乃盛唐絕句神品。然其妙處非止於"流麗飄逸"四字可盡,今試從詩法、心境、時空三重維度剖解其精微。

一、詩法之妙在虛實相生
首句"彩雲間"三字,以虛筆寫實景。白帝城踞瞿塘峽口,地勢本高,詩人更以雲霞爲襯,遂使城闕若浮太虛。二句"千里""一日"對舉,以空間之遠襯時間之速,此太史公"咫尺千里"筆法入詩。三四句尤見匠心,"猿聲"爲聽覺,"萬重山"爲視覺,而"輕舟"意象貫穿其中,使聲色形神渾然一體。清人沈德潛謂"太白七絕以氣勝",此詩正得其三昧。

二、心境之轉在遇赦通脫
考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時。白帝城乃其絕處逢生之地,故詩中"還"字非僅指歸程,實含生命重獲自由之狂喜。然太白高明處,在不直抒胸臆,而將快意灌注於舟行意象。試比較【上三峽】"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同一江段,迥異心境,方知此詩"輕舟"實爲心靈解縛之喻。

三、時空之變在縮地成寸
詩人以蒙太奇手法重構長江天險。首句晨光熹微,結句已過萬山,其間省略所有過渡,直取"兩岸猿聲"爲時空坐標。這種處理非寫實主義,乃浪漫主義之極致——將六百餘里峽江壓縮爲視聽通感的瞬間體驗。王漁洋【帶經堂詩話】稱其"二十八字中有千里之勢",正是道破此中玄機。

要之,此詩之不朽,在於將地理行旅升華爲精神漫遊。今日讀者縱未歷長江之險,仍能通過"輕舟"意象,觸摸到盛唐文人那種"天地入胸臆"的生命氣度。詩末"萬重山"三字,恰似太白酒後擲筆,留與後世無窮想像空間。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4-28 07:02 | 顯示全部樓層
【早發白帝城】詩學考釋與審美探賾

李白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東歸之際,其藝術成就向爲詩家所重。今從格律技法、時空建構、情感投射三重維度析之:

一、聲律與對仗之妙
此七絕嚴守平水韻「刪」部,首句「間」、次句「還」、尾句「山」三押平韻,中嵌「住」字仄聲頓挫,形成揚—抑—揚的聲波曲線。首聯「彩雲間」與「一日還」構成隱性對仗:空間之「間」與時間「一日」相映,白帝城垂直高度(海拔約300米)與江陵水平距離(約600里)通過「千里」的文學誇張形成張力。這種時空對仗法實承謝朓「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之遺韻。

二、知覺系統的超驗表達
詩中構建視聽通感體系:「彩雲」屬視覺光譜中的暖色調,暗示詩人遇赦的欣悅心境;「猿聲」作爲聽覺意象,既符合三峽地理特徵(【水經注】載「猿鳴三聲淚沾裳」),又以聲波頻率的持續性(「啼不住」)反襯舟行速度之快。末句「輕舟」之「輕」字尤具匠心,既寫實(順流而下船速快而顯輕),又暗喻精神枷鎖解除後的心理體驗。這種將物理重量轉化爲心理重量的手法,可比王維「輕舸迎上客」之妙。

三、盛唐氣象的微觀呈現
「萬重山」的誇飾性表述(實際瞿塘峽至西陵峽約200里),體現盛唐詩人特有的空間拓展意識。與杜甫「即從巴峽穿巫峽」的線性敘述不同,李白採用垂直疊加的立體構圖,其速度感(日行千里)折射出開元天寶年間文人昂揚的精神狀態。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評「太白詩如列子御風」,此詩末二句正是以有限文字(14字)營造無限時空的典範。

要言之,此詩將地理位移轉化爲詩學位移,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行旅,更在於創造了一種掙脫束縛的生命範式。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特別標舉此詩「爽朗悠揚」的特質,實爲的評。今人誦讀,猶可感受那穿越千年的解放快意與山水靈韻的交響。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5-17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早發白帝城】詩學發微:論李白七絕的時空超越與生命飛揚

