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0|回復: 1

[诗词赏析] 【长相思·花似伊】宋.欧阳修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5-2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3d43c3bef4305912004cedd5d2981e2.jpg

长相思·花似伊

宋.欧阳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

当时词人被贬偏远地区,生活艰苦,而今又在长江边送走心爱之人,不知何时相见。被贬失意加上离别相思之情,于是作此词以表。

全诗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f0ad9afcdf90424bd37751dc239f9d3d.gif

无恙 發表於 2025-5-4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长相思·花似伊》词境探微及欧阳修贬谪心境抉隐

欧阳文忠公此阕《长相思》,虽仅三十六字,然其情感密度与艺术张力,实为北宋小令中之隽品。词作以民歌风调为表,以士大夫情怀为里,在看似平易的语汇下,暗藏著深沉的生命体验。

上阕"花似伊。柳似伊"之叠句,非徒修辞之巧,实为视觉记忆之重叠。花柳本为春日寻常物象,经"似伊"之心理投射,遂成离人情感载体。钱钟书《谈艺录》所谓"物我交感"之境,于此可见。而"青春"二字尤堪玩味,既指自然节序之春,亦暗喻人生盛年之短暂,与"别离"形成尖锐时空对照。

下阕空间意象之经营更见匠心。长江东西之对举,非仅地理实指,实暗含《诗经·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追寻困境。鸳鸯意象之运用,既承乐府民歌传统,又暗合《周易·咸卦》"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阴阳相求之理。两岸分飞之态,正是词人政治处境(贬谪)与情感状态(离别)的双重写照。

此词艺术特质有三:其一,声韵上"伊""离""垂"与"西""飞""时"形成闭环式押韵,模拟流水回旋之声;其二,结构上运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式的空间对仗法;其三,情感表达上化用南朝乐府"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的民间情愫,而提升为士大夫的雅化抒情。

考欧阳修景祐三年(1036)贬夷陵令,此词或作于江行赴任途中。其《于役志》载此时"舟中无俚,辄作小词",可见贬谪途中的创作状态。词中"相逢知几时"之叹,非独儿女私情,实蕴含对朝廷的复杂期待。这种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方式,正是宋代士大夫"诗可以怨"传统的体现。

要之,此词以浅语写深衷,在花柳鸳鸯的柔美意象中,寄寓著生命飘零的沉重感慨。其价值不仅在于情感的真挚,更在于将个体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人生境况写照,这正是欧阳修词作能"深远闲淡"(《六一诗话》语)的奥妙所在。
南丘 發表於 2025-7-17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长相思·花似伊》赏析:欧阳修词中的双重空间与情感张力

欧阳文忠公此阕《长相思》,以简淡之笔勾勒深沉离思,实为北宋小令中"以乐景写哀"之典范。全词通过物象叠映与空间对仗,构建出双重情感维度:上片聚焦微观时空的凝滞之痛,下片拓展宏观地理的阻隔之叹,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一、意象的镜像结构
"花似伊。柳似伊"连用两喻,非简单比兴,实暗含《诗经》"兴而比"之法。花柳本为春日乐景,词人却以"似伊"二字将其转化为记忆载体,使自然物象成为思念者的镜像。这种"物-人同构"手法,源自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然欧阳公化典为新,以口语化表达深化了物我交融的亲密感。下片"长江东。长江西"的时空延展,则暗合《汉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的叙事格局,使地理空间成为心理距离的具象化表达。

二、声律的情感编码
词中"伊""离""垂"与"西""飞""时"形成两组闭环韵脚,构成声韵上的呼应。值得注意的是,上片韵脚皆属"齐齿呼",发音时口腔肌肉紧张,恰似哽咽之态;下片转为"开口呼",音韵顿挫如长江浪涌。这种声韵设计,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的声情处理一脉相承,然欧阳公更强化了民歌的复沓节奏,使"思"与"恨"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增殖。

三、政治隐喻的潜文本
词评家常言此作写儿女离情,然细究创作背景——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贬谪夷陵,正值新政失败之际。"两岸鸳鸯"之喻,或暗指改革派官员的星散分离。参照其《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之句,可知长江意象在欧阳修贬谪诗中常象征政治命运的转折。这种将个人情爱与政治失意双重书写的策略,实承续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的比兴传统。

此词之妙,正在于将南朝乐府的柔媚、花间词的绮丽,转化为士大夫的深沉寄托。表面写闺怨,内里蕴涵着北宋文人面对命运无常时的精神困境。今日读者若只解其儿女情长,未免辜负欧阳公"诗穷而后工"的创作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未時| 2025/7/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