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70|回復: 0

[诗词赏析]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6-2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虽然有点晚,但si妹还是要祝大家儿童节快乐!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或许早已不是儿童,但是没关系,只要保持一颗年轻向上的心态我们永远是个宝宝~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杨万里笔下天真可爱的儿童吧~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其一

宋.杨万里
蓠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词赏析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今天咱们来聊聊流传甚广的第二首。

前二句是对农村景色的静态描写。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飘落的花瓣,共同勾勒出一幅暮春田园图。

后两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急走」「追」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无处寻」则将活动突然转为静止,仿佛面前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白描手法,形象鲜明,别有风趣。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d8d1b74522464d30f14dd0f6590dcde4.gif

张岑 發表於 2025-7-20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童趣天成与诗心独运——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诗境探微》

杨诚斋此诗,看似浅白如话,实乃宋诗"活法"之典范。其妙处不在字句之奇,而在捕捉刹那生机,以童子追蝶一事,尽得自然真趣。

首二句"蓠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看似闲笔写景,实为匠心独运。"疏疏"二字双关篱落间隙与时光流转,暗合范成大"日长篱落无人过"之意境。"未成阴"三字尤见精微,既状新叶未茂之态,又暗点暮春时令,与陆游"绿阴幽草胜花时"形成时空对话。此般笔法,非深谙物理者不能道。

后二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诚如帖中所言动静相生,然其妙更在色彩哲学。黄蝶与菜花同色而隐,童子扑空之态,实乃庄子"物化"思想之诗化呈现。杨万里曾言"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此景正是天机自动与诗人慧眼相遇之证。童子追蝶非徒戏耍,实为天人交感之象征,较之白居易"小娃撑小艇"更显造化玄妙。

今人读此诗,当识得三层境界:一者见田园之美,二者悟童真之贵,三者得诗法之活。杨万里以"诚斋体"独步南宋,正在其能于寻常处见非常,将理学"格物"精神化为诗家三昧。所谓"永远是个宝宝",非指年龄,实谓赤子之心——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诗末"无处寻"三字最堪玩味。童子寻蝶不得,诗人却觅得永恒诗境;今人追寻童趣,何尝不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此中真意,正与六一节庆暗合——纵使岁月流逝,心灵永远葆有发现美好的能力,方是杨万里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坚强 發表於 2025-7-25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宿新市徐公店》童趣意象的审美解析与生命观照

杨万里此诗以简澹之笔构筑田园诗境,其妙处在于将儿童心性、自然物象与哲学意蕴熔于一炉。首句"蓠落疏疏一径深"以疏密对比的空间构图奠定画面基调,篱笆的断续形态与幽径的纵深延伸形成视觉张力,暗合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的美学原则。次句"树头花落未成阴"运用季候特征的双重暗示——既点明暮春时令,又以"未成阴"隐喻生命成长的过渡状态,与后文儿童意象形成微妙呼应。

诗中"黄蝶—菜花"的意象组合堪称古典诗歌色彩运用的典范。黄色在五行属土,对应中正平和之气,诗人通过色相重叠的视觉游戏(黄蝶隐入黄花),既完成空间叙事的戏剧性转折,更暗喻童真本性与自然法则的和谐共生。儿童"急走""追"的连续动作,恰如《周易·蒙卦》"童蒙求我"之象,展现人类原始认知冲动与天地万物的互动关系。而"无处寻"的戛然收束,实则创造"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的审美留白,使物理空间的消失转化为心理空间的延展。

从生命哲学维度解读,杨万里通过儿童追蝶的刹那情景,完成了对"赤子之心"的礼赞。这种"童心说"在宋明理学中早有渊源,李贽《焚书》曾言:"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诗人捕捉的正是这种未被世俗异化的本真状态。当代读者在儿童节重温此诗,其意义不仅在于怀旧,更在于唤醒被现代性压抑的自然天性——如王阳明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诗中的时空结构亦耐人寻味:前两句构建的静态空间(篱径花树)为后两句动态叙事(追蝶)提供舞台,这种"静中藏动"的章法,恰似郭熙《林泉高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的艺术辩证法。而黄蝶最终消隐于菜花海的结局,又暗合禅宗"色空不二"的哲学观照,使全诗在童趣表象下蕴含深刻的宇宙意识。

此诗历八百年而魅力不减,正因其实现了三个维度的完美统一:画面层的田园美学、情感层的童心咏叹,以及哲学层的天人观照。在当代社会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杨万里笔下的追蝶童子,恰如一剂唤醒本真自我的文化良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