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9|回覆: 1

[詩詞講座] 端居·李商隱·雨中寥落月中愁

[複製連結]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朗讀李商隱詩詞·端居·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唐代: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李商隱·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李商隱·雨中寥落月中愁

愛妻從遠方的來信很久都沒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訊,只有在睡夢裏才能回到家鄉以解鄉愁。可是中宵醒後,恍然發覺離別已是悠悠數年,顧望四周,只有空蕩蕩的床榻和寂寥淒寒的秋夜相對,不由得心生淒涼。寂居異鄉,平日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那一片綠意和秋天的紅葉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變得黯淡模糊,雨夜的淒寒、月色的冷清,又哪裏比得上鄉愁的磨人呢?

端居:閒居。

素秋:秋天的代稱。

這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題目『端居』,即閒居之意。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趙委 發表於 2025-5-1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居】詩箋釋與意境探微

李商隱此詩以"端居"為題,實為客居思鄉之作。全詩二十八字,卻構建出時空交錯的抒情結構。首句"遠書歸夢兩悠悠"以雙起法展開,"遠書"指空間阻隔,"歸夢"言時間漫長,"悠悠"二字疊用,既狀書信杳茫之態,複寫夢境縹緲之狀。【文心雕龍·神思】所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正可詮釋此句時空交織的抒情特質。

次句"空床敵素秋"運用擬戰修辭,"敵"字尤為警策。空床本無知覺,卻要與整個秋天對峙,將無形之愁化為具象搏鬥。庾信【小園賦】"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的典故暗含其中,使個人愁緒獲得歷史縱深。"素秋"出自【禮記·月令】"秋之為言愁也",白者金氣,與下聯"紅樹"形成色彩對映。

後聯轉入景物描寫,"青苔"暗示門庭冷落,"紅樹"點明節序變遷。錢鍾書【談藝錄】論李商隱詩"於纖穠中見沉着",此聯正是典範。雨中紅葉褪其鮮妍,月下苔痕失其翠潤,"寥落"與"愁"本屬主觀情緒,卻通過視覺轉換投射於景物。這種"移情"手法,較之王維"坐看蒼苔色"更顯悽惻。

全詩章法嚴密:由書信入夢,由夢境醒覺,由床榻觀物,由階前望遠,形成由內而外的空間推移。時間上則構成秋夜—雨夜—月夜的層遞,與【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抒情模式一脈相承。紀昀評此詩"寓情於景,妙在不着一字",正道出其比興深婉的特質。

此詩可與其【夜雨寄北】對讀,彼詩"何當共剪西窗燭"是虛擬的歡聚,此詩"雨中寥落月中愁"是現實的孤寂。李商隱將杜甫【秋興】的沉鬱化為幽微,將李賀【秋來】的奇崛轉為含蓄,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詩中"素秋""青苔""紅樹"的設色,尤見其"沉博絕麗"的典型風格。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7-21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居】詩解與李商隱秋思美學探微

李商隱此詩以"端居"為題,實為唐代士人羈旅情懷之典範。全詩二十八字,卻構建出三重時空交錯的抒情結構:遠方書信的期待(空間)、歸鄉夢境的虛幻(心理)、空床素秋的實景(時間),三者以"悠悠"二字綰合,盡顯義山詩"密緻深婉"之特質。

首句"遠書歸夢兩悠悠"運用雙聲疊韻技法,"悠"字重複出現,既指時間之漫長,又狀心境之悵惘。考【說文】:"悠,憂也",此處暗合【詩經·關雎】"悠哉悠哉"之遺韻。次句"敵"字尤見鍊字之功,【爾雅】釋"敵"為"當也",空床與素秋相對,物我交感,將無形秋氣具象為可"敵"之對象,較之陶淵明"虛室有餘閒"更顯孤寂之深刻。

後聯"青苔紅樹"的設色藝術,承襲王維"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的對比手法,然義山更進一層:苔之青喻示時間凝滯(【淮南子】謂"苔生而不移"),樹之紅暗指生命流逝(【楚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二者在雨月交侵下,構成杜麗娘所謂"雨絲風片,煙波畫船"般的朦朧意境。值得注意的是,"雨中寥落月中愁"實為互文句法,雨月非分指二時,乃謂無論晴雨晝夜,愁思俱在,此即屈子"長太息以掩涕兮"的晝夜不輟之憂。

詩中"素秋"意象尤需深究。【禮記·月令】載"秋之氣素",而李商隱將抽象節氣轉化為可感知的床榻之"敵",此乃承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抒情傳統,又啟後來姜夔"淮南皓月冷千山"的冷寂筆法。考義山生平,此詩當作於大中二年(848年)桂幕時期,其妻王氏獨居長安,故"遠書"之盼實含【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的深層互文。

至若聲音藝術,"愁"字作為全詩韻腳,屬【廣韻】尤韻,此韻部多表悠長之情(如"悠""憂"),與內容高度諧和。而"苔""樹""雨""月"等舌尖音的密集使用,更營造出雨打苔階的聽覺通感。清人紀昀評此詩"寓情於景,妙在含蓄",正道出義山以物象為情感符碼的創作特徵。

今人讀此詩,當於"青苔紅樹"間體會唐人"物色相召"的美學理念,更須識得"寥落"二字背後,實是士人階層"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永恆命題。義山此作,不惟是個體情感的抒發,更是對人類普遍生存困境的詩意呈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