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6|回復: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太原早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5 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原早秋.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李白诗词全集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诗词赏析: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河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此诗作于西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秋天。这年夏季他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半载,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故有怀归之意。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苏井 發表於 2025-6-4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原早秋》诗学考释与李白的边塞乡愁

李白此篇五言律诗,堪称盛唐边塞诗与羁旅怀乡主题完美结合的典范。全诗以"岁落众芳歇"起兴,实暗合《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的比兴传统,而"大火流"更暗用《诗经·豳风》"七月流火"的星象典故,将季节更迭与人生际遇巧妙绾合。

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二句,其意象经营尤见匠心。"霜威"一词源自《汉书·苏武传》"匈奴以为神",此处化用边塞典故;"云色渡河"则暗含《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的哲学意蕴。这种将边塞风物与道家思想相融的笔法,正是李白诗风的典型特征。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联"气象雄浑而意态飘逸",可谓的评。

颈联转入抒情主体,"梦绕边城月"化用南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境,而"心飞故国楼"则暗含王粲《登楼赋》的乡愁主题。李白在此创造性地将边塞诗的壮阔与闺怨诗的婉约冶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豪中见婉"风格。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联"得建安风骨而兼六朝神韵",正指此种艺术特质。

尾联"思归若汾水"之喻,实脱胎于《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的抒情传统,然以山西地理标志汾水为喻体,既落实了诗歌的地理空间,又使抽象情思具象化。这种"因地制象"的手法,与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的写法一脉相承。"无日不悠悠"结句,更暗用《诗经·邶风》"悠悠我思"的经典句式,使个人情感获得深厚的文化支撑。

此诗在格律上严守五言律体,中二联对仗精工却不见斧凿。如"霜威"对"云色","出塞"对"渡河",既合《文心雕龙·丽辞》所谓"反对为优"的准则,又自然流畅。赵翼《瓯北诗话》称李白五律"气象雄逸,法律精细",于此诗可见一斑。

要之,此诗将太原地域特色、边塞军旅气象、道家自然观与儒家乡愁意识熔铸一体,在八句四十字中完成多重意境的转换,实为盛唐律诗的上乘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情感的真挚,更在于艺术表现的完美,堪称李白早期律诗创作的典范。
赵就改的 發表於 2025-7-22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原早秋》诗学考辨与李白的边塞乡愁

李白此篇《太原早秋》,虽列于其边塞诗系谱之中,然实为以边塞气象写乡愁之典范。全诗八句四十字,却暗合《文心雕龙》"以少总多"之旨,将时空转换、物候变迁与心理活动熔铸为一炉,诚可谓盛唐五律之圭臬。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以《诗经·豳风》"七月流火"典故作时空定位。"大火"即心宿二星,《夏小正》载其西流为孟秋之候。李白巧借天象更迭,暗喻人生际遇之变。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威"字见《春秋繁露》"秋气严威"之说,着一"早"字,既言太原地理之北,更寓诗人感知之敏锐。此二联实化用《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抒情传统,而气象更为雄浑。

颈联"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构成精妙的空间对位。月意象承《子夜四时歌》秋歌传统,而"绕"、"飞"二字,深得陆机《文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神髓。尾联"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取《论语》"逝者如斯"之象,然变孔子之哲思为太白之绮情。汾水为三晋母亲河,其"悠悠"之态,正合《毛诗传》"悠,思也"的训诂,物我交融至此,已臻化境。

考此诗创作背景,当系开元二十三年李白北游太原未遇时作。然其价值不在纪实,而在创造性地将边塞诗的雄健与羁旅诗的婉约冶于一炉。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太白诗"有天马行空之势",此诗前半之"霜威"、"云色"确有边塞风骨;而后半"梦绕"、"心飞"又转柔婉,恰如《艺概》所云"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

至若诗中时空处理,尤见匠心。从"大火流"的宇宙时间,到"汾水"悠悠的历史时间,再到"梦绕"的心理时间,三重维度交织,遂使寻常悲秋主题获得哲学深度。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尺幅有万里之势",正谓此也。

今人读此诗,当识其双重视野:表层是游子悲秋的共性情愫,深层则蕴含盛唐士人"出处"困境的文化隐喻。李白以天才之笔,将个体体验升华为永恒的诗学存在,此即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诗而入神"的至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酉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