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0|回复: 2

[诗词讲座]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复制链接]
+

涉江采芙蓉

作者: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翻译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è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赏析

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真衣 发表于 2025-7-20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涉江采芙蓉》诗学发微:汉代游子诗的情感结构与文化意蕴

《涉江采芙蓉》作为《古诗十九首》之经典,以简净之笔勾勒出汉代士人"同心离居"的生命困境。今试从意象经营、情感张力、文化语境三重维度,剖析此诗深层意蕴。

一、意象系统的隐喻性建构
诗中"芙蓉""兰泽"构成双重象征系统。《楚辞》传统中,香草意象多喻品德高洁,此处"涉江采撷"之举,实为士人自我价值确认的仪式化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芙蓉"(荷花)在汉代墓葬壁画中常见,暗含生命轮回之意,与"终老"形成时空呼应。而"长路漫浩浩"以道路意象的空间延展,具象化呈现了游子精神漂泊的永恒性,此手法可追溯至《诗经·蒹葭》的"道阻且长"。

二、情感张力的辩证呈现
"采之欲遗谁"的反诘,暴露出赠物仪式的意义瓦解。汉代《郊祀歌》中"采芳赠远"本是沟通天人的神圣行为,此诗却通过"所思在远道"的阻隔,解构了传统赠物礼仪的效能。更深刻者在于"还顾望旧乡"的视角转换,形成"前行-回望"的二元凝视,这种空间矛盾实为士人"仕-隐"心理冲突的外化。末句"同心离居"揭示出汉代士人最痛切的生存悖论:情感共同体与物理空间的不可调和性。

三、文化语境的历史还原
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太学生"离乡远宦者十之六七"。诗中"忧伤终老"非虚言,东汉崔寔《政论》曾记"冠盖之士,雍滞京师,至有白首"。这种集体焦虑催生了"古诗"特有的时间意识——"终老"不是生命终结,而是价值实现通道的永久闭合。与同期《明月何皎皎》等作品互文观之,可见汉代文人已构建起"空间阻隔-时间焦虑-存在追问"的三重抒情模式。

此诗之伟大,正在于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困境。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在"长路浩浩"的意象中,照见自身的精神漂泊。这种超越时代的共鸣,恰是《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钟嵘语)的奥义所在。
崔柴私 发表于 2025-7-22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涉江采芙蓉》诗学发微:汉代游子诗的情感结构与文化意蕴

《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一篇,实为汉代文人五言诗之圭臬。此诗以"采芳遗远"为表,"忧思终老"为里,构建起双重情感结构,深刻体现了汉代游学士子的精神困境。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建构
"芙蓉兰泽"之象,源自《楚辞》香草传统,然已由政治喻托转为情感载体。考《说文》:"芙蓉,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其荣落有时,恰喻欢会难再。"兰泽芳草"语本《招魂》"皋兰被径",在此转化为空间阻隔的象征。诗中"采之-欲遗-所思"的意象链,形成"行为-对象-空间"的完整叙事结构,较之《诗经》"采薇采薇"的直陈,更见文人诗的曲折匠心。

二、时空对照的艺术表现
"还顾望旧乡"一句,暗含《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的叙事模式。然屈子之"望"具神话色彩,此诗之"望"则落实为人间现实。"长路漫浩浩"五字,以《诗经·蒹葭》"道阻且长"为蓝本,而增以"浩浩"叠韵,时空张力倍增。这种"现在-远方"的空间对峙与"当下-终老"的时间延展,构成汉代游子诗的典型时空范式。

三、情感原型的文化溯源
"同心离居"之叹,可溯至《周易·系辞》"二人同心"之说。然经学语境中的"同心"指道德契合,此诗转化为情感共鸣。考《汉书·地理志》载武帝时"游宦者众",文人"离乡逾远,时效不验",遂生"终老"之忧。这种集体焦虑,实为汉代察举制度下士人流动性的文学投射,较之《诗经·击鼓》"死生契阔",更具制度批判意味。

四、诗学传统的承变关系
此诗结句"忧伤以终老",突破《诗经》"悠悠我思"的含蓄表达,直抒生命体验。其情感强度与《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同调,共同奠定中国羁旅诗的抒情范式。唐人王维"愿君多采撷"、宋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皆可视为对此诗意象系统的后世回应。

要之,此诗以简净之语,蕴深沉之思,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共相。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真实记录了汉代文人在大一统政权下的精神轨迹。读此诗者,当于"采芳"之外,更见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