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6|回覆: 2

[詩詞賞析] 尋陸鴻漸不遇.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1-5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尋陸鴻漸不遇.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全詩賞析

尋陸鴻漸不遇.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尋陸鴻漸不遇.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尋陸鴻漸不遇
唐.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尋陸鴻漸不遇.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全詩賞析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而被後人稱爲茶聖。

前半部分通過對陸羽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後半部分通過西鄰對陸羽行蹤的敘述,側面烘託了陸羽的瀟灑疏放。

詩人選取種養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畫了一位生活悠閒的隱士形象,表現了一種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情趣,表達了對陸羽不以塵事爲念的高人逸士襟懷和氣度的讚美。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安琪 發表於 2025-5-22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尋陸鴻漸不遇】詩學探微:隱逸書寫與中唐審美轉向

皎然此詩以簡澹之筆勾勒茶聖陸羽的隱逸風神,其藝術價值不僅在於人物刻畫,更折射出中唐文人審美趣味的深刻轉型。全詩八句四十字,卻構建起三重審美空間:首聯"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以空間位移暗示精神超越,城郭與桑麻的意象並置,恰似陶淵明"結廬在人境"的當代演繹,體現中唐隱逸文化的新變——不必遠遁深山,而能在塵囂中開闢精神淨土。

頷聯"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最具象徵深意。菊作爲陶淵明人格符號,在此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陸羽新移栽的菊花"未著花",既如實記錄造訪時令,又暗喻其茶道精神猶如待放之菊,蘊含無限可能。考【茶經】"精行儉德"之旨,與菊花"晚艷""冷香"的特性形成互文,物質性的栽種行爲遂升華爲精神品格的具象化表達。

詩的後半部採用"問答體"的敘事策略,"扣門無犬吠"至結句的轉折,暗合【世說新語】中王子猷雪夜訪戴的典故。但較之晉人的任誕,陸羽"山中去"的日常化表述,展現中唐隱逸更重生活實感的特點。西鄰答語"歸時每日斜",以太陽運行的自然節律替代具體時間,將隱者行蹤融入天地大化,較王維"行到水窮處"更顯渾成。

此詩在藝術上體現禪宗"現量境"的觀照方式。皎然作爲詩僧,其"詩家之中道"理論在本詩得到完美實踐:既有"籬邊菊"的具象寫生,又有"山中去"的虛空留白;既見桑麻菊花的物質世界,又顯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這種"不即不離"的審美態度,直接影響後來司空圖"味在咸酸之外"的詩學主張。

從文學史維度看,該詩標誌隱逸主題的世俗化轉向。陸羽的隱逸非爲避世,而是通過茶道建構新的生活美學。皎然敏銳捕捉到這一時代精神,以未開之菊爲喻,預言了中晚唐"平常心是道"的文化潮流。這種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傾向,實爲宋代文人生活藝術的先聲。
朱卯 發表於 2025-6-14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尋陸鴻漸不遇】詩境蠡測:兼論皎然筆下的隱逸美學

皎然此詩以"尋而不遇"爲敘事框架,實則建構了一個完整的隱逸審美體系。詩中"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二句,非止於尋常景物描寫,實爲唐人隱逸精神之具象化呈現。考陸羽生平,其【茶經】三卷奠定了茶道體系,而皎然以詩筆勾勒的,恰是茶聖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肖像。

首聯"移家雖帶郭,野逕入桑麻"運用空間轉換手法,暗合【周易】"遁世無悶"之理。城郭與桑麻的意象並置,揭示出大隱於市的文化心理——雖居塵寰而心游物外。此種空間設置,較之王維"終南別業"的純粹山居,更顯中唐隱逸文化的世俗化轉向。

頷聯"籬邊菊"意象尤堪玩味。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已成隱逸符號,而皎然特寫"未著花"之態,既暗合陸羽精研茶道、不事張揚的品格,又暗喻隱者不隨時令開謝的獨立精神。此中深意,可參【莊子·逍遙遊】"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的哲學意蘊,菊之未發恰是其全生遠害的生存智慧。

後四句通過"無犬吠"的靜寂與"問西家"的動態,構建出虛實相生的敘事結構。"山中去"的答語,既是對陸羽行蹤的寫實記錄,更是對其精神境界的隱喻表達。每日斜陽方歸的細節,令人想起【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的曾點之志,展現唐人對於孔子"吾與點也"理想的實踐。

此詩藝術價值在於以"缺席"寫"在場"。全詩未見陸羽形貌,然其精神氣質躍然紙上。皎然作爲詩僧,深諳佛教"空有不二"之旨,故能通過物質空間的"無"凸顯精神世界的"有"。這種表現手法,上承謝靈運山水詩的"遺形取神",下啟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哲理思考。

要之,該詩以簡淡筆墨構築多重意境:表層是訪友不遇的日常記事,中層是隱士風骨的審美呈現,深層則蘊含"得意忘言"的哲學思考。這種由實入虛的創作路徑,正是中國古典詩歌"韻外之致"的典範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