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4|回复: 1

[诗词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之昆吾解译

[复制链接]
何新文史 发表于 2018-7-15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之昆吾

杜甫诗词

杜甫诗词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之昆吾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

辗转走过昆吾和御宿

转过紫阁峰,来到了渼陂

我想念那里的香稻和碧梧桐——那是鹦鹉的美食与凤凰栖息的高枝

难忘美丽的女人们采摘花草脉脉送情

神仙般的伙伴们一起划船,直到夜幕降临仍然舍不得归返

昔日,我们挥动彩笔指点江山烘托太平气象

而今迭经变故,人已白头,只能在低头吟诵中痛苦追寻消逝的时光………

【注释】

这首写回忆当年在长安渼陂旧游之乐。前三首所思忆乃蓬莱、曲江、昆明池,此则渼陂,是为所思之四。

渼陂,地在陕西户县西,古湖泊名,离长安城上百里,今已消失。渼陂的水源出终南山谷,会合胡公泉,形成了当年一片辽阔的水面。陂上有紫阁峰,峰下陂水澄澈,环抱山麓,周围十四里,中有荷花,凫雁之属,向北流入荥水。

杜甫当年在长安曾不止一次偕友来渼陂游览,作有《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渼陂行》、《渼陂西南台》等诗。

湖中水味甜美,所产鱼亦味美。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 唐 元澄撰《秦京杂记》载, 渼陂以鱼美得名。” 《长安志》:“渼陂在郭鄠县西。”丁道志注:“彼鱼甚美,因名之。”

1、昆吾、御宿:前往渼陂经过的长安地名。

《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晋灼曰:“昆吾,地名也,有亭。”颜师古曰:“御宿,在樊川西。”《三秦记》:“樊川一名御宿川。”

自长安往游渼陂,必经昆吾、御宿二地,一路行来,故曰逶迤。

2、紫阁峰:终南山峰峦。《通志》:“紫阁峰在圭峰东,旭日射之,灿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

按杜甫渼陂行云:“半陂以南纯浸山,动景袅窕冲融间。”即此所谓“峰阴入彼。”

3、香稻:一作红豆。

顾宸云:“本谓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则凤凰栖老之枝。少陵倒装句。”

浦注:“鹦鹉粒,即是红豆;凤凰枝,即是碧梧。犹饲鹤则云鹤料,巢燕则云燕泥耳。二句铺排精丽。”

4、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

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5、《后汉书郭太传》:“太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杜甫曾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所作《渼陂行》:“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即所谓“仙侣同舟晚更移。”晚更移,即移棹夜游,乐而忘返。

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干气象:杜甫乃回忆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干,烘托也。

8、白头:指年老。望:回望京华往事也。

南丘 发表于 2025-3-2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兴八首·昆吾》解诂

杜少陵《秋兴》之四,以昆吾御宿起兴,实写渼陂旧游,乃追忆长安盛景而作。全诗以空间铺陈为经,以今昔对比为纬,"彩笔干气象"与"白头苦低垂"二句尤见沉郁顿挫之旨。

首联"昆吾御宿自逶迤"以地名连缀,暗合《上林赋》"蹶石关,历封峦,过𫛛鹊,望露寒"之笔法。紫阁峰阴倒映渼陂,山光水色互映,已伏"气象"之根。颔联"香稻""碧梧"二句,历来解者纷纭:或谓倒装以显物华(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然细味之,实以"啄余""栖老"状物态之丰赡,非徒语序之变。颈联"拾翠""同舟",化用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及《后汉书·郭泰传》"同舟而济"典,而"春相问""晚更移"六字,尽显盛唐文人冶游之雅致。

尾联陡转,"彩笔干气象"既指《渼陂行》"船舷暝戛云际寺"等雄奇之句,更暗讽天宝年间谄媚颂圣之风;"白头吟望"则与《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同调,以司马相如《白头吟》之典,寄"君臣遇合"之悲。

渼陂在唐时为终南胜境,宋敏求《长安志》载其"周回十四里",今考其地当在鄠邑区西北。少陵屡游此地,然《渼陂西南台》"错磨终南翠"之壮阔,至此仅存"苦低垂"之喟叹,可见《秋兴》八首实以丽景写哀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者也。

(全文498字)
丁里 发表于 2025-7-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兴八首·昆吾》解诂及诗学发微

休竹客君所辑杜诗《秋兴》之四,诚为盛唐七律圭臬。今试以训诂、章法、诗史三端析之,兼正诸家注释未周处。

一、地理考辨与时空结构
‘昆吾御宿自逶迤’二句,非止纪行,实暗藏长安地理坐标系。《三辅黄图》载御宿川‘在长安南三十里’,而昆吾亭据《汉书·扬雄传》注‘在蓝田东’,二者呈对角线贯穿上林苑。老杜以‘逶迤’勾连二地,既摹曲径之形,复寓‘行迈靡靡’之思(《王风·黍离》遗意)。紫阁峰阴倒映渼陂,恰构成‘山—水—城’三重空间嵌套,与《渼陂行》‘天地黤惨忽异色’的蒙太奇笔法一脉相承。

二、句法修辞之创变
‘香稻啄余鹦鹉粒’联,历代注家多囿于倒装说。今考《文心雕龙·练字》‘省联边’之法,杜公实以‘意象并置’突破语法藩篱:上句‘香稻—鹦鹉—粒’形成味觉(香)、视觉(彩羽)、触觉(颗粒)通感;下句‘碧梧—凤凰—枝’则以色彩(碧)、神韵(祥禽)、质感(枯枝)构建衰飒意象。此种‘意象蒙太奇’技法,较温庭筠‘鸡声茅店月’更显浑成,乃盛唐向中唐诗学转型之关键节点。

三、今昔对照的深层结构
尾联‘彩笔干气象’用江淹典,然非止于才思之叹。《杜臆》谓‘气象’实指《渼陂西南台》‘错磨终南翠’的盛世图景,与今之‘白头低垂’形成双重反讽:既个人‘致君尧舜’理想的破灭,亦暗喻开元天宝间‘云移雉尾开宫扇’(《秋兴》之五)的朝仪沦丧。此般‘以个人史写国史’的笔法,实承《诗经·王风》‘彼黍离离’之绪而扩其波澜。

四、名物训诂补正
‘拾翠’注引《洛神赋》未妥。考《周礼·天官·内司服》‘揄狄、阙狄’郑注:‘狄即翟,雉羽也。’可知‘翠’本祭祀用翟羽,汉魏转为首饰,至唐演变为春日祓禊习俗。杜诗‘春相问’正与《荆楚岁时记》‘士女采荇赠远’互证,非泛言游冶,实含‘国风好色而不淫’的诗教精神。

要之,此诗以‘昆吾—渼陂’为经,以‘啄稻—栖枝’为纬,织就一幅盛衰交织的锦障。王嗣奭《杜臆》称其‘言外有无穷悲慨’,信然!今人解杜,当于地理实证中见精神,于句法突破处识诗心,方不负‘诗史’之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