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8|回复: 2

[诗词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1-4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赏析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诗的艺术特点,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历史上的神话。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
彭门波爷 发表于 2025-7-1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金陵凤凰台》章句考释与诗学发微

李白此篇,当为天宝六载(747年)遭谗离京后所作。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秦淮河畔,刘宋元嘉间有凤凰集此山,乃筑台纪瑞。全诗以"凤去台空"为眼目,分三个层次展开时空对话,兹析之如次:

一、起兴之妙谛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暗用《列仙传》萧史弄玉典,然化典无痕。前句连用二"凤"字,后句"江自流"三字最见功力。《诗经·黍离》"悠悠苍天"之叹,至此转为长江亘古奔涌之象。吴汝纶评此"十四字中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气概",诚为的论。

二、颈联之史观
"吴宫花草"一联,实脱胎于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然太白以"埋幽径""成古丘"六字,将东吴、东晋两代兴亡压缩为具象画面。考金陵地理,吴时太初宫、昭明宫皆在台侧,晋代乌衣巷距此亦不过二里,诗人以物理距离之近反衬时间距离之邈,此正得《文心雕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三昧。

三、尾联之寄托
"三山半落"一联,非徒写景。《景定建康志》载三山"周回四里,高二十九丈",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诗人以"半落青天外"状三山之缥缈,用"中分"二字拟长江之动势,实暗喻自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之境。末句"浮云蔽日"典出《陆子新语》,然较崔颢《黄鹤楼》"烟波江上"之结,更多一层《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政治隐喻。

诗学价值刍议
此诗虽步武崔颢《黄鹤楼》格调,然有三处独创:其一,将怀古与议政熔铸为"神游八极"的复合意象;其二,突破"四平头"禁忌(吴宫、晋代、三山、二水皆以地名起),反得错落之致;其三,结句"长安不见"较之"烟波江上",更具盛唐知识分子"致君尧舜"的时代特质。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寓目吟成,不知悲之何以生",正见此诗超脱形迹的化境。

要之,太白此作非仅摹写江山形胜,实乃以宇宙意识观照历史,用瞬间意象凝固永恒。其时空处理手法,上承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下启苏轼《赤壁赋》,堪称盛唐七律嬗变的关键标本。
疯度翩翩 发表于 2025-7-30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金陵凤凰台》时空意识与历史哲思的审美建构

李白此诗以金陵凤凰台为时空坐标,通过物象变迁与历史兴废的互文,构建出盛唐七律中罕见的"三维时空体"(巴赫金语)。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运用《列仙传》中萧史弄玉的典故,以"凤去台空"的现实际遇与"江自流"的永恒意象形成张力,暗合《论语》"逝者如斯"的宇宙意识,却以神话思维赋予其瑰丽色彩。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将历史纵深压缩为两组蒙太奇镜头:孙吴的宫苑废墟与东晋的士族坟茔,通过"埋""成"两个动词完成从繁华到寂灭的转喻。这种处理方式既承续了鲍照《芜城赋》的苍凉笔法,又以近体诗的凝练实现了"观古今于须臾"(陆机《文赋》)的史诗效果。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突然转入宏阔的空间叙事,其构图法则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视觉美学。地理实景(三山、白鹭洲)经诗人主观投射后,形成"半落""中分"的动态平衡,既是对六朝山水诗技法的超越,又为尾联的政论蓄势。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化用《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意象,将物理时空升华为政治时空。"浮云蔽日"的隐喻系统源自《楚辞》"蔽晦君之聪明兮",李白却以"长安不见"的具象愁思,将谪仙人的政治失语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士人困境。这种将神话时空、历史时空、政治时空三重维度熔铸于56字之中的艺术造境,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气象雄浑"的典范。

此诗历来与崔颢《黄鹤楼》并论,然李诗独特处在于:其时空转换不仅服务于怀古伤今的情感表达,更构建出"天人古今"的四维认知框架。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寓目山河,别有怀抱",恰指出这种超越普通登临之作的哲学品格。当代读者若细味诗中"江自流"与"使人愁"的呼应,或可领悟盛唐诗人如何在格律束缚中实现精神的自由翱翔。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