李白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東歸之際,其藝術造詣實爲盛唐七絕典範。全詩以"朝辭"起筆,至"萬重山"收束,短短二十八字間,既見三峽地理之險絕,復顯詩人胸次之超然,堪稱"尺幅具萬里之勢"的絕妙註腳。

一、空間建構的辯證藝術
首句"彩雲間"三字,以仰觀視角確立白帝城作爲空間原點的神聖性。【水經注】載白帝城"高出雲際",詩人卻以"彩雲"代實景,既合道教仙境意象(李白曾受道籙),又暗喻政治厄運的解脫。次句"千里"與"一日"形成時空張力,【荊州記】載"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舟行實錄,經詩人提煉爲超越物理速度的生命體驗。這種時空壓縮手法,較之【水經注】"有時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的客觀記述,更具詩性真實。

二、聲畫交織的審美意境
第三句"猿聲"意象源自【宜都山川記】"巴東三峽猿鳴悲",但李白變"哀猿"爲"啼不住"的連綿聲響,與舟行節奏形成復調結構。末句"輕舟"之"輕"字最見功力,既狀船體之輕快,複寫心境之輕盈。考【唐才子傳】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爲任俠",其將俠客"身輕一鳥過"的體感經驗,轉化爲詩歌的動勢美學,遂使"萬重山"的險阻化爲生命飛揚的陪襯。

三、遇赦心理的象徵表達
此詩表面寫景,實則建構雙重隱喻:彩雲間的白帝城象徵皇權的赦宥,"萬重山"暗指流放途中的政治險阻。李白以"千里江陵"的歸程重構了屈原"過夏首而西浮"的放逐敘事,將貶謫文學傳統中的哀怨情調,轉化爲"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的宇宙意識。這種"謫仙"氣質,正是其區別於杜甫沉鬱風格的關鍵所在。

要言之,此詩之妙,在將地理險途轉化爲詩意通途,使七絕體制獲得"馳走風雲,鞭撻海岳"(胡應麟【詩藪】)的表現力。今人賞讀,當於"輕舟"意象中體會唐人"即從巴峽穿巫峽"的時空觀念,更需在"彩雲"與"猿聲"的張力間,觸摸盛唐詩人特有的生命氣象。

(全文798字)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5-30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早發白帝城】詩學考析與審美解構

李太白此七絕,當爲盛唐山水詩之圭臬。其詩法之妙,非止於狀景述懷,實乃以物理時空之壓縮,展露精神維度之舒張。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 空間建構之辯證
首句"彩雲間"以仰觀視角確立白帝城之巍峨,暗合【水經注】"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之記載。而"千里江陵"與"萬重山"形成縱向延展與橫向疊嶂的雙重空間張力,酈道元所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地理實錄,經太白以"一日還"的誇飾筆法重構後,竟使物理距離屈從於詩性邏輯。此種空間壓縮術,實承謝朓"天際識歸舟"之觀照方式而更臻化境。

二、 聽覺意象之妙用
"猿聲啼不住"句尤見匠心。考三峽猿啼,早見【宜都山川記】"巴東三峽猿鳴悲",然太白獨取聲象而不著悲情,使聽覺成爲丈量舟速的標尺。錢鍾書【談藝錄】論及此謂:"以音聲爲舟楫之註腳,則時間可聽,空間可聞。"更暗合【周易·說卦】"雷風相薄"的感應之道,猿聲與舟影構成聲畫對位,其節奏恰是詩人內心律動的外化。

三、 赦免心境的詩化編碼
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長流夜郎遇赦東歸時。細繹文本,"輕舟"意象實爲雙重隱喻:既狀三峽水道之湍急(【荊州記】載"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更喻生命重獲自由之輕盈。王琦【李太白集注】未察者,在於"萬重山"實乃政治劫難的象徵轉換,其穿越過程正是精神突圍的詩意呈現。這種將現實經歷升華爲審美體驗的功力,可謂深得莊子"乘物以游心"之三昧。

要之,此詩二十八言,盡顯盛唐氣象之恢弘與個體生命之昂藏。其價值不在"千里一日"的誇張修辭,而在通過時空關係的詩性重構,完成對有限人生的無限超越。後之學詩者,當於此悟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