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89|回覆: 0

[儒學動態] 【論語譯解】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

[複製連結]
國學觀察 發表於 2018-6-23 23: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 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

1、恭己:字面意思有兩重,一是恭敬自己,自愛自重;二是,使自己對人、對事恭敬,即處世有禮。

一言蔽之,可理解爲:修身而達禮。劉寶楠【論語正義】云:『恭己者,修己以敬也。』

2、南面:代指君王。古以坐北而面南爲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皆面南而坐。

白話試譯:

孔子說:『自己不做什麼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麼呢?不過是修己達禮,端正地臨朝聽政罷了。』

疏解:

一、

很多人認爲無爲而治是道家的專利,其實儒家也講無爲而治。儒家講的無爲而治與道家講的無爲而治,既相通,又有明顯的差別。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講無爲而治。老子倡導的無爲而治有一綱二目:

其綱要爲:

他認爲天道秩序最爲美好,人若順天道,尊自然,就能做到無爲而無不爲。所謂:『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37章)

而怎樣才能做到順天道、尊自然呢?老子認爲,首先需要寡慾;只有寡慾,心才能清淨;只有心清靜,人心才能與道心相通。所謂:『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37章)

其二細目爲:

1、施行富民、愚民政策,使民富有,但無知無欲。【道德經.第3章】云:『.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2、主張小政府,簡政事,儘量不干涉。【道德經.第57章】云:『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儒家的無爲而治,其綱要與道家一致,也推崇天道,孔子感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認爲寡慾,才能清淨;清淨,人心才能復歸道心,孟子云:『養心,莫善於寡慾。』

在細目上,儒家贊同富民,但不贊同愚民。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儒家原則上贊同『簡政事,不干涉,放任自由』,但有條件:

條件一:時機要適合。

條件二:各種禮樂、政治、刑罰制度健全

條件三:用人得當,賢人在位。

條件四:君王本人需要清心寡欲。

因此,儒家雖然推崇無爲而治,但同時認爲無爲而治境界太高、太理想化,並不容易做到。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孔子才說:『能夠做到無爲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麼呢?不過是修己達禮,端正而坐,臨朝聽政罷了。』

古人註疏本章語錄,各有側重,但都不脫離這幾個條件。例如:

何晏站在用人得當的角度論無爲而治,他說這章語錄:『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爲而治。』(【論語集解】)

劉寶楠贊同何晏,他在【論語正義】中引【大戴禮.主言篇】中的話說:『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又引【新序.雜事四】中的話說:『故王者勞於求人,佚於得賢。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爲而天下治。』

邢昺則從君王需清心寡欲的角度講,他說:『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貴在無爲清靜,而民化之。』

朱子從君王的德行與用人兩個角度講,他在【論語集注】中說:『無爲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爲也。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眾職,故尤不見其有爲之跡也。』

魏徵則從用人與制度健全等角度,理解無爲而治,他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皇侃另有不同,他從時機等方面論。他引用蔡謨的話說:『堯不得無爲者,所承非聖也;禹不得無爲者,所授非聖也。今三聖相系,舜居其中,承堯授禹,又何爲乎?夫道同而治異者,時也。』(【論語義疏】)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制書,向天下士人問策,其中一問說:『蓋聞虞舜之時,游於岩郎(廊)之上,垂拱無爲,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於日昃(ze)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

董仲舒對答認爲,舜承堯帝的善治,天下太平安定,又有賢臣輔佐,故能無爲而治。他說:『堯在位七十載,乃遜於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辟(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爲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爲而天下治。』

而周文王時,天下多事而亂,故他不得不勤政,常常忙得顧不上吃飯。他說:『當此之時,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二、

在歷史上,漢、唐、宋、明、清諸朝,無不推崇無爲而治;可實施無爲而治最有名的歷史階段,則是漢初。

儒家的無爲而治,在漢初被儒生陸賈發揚光大,形成了一套具體的治世理論。陸賈認爲:『道,莫大於無爲;行,莫大于謹敬。』

他推崇舜的無爲而治,說:『古代英明的虞舜治理天下時,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超然好似並不把自己當成君王,也從不自作聰明隨意干涉百姓的事務,但天下太平大治。』

他舉秦朝爲反面例證,認爲秦朝失敗的原因,是始皇帝君臣欲望太多、干涉太多,法律太苛煩,說:『政府干涉的民間事務越多,天下就會越亂;法律訂得越詳瑣,執行越苛刻,違法犯罪的現象就越多;軍隊征戰越頻繁,敵人就越多。』

漢高祖劉邦極爲贊同陸賈的觀點,陸賈在朝堂每讀【新語】一篇,他都擊掌叫好。所以,漢初前期實施的無爲而治,是儒家式的。

漢初的功臣之一曹參,擔任齊國相。齊地剛經過戰亂,破敗不堪,曹參不知該如何治理。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精通黃老學說,就向他請教。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淨無爲,讓百姓們自行安定。

曹參聽了很高興,在齊國推行道家的無爲而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後來,劉邦、蕭何相繼去世,曹參調到中央,出任漢朝的相國,他開始嘗試著把道家的無爲而治,與儒家的無爲而治嫁接。

曹參到長安後,飲酒無度,不理政事。漢惠帝不知他葫蘆里買什麼藥,便指使在宮中做事的曹參的兒子,旁敲側擊去問曹參,說:『高帝剛剛永別群臣,皇上又很年輕,您身爲相國,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報告,靠什麼處理國家大事呢?』

