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5|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2 15: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玉階怨


李白詩詞全集

李白詩詞全集
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深秋的夜晚,一個痴心的女子在庭外石階上靜靜地佇立着,等待丈夫的歸來。一直等到深夜了,寒冷的露水侵濕了羅裙和鞋襪,仍然不見丈夫回家。於是,她進屋放下帘子,卻又怎麼也難以安睡,隔着透明的窗簾,還在呆呆地遙望灑來銀輝的秋月。

首詩由李白創作,雖以『怨』標題,卻不露『怨』字,。首二句寫獨立玉階,露侵羅襪,更深夜濃,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6-5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玉階怨】詩學考析與審美闡釋

(一)文本校勘與格律分析
【玉階怨】屬樂府舊題,【全唐詩】卷164收錄此作。平仄譜式為:"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符合五言絕句仄起式變體。值得注意的是"玲瓏望秋月"句採用特定拗救句式,第四字"秋"平聲救第三字"望"之拗,體現盛唐近體詩格律的成熟運用。現存最早刻本見於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文字傳承系統清晰可靠。

(二)意象系統的建構邏輯
全詩以"玉階-白露-羅襪-水晶簾-秋月"構成冷色調意象群,形成完整的空間敘事鏈。玉階作為建築構件,暗示宮廷環境;白露既點明節氣(當在白露至寒露之間),又暗喻等待時長;"侵羅襪"通過織物濕寒的觸覺體驗,將抽象時間轉化為具象感知。後聯"水晶簾"與"秋月"構成光學對應關係,透明材質使內外空間形成視覺貫通,強化了"望"的持續性。

(三)詩學傳統的承變關係
此詩繼承南朝宮怨詩傳統而有所突破:謝朓同題作品尚存"夕殿下珠簾"的直露表達,李白則完全摒棄抒情主體的直接陳述。借鑑【詩經·陳風·月出】的望月模式,但將"舒窈糾兮"的柔美意象轉化為冷凝的視覺畫面。王昌齡【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的直敘筆法,在此升華為純意象敘事,標誌宮怨題材的審美升華。

(四)接受美學的多維闡釋
1. 時間維度:"夜久"包含三重時態——等待的過去時(生白露)、進行的現在時(侵羅襪)、延續的將來時(望秋月)
2. 空間轉換:由外庭(玉階)至內室(水晶簾)的位移,通過"卻下"實現場景跳接
3. 感官層次:視覺(白露/秋月)→觸覺(侵)→聽覺(玲瓏的簾幕碰撞)的複合感知
4. 性別書寫:突破"男子作閨音"的俗套,以物象的客觀呈現替代主觀情緒宣洩

(五)比較詩學視野
與杜甫【月夜】"清輝玉臂寒"相比,李詩捨棄人物形體描寫;較溫庭筠【瑤瑟怨】"碧天如水夜雲輕",更重空間實感而非氛圍渲染。這種"即物即真"的表現手法,上承陶潛"採菊東籬下"的客觀呈現傳統,下啟王維【辛夷塢】"澗戶寂無人"的無人之境創造。

結語:此詩二十字中蘊含的審美密度,體現盛唐絕句"咫尺萬裏"的藝術特質。其價值不僅在於宮怨主題的深化,更在於開創了"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抒情範式,對中晚唐"神韻派"詩歌產生深遠影響。後世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李清照"守着窗兒獨自"等經典意象,均可溯源於此詩開創的審美範式。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7-12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玉階怨】詩學發微

李白此作雖僅二十字,實為宮怨詩之圭臬。其藝術造詣可從三端論之:

一、意象經營之妙
"玉階"、"白露"、"羅襪"、"水晶簾"、"秋月"五組意象,構成精密時空序列。玉階映月而生白露,暗示等待時間之漫長;羅襪受露,既寫夜寒更寫心寒。水晶簾之透明與秋月之清冷相映,形成視覺穿透效果,使內外空間渾然一體。此種意象組合,較之南朝謝朓同題詩"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更顯凝練。

二、情感表達之曲
全詩無一"怨"字而怨意自現,此乃"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典範。首句"生"字暗含時光流逝之痛,次句"侵"字雙關物理寒冷與心理淒冷。後聯"卻下"與"玲瓏"形成動作矛盾——既已下簾,復又隔簾望月,此般躊躇輾轉,較之直言"怨恨"更具藝術張力。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只寫景而情在其中",可謂的論。

三、詩體建構之精
五言四句的體式中,李白創造性地運用"頂真"結構:"羅襪"之濕引出"卻下"之舉,"水晶簾"之隔反促"望月"之痴。每句皆含動態過程:"生-侵-下-望",形成完整行為鏈條。而"秋月"作為終極意象,既照應首句"白露"的時間暗示,又構成空間上的仰視焦點,使全詩形成閉合的審美場域。

較之王昌齡"奉帚平明金殿開"之直敘,李白此作更得"含蓄"三昧。詩中女子身份可作多重解讀:或為宮人,或為思婦,甚至可視為士人懷才不遇的隱喻。這種解讀的開放性,正是盛唐詩歌"氣象渾厚"的典型體現。讀此詩當如品茶,初覺清淺,漸飲乃知其味永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卯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