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临帖小窍门,书法进步快!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2 14: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同 『笔画部位』,对笔豪的使用也是要讲究的。笔豪的动作、笔杆的相应动作,用语言很难描述,所谓『心之所达,不易尽于明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这是古人的感慨。

笔画的『外延线』

我们看三个『乎』的第一笔短撇:第一个是〖多宝塔〗,短撇的上沿线是比较直的,下沿线是向内弯曲的;第二个是〖九成宫〗,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向外弯曲;第三个是〖玄秘塔〗,短撇的上沿线向内弯曲,下沿线也是向内弯曲的。

字的轮廓

大形状——也就是这个字外形,是方的,还是长的、扁的。必须首先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着眼于字的外形、轮廓。小形状——字中某个部分,也要用轮廓去概括。比如:

『暑』是个长形的字,上面的『日』是长形的,下面的『日』稍微方一些。『架』是放行的字,『而』是扁形的字。在临写一个字前,先做这样的观察、分析,对一个字的整体形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笔画的位置关系

也可以说对应关系,就是一个笔画与另一个笔画的对应。写字时,从第二个笔划开始,就要注意这个关系。这样,写一个笔画就有了很多的位置上的参照物,就容易把一个笔画方准位置了,位置更具体了。

笔画的轻重关系

我们在写某一个笔画时,有变化的节奏,有轻重快慢,这样会使写出的笔画姿态变化万千,是灵动的,活脱的。

笔画的倾斜角度

我们看古人的楷书经典作品时,并不是『横平竖直』,横很少平,竖经常斜是现实。『横平竖直』是要不得的。临帖时,要研究每一个笔画的『斜度』 。

笔画的『弧度』

古人叫做『笔势』,说明古代人练字很早就注意这一点了。笔势的存在,一是为了取得变化的效果,使得笔画姿态更丰富;再就是形成笔画之间的照应。

占格

就是字在格子中占的空间是不同的,我们如果对比颜柳欧以及更多经典作品,会在章法上产生疏朗、紧凑的不同效果。

写完字要重新审视

就是写完一个字以后,不要急于写第二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写的字,与范本上的字的差别在哪里,这是临帖时观察的重中之重。这样做,知道改哪里,才可以在写下一遍时更加准确;其次是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范字到底是怎么回事。既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范字。用以上的几个点观察,研究范字,研究自己的字。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11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临帖九观刍议》

帖学一道,贵在得法。观今人临池之弊,多失于粗率,未谙古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之训。今就所论临帖要诀,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曰笔势相生。昔人论书谓"一波三折",非独言捺画,实概全篇。观《多宝塔》之撇,上平下曲,如利刃出鞘;《九成宫》则上敛下展,若兰叶迎风;《玄秘塔》双曲内擫,似新月含雾。此皆因笔毫使转之异,遂成体势之别。执笔当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腕底自有生机。

二曰形神相契。字形有方长扁圆之异,如"暑"字上下二"日",虽同形而大小殊;"架"字横展,"而"字扁卧,皆须"远观其势,近察其质"。昔欧阳询观索靖碑三日不去,正是悟此三昧。

三曰向背得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最忌位置等匀。"点画相向如宾主揖让,相背若舟楫分流。柳公权《玄秘塔》中竖画多取斜势,正所谓"似欹反正"者。

四曰虚实相生。用笔轻重若五音迭奏,快慢似四时更替。观颜真卿《祭侄稿》,渴笔处如万岁枯藤,浓墨处若崩云坠石,皆因情性使然,非刻意为之。

五曰计白当黑。邓石如谓"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颜体宽博如忠臣正笏,欧体峻峭似义士按剑,皆由布白不同。临帖时当如弈者观枰,既审黑子,复味白地。

至若临毕自省,尤为要诀。昔米芾日临《兰亭》一通,必悬诸壁间谛观,察其得失。今人宜效此法,以范本为镜,照见己书瑕疵。如此往复,庶几可免"学我者死"之弊。

要之,临帖非描摹形似,实乃与古人精神往来。张怀瓘《书断》云"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学者当于笔墨之外,求其气韵生动之妙。若拘泥点画,反失千里矣。
无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18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临帖九观刍议》

帖学一道,贵在得法。观今人习字,多囿于形似而不得神理,今就临池要诀,略陈管见如次。

一曰执笔三昧。昔人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然笔豪动作实有法度可循。观《多宝塔》短撇上平下曲,《九成宫》上曲下仰,《玄秘塔》双曲内敛,此皆因毫端提按使转之异。执笔当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腕活指实,方能得此妙趣。

二曰形神相生。张怀瓘《书断》谓"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习字当先观大势:"暑"之长形、"架"之方势、"而"之扁态,皆如相马,先观其天机骏骨。次察局部,譬如"日"部在"暑"字中长短之变,此即孙过庭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

三曰向背呼应。欧阳询《三十六法》特重"向背"、"映带"。横之斜度、竖之敧侧,当如危崖古松,看似险绝而暗含撑拄之势。昔人论王字"如斜反正",正谓此也。

四曰虚实相生。用笔轻重若五音迭奏,墨色枯润似云烟变幻。观颜鲁公《祭侄稿》,一笔之中可见三转,此非刻意为之,乃腕底自然流露。董其昌云"作书须得提得笔起",正是此理。

五曰格法玄机。字之占格,犹棋之布势。颜体宽博如忠臣正笏,欧体峻整似名将布阵,柳体疏朗若高士临风。临帖时当心存全幅,勿使一字失位。

临池妙诀,终归"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八字。每书一字,当如对至尊,写毕静观,较其毫厘之差。如此日课,方得古人所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之境。学者若能参透此中三昧,何愁书法之不进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卯時| 2025/7/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