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3|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墨法对书法的影响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8 22: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墨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作品章法和整体布白的艺术效果,而且对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慷及意境的表现均影响重大,明代书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尔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浓墨宰相』刘墉与『淡墨探花』王文治即是指清代以用墨之法引人注目的两位书法家。下文拟对传统书法用墨之法作一番浅尝辄止的探寻,籍以抛砖引玉,共同提升。

一、浓墨

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轼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违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下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浓墨在传统哲学范畴阴阳两极中属阳极,反之,淡墨则属阴极,故此浓墨作出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当需要表达一种端严、激昂、高亢的情绪时,选用浓墨采作出,可以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颜真卿、康有为、沙孟海、陆维钊等大师的书作墨迹即是明证。

浓墨在传统哲学范畴阴阳两极中属阳极

浓墨在传统哲学范畴阴阳两极中属阳极

 二、淡墨

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长用淡墨。董其昌书迹书婵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当代学者书家沃兴华先生的书作,偶尔以此法『另逗人一种别想。』近代日本友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喜用淡墨表现出和敬清寂的茶遭禅意与仙风遭骨;国内现代派书法的创作也较多借鉴用之。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

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

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

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

当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时,不妨以淡墨法一试,或许能取得较为意外的效果。

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

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

三、枯墨

飞白、枯笔、渴笔是作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飞白。其笔触特征为笔遭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于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

  

刷墙成宇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称之为『飞白书』,曾经广泛应用于汉、魏官阙的题字上。唐代武则天女皇喜作飞白书,其亲书(升仙大子之碑)的碑额,现收藏于浙江海盐县博物馆中。枯笔。指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宋代书家米芾善用此笔法。

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道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其笔触特征为疾中带湿,枯中有润,似干而实腴,古人称之为『干裂秋风』。近代书柬徐生翁先生,当代书家王镛、张海等先生擅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山东的现代派书家邵岩先生在七后中膏展上的获奖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他运用枯笔与渴笔这两种主要笔法,赋予其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笔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行、草书的创作。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

四、润墨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润滋,」故尔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而不禾+农肥的韵致。

明代书家王铎喜用润墨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 『涨墨法』,加之『飞沙走石虎跳熊奔』的笔势,使人不难理解诗人杜工部:元气淋漓嶂犹湿』之意。『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融会书法、绘画、诗词韵律之理,妙用润墨创作出许多潇散逸仙的书法佳构成为后人取法的又一墨法经典。润墨适宜于表现外柔内刚、劲秀峻爽的意境,此类风格的行、草书创作适用。

以上墨法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在掌握其法后,沉酣墨池,漫润先哲,工夫精熟自然水到渠威。在具体创作中(特别是行、草书的创作),几种用墨方法臂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作品墨色淋漓,变化多端,尽显墨法之趣味,意境之韵致,方能让作品展现作者的心灵流露,呈现作品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

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

我们在欣赏唐代颠鲁公的名作〖祭侄文稿〗时,就可以发现其墨丰富多变之特色,其作品第一行使用润墨;第二行、第四行用墨润中带枯;第三行用墨则枯中有润。墨色的交替变化真实地映现出颠真卿痛失亲侄秀明后,时而悲伤痛楚、时而愤激痛恨的内心情状,所以墨法,也映射出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言之,用墨之法关键在于创作时对立统一、自然完美地运用。

坚强 發表於 2025-7-2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墨法在书法艺术中的哲学意蕴与技法表现》

墨法作为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笔法。董其昌"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之论,实为的见。本文拟从墨法的哲学内涵与艺术表现两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墨法的阴阳哲学基础
浓淡二象实为《周易》阴阳观念在书法中的具体呈现。浓墨属阳,其性刚健,如苏轼所言"湛湛如小儿目睛",体现的是儒家"充实之谓美"的审美理想;淡墨属阴,其质柔润,董其昌"清淡古雅"之作,正合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追求。二者相生相克,构成书法艺术的完整宇宙观。王铎"涨墨"法的创新,恰是打破阴阳界限的辩证实践。

二、墨色层次的技术表现
1. 浓墨技法:非单纯墨汁稠度问题,关键在于"墨下凝滞笔毫"的掌控。颜真卿《祭侄稿》以浓墨表现悲愤,墨色随情绪起伏而变化,形成独特的节奏韵律。当代书家应注意避免"墨猪"之病,当如黄宾虹所言"浓墨法在能黑而不板"。

2. 淡墨运用:王文治"淡墨探花"之誉,实建立在对笔力绝对掌控的基础上。其《快雨堂题跋》墨色虽淡而骨力不减,此即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真谛。今人习淡墨,当先练中锋用笔,否则易入浮滑之弊。

3. 枯墨意境:孙过庭"带燥方润"揭示出墨法最高境界。怀素《自叙帖》中飞白与浓墨交替出现,形成"屋漏痕"般的自然韵律。当代实验书法往往忽视"燥润相生"的辩证关系,致使作品失去传统书法的内在张力。

三、墨法的当代性思考
现代书法创作中,墨法被赋予新的内涵。日本"少字数派"通过墨色渐变表现时空意识,林散之将水墨画技法融入草书,都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然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创新都应建立在对"笔精墨妙"传统准则的深刻理解之上。

结语:
墨法之妙,在于它是书家心性的直接呈现。从王羲之"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到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中国书法始终追求的是"技进乎道"的境界。当代书家当以墨为媒,在黑白世界中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全文798字)
是飞 發表於 2025-7-24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法三昧与书道精神刍议》

休竹客君论墨法之文,深得书学要旨。墨法实乃"六法"之外又一关键,非仅技法层面,实关书道气韵之根本。今试从三方面申论之:

一、墨法源流与哲学意蕴
墨法肇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卫夫人《笔阵图》言"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已暗含墨色与笔力之关联。至董其昌提出"用墨如用兵",始成系统理论。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实与五行相配:浓墨属土,其性敦厚;淡墨属水,其性灵动。王羲之《书论》谓"凡书贵乎沉静",正是墨法中和之道的体现。刘墉浓墨如庙堂钟鼎,王文治淡墨似林泉烟霞,二者各得阴阳之妙。

二、墨法实践的三个维度
1. 材质维度:宋墨"轻胶十万杵"与明墨"漆烟制法"不同,直接影响墨色表现。苏轼喜用李廷圭墨,因其"湛湛如目"的特性正合其"石压蛤蟆"的笔势。
2. 时序维度:孙过庭"带燥方润"揭示墨色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观颜真卿《祭侄稿》,由润而枯的墨迹变化,恰是情感递进的物质载体。
3. 空间维度:董其昌善用"墨分疆"之法,通过淡墨制造空间纵深感,其《临阁帖》可见虚实相生之妙。

三、当代墨法新探
现代书法对墨法的拓展有三途:一是张大千"泼墨法"的借鉴,二是日本"少字数派"的墨象表现,三是实验书法中的"非纸本墨韵"。然需警惕者,林散之先生曾告诫:"无笔之墨如无骨之肉",任何墨法创新皆须以笔法为根基。

墨法之要,终归"气韵生动"四字。昔人云"墨戏",今人言"墨趣",其实皆未离谢赫"六法"本义。当代书家当于墨海中立定精神,方不致为表象所惑。愿与诸同道共参此中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未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