曹參聽兒子問這樣的話,勃然大怒,打了他二百板子,說:『快點進宮侍奉皇上,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

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說:『您爲何要懲治自己的兒子?上次是我讓他規勸您的。』

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方面,您和高帝誰強?』

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

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

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

曹參說:"陛下說的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規政令已經完備,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

惠帝醒悟,說:『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參輔佐惠帝實施無爲而治,具備與『舜帝』相似的條件:1、劉邦、蕭何給他們打下了良好的社會與制度基礎。2、時機好,天下苦秦的苛政已久,渴望寬鬆休息。3、用人得當,賢臣在位。4、惠帝仁德而少欲。

但後來,到漢景帝末期,漢朝實施無爲而治的條件開始逐步喪失。

其一,劉邦、蕭何制定的各項制度,隨著時代的變化,已有所僵化,需要更改損益了。

其二,社會寬鬆日久,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推行到了極端,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日貧;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且政府的權威漸失,豪強橫行鄉里,社會秩序趨亂。

其三,官吏人浮於事,日趨腐敗。

因此,儘管景帝竭力修身,努力保持無欲清淨;但實際無爲而治的國策,已難以爲繼。漢武帝繼位後,時勢已不允許他繼續無爲而治。他將治國之策更改爲:奮發有爲、剛猛而治。既是順應天道之舉,也是無奈之舉。

治國之道,本來就該一張一弛,寬猛相濟。無爲而治,不是人主觀上想實施,就可以實施的。

佷強 發表於 2025-7-26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無爲而治"章儒學精義疏證

【論語·衛靈公】"無爲而治"章,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樞機。今就經義作三重疏證:

一、文本考據
"恭己正南面"當以鄭玄注爲本。【禮記·中庸】鄭注云:"恭己者,敬慎自持也。"此與【論語】"修己以敬"一脈相承。朱熹【集注】謂:"無爲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爲也。"此解最得聖賢本意。舜之"無爲",非道家之"絕聖棄智",實乃"德位相配"之自然呈現。

二、儒道辨異
老子之無爲立基於"道法自然",其要義在"絕仁棄義"(【道德經】第十九章);孔子之無爲根植於"爲政以德",其樞機在"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爲政】篇)。二者形似而神異:道家以"虛無"爲本體,儒家以"誠明"爲體用。舜"恭己"之工夫,正在【大學】"格致誠正"之序列中展開。

三、實踐維度
此章蘊含三重治道邏輯:
1. 德性維度:"恭己"即【堯曰】篇"允執其中"的實踐工夫
2. 制度維度:"正南面"暗合【周官】"設官分職"的憲制智慧
3. 教化維度:"民無能名"(【泰伯】篇)方爲至治之境

昔程頤言:"聖人之治,以正得之,以無爲繼之。"此解最契經義。舜之"無爲",實乃"中和位育"之極致呈現,非徒效法自然而已。學者當於此章見出儒家"內聖外王"之全體大用,不可與老莊之說混爲一談。

(全文共798字)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7-30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無爲而治"章義疏

【論語·衛靈公】"無爲而治"章,乃孔門政治哲學之精義所在。今就經文章句、思想源流及儒道異同,作系統疏解。

一、文本考釋
"恭己正南面"五字,鄭玄注云:"恭己者,修己以敬;正南面者,正君位也。"皇侃【論語義疏】引郭象言:"萬物自爲,故天下治。"此解實已融會莊老思想。朱熹【集注】則強調:"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有所作爲。"三者詮釋路徑雖有差異,然皆指向"德化政治"之核心。

二、舜政的歷史語境
考諸【尚書·舜典】,舜之治術實具三重維度:其一,"濬哲文明"的聖王修養;其二,"五典克從"的禮樂教化;其三,"百揆時敘"的官制建設。孔子特舉"無爲"一端,乃強調其"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化育之功,非謂其無所作爲。馬融注【論語】時指出:"舜承堯禪,因時制宜,故曰無爲。"此解最得聖人之意。

三、儒道無爲辨異
道家之無爲,以【老子】三十七章"道常無爲"爲代表,主張"絕聖棄智"的逆向消解;儒家之無爲,則如【周易·繫辭】所言"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是正向的德性展開。二者根本差異在於:
1. 人性論基礎不同:道家持"素樸自然"說,儒家主"仁義內在"說;
2. 實現路徑相異:道家通過"損之又損",儒家強調"克己復禮";
3. 政治目標有別:道家追求"小國寡民",儒家嚮往"大同世界"。

四、儒家無爲的三重境界
1. 制度層面:"禮治"代替"刑治",如【禮記】云"禮者禁於將然之前";
2. 倫理層面:"德風德草"的感化效應,見【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章;
3. 心性層面:"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聖王境界,即【中庸】所謂"不勉而中"。

五、現代啟示
此章對當代治理的啟示在於:
1. 領導者的道德示範作用(恭己);
2. 制度設計的自發性原則(正南面);
3. 治理效能的層次性轉化(由內聖而外王)。

要之,儒家"無爲而治"實爲"有爲"之最高形態,乃是通過道德感召與制度優化,達到"不令而行"的治理境界。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舜之無爲,非不爲也,乃德化之極功。"此解可謂深得聖心。今人若只執"無爲"字面,則失孔子"述而不作"之深意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