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5|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全集.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30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夜吳歌.秋歌.李白


子夜吳歌.秋歌.jpg
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詩詞賞析:


全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着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本詩描寫思婦對征人的思念之情.詩中先景語後情語,情景始終交融.前四句裏,秋月、秋聲、秋風織成渾然而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後兩句直表思婦心聲,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會意義,表達了當時勞動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自然清新,意味深長.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7-23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吳歌·秋歌】析義與詩學建構

李白此作屬【子夜四時歌】變體,承襲南朝樂府傳統而別開生面。全詩六句三十言,以"長安月夜"與"玉關征人"構建時空對話,其藝術造詣可自三個維度闡發:

一、意象系統的三重奏
首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形成視聽通感。"月"意象既承【詩經·陳風】"月出皎兮"的比興傳統,又暗合唐代"長安月"的帝國意象(參見【全唐詩】中37處"長安月"用例)。"搗衣聲"作為典型閨怨符號,在庾信【夜聽搗衣】後漸成詩家慣例,李白妙在將私密情感升華為都市集體無意識。頸聯"秋風"與"玉關"的時空對舉,實化用【漢書·地理志】"玉門陽關"典故,使閨閣之思具象為邊塞地理坐標。

二、聲律結構的隱喻性
全詩平仄嚴格遵循"仄仄平平仄"的樂府變格,第三句"吹不盡"三平調打破常規,恰似搗衣砧聲的綿延不絕。韻腳"聲"(庚韻)、"情"(清韻)、"征"(清韻)構成"陰陽對轉"現象,沈約【四聲譜】所謂"宮羽相變"在此得到印證。這種聲韻安排暗合"搗衣-思念-征戰"的情感遞進。

三、社會文本的深層解讀
尾聯"平胡虜"的戰爭敘事,需置於天寶年間唐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的背景下理解。【資治通鑑】載天寶六載(747)高仙芝遠征小勃律,可為"良人遠征"作注。李白將樂府舊題注入時政內涵,較之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的擬古姿態,更具詩史價值。元代楊士弘【唐音】評此詩"得風人溫柔敦厚之旨",恰指出其怨而不怒的士大夫表達範式。

要言之,此詩以樂府體熔鑄盛唐氣象,在閨怨題材中植入家國敘事,其藝術成就不僅在於情景交融的表層美感,更在於完成從個人情感到時代精神的詩意升華。後世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杜甫【搗衣】"用盡閨中力"等句,皆可視為對此詩美學的回應與拓展。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7-24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夜吳歌·秋歌】鑒析:李白樂府詩中的月光與邊塞情結

李白此作屬【子夜四時歌】傳統樂府舊題,然其藝術造詣已遠超南朝民歌範式。全詩以"長安月"與"搗衣聲"構建時空意象,實為盛唐邊塞詩之另類表達。今從三方面析之:

一、視聽通感的意象經營
首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形成獨特審美空間。月光在此非單純景物,實為時間刻度(秋夜)與空間坐標(都城)的雙重指涉。搗衣聲的集體勞作場景,暗合【詩經·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古老時序。李白以月光統攝萬家砧杵,將私人化的閨怨升華為時代集體記憶。

二、邊塞書寫的性別反轉
傳統邊塞詩多男性視角,此作卻以思婦口吻道出。"玉關情"三字濃縮【詩經】"君子於役"與漢樂府"隴西行"傳統,秋風意象更暗用張協【雜詩】"胡笳關下思,羌笛隴頭鳴"的互文。值得注意的是"平胡虜"的戰爭訴求,實為閨怨詩中罕見的政治表達,與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形成性別視角的奇妙呼應。

三、樂府體的雅化改造
六朝【子夜歌】本為艷情小調,李白則注入史詩氣質。後四句從"景語"到"情語"的轉折,可見【楚辭·九歌】"怨公子兮悵忘歸"的抒情範式。結句"良人罷遠征"化用【孟子·離婁】"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使民間訴求獲得經典話語的合法性。這種雅俗融合,正是盛唐樂府的重要特徵。

要言之,此詩在二十八字間完成從個人情感到家國關懷的升華。其月光意象既承謝莊【月賦】"隔千裏兮共明月"的文學傳統,又下啟杜甫"閨中只獨看"的戰爭反思。李白以樂府舊瓶裝新酒,使閨怨題材獲得前所未有的歷史厚重感,此其所以為"詩仙"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