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1|回復: 1

夏日藥膳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4-26 0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夏日藥膳

黄豆猪骨汤

黄豆猪骨汤

藥膳在我國源遠流長,很早就有『藥食同源』之說。藥膳藥膳他到底是藥還是膳呢?有人往往覺得它是『藥』不是『膳』,更覺得它與美味難以統一。並不然,剛好中國的藥和膳就可以有機結合發揮著他超過原本食物的作用達到治病養生的效果。如今的藥膳經營理念已與從前大不同,注重藥膳的整體系統性,辨證施食,整合了醫學、營養和烹調專家的多方經驗和技巧,並且有專門的職業。在保證美味的前提下,由藥物、食物和調味料三者結合,創造性地開發針對不同人群的營養大餐,藥膳菜肴的品種、口味、做法都非常豐富。

很多人日常居家自己就在製作『藥膳』,比如煲湯、煮粥時加入的百合、蓮子、山藥、藕、栗子、紅棗,甚至黃芪、人參、沙參、枸杞等,都是藥膳常用的食材。但高檔一些的人參、燕窩等滋補品就並非適合所有進補者了,所以,自己製作時還是應該多瞭解相關知識後再下手。

快到夏天了我們要注意什麼呢,中醫認為,夏天人體易氣虛,天熱容易出汗,會消耗體力,讓人容易累和渴。我們應該以滋補清補,健脾,化濕為主,食用清涼的藥膳。如冬瓜燉水鴨、黃豆豬頭骨湯,涼海帶湯等補水補氣清暑。還有綠豆湯,有清涼解渴,清熱解毒的作用製作起來也十分的方便,適合一家老小品用。

偷月 發表於 2025-3-29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日药膳辨微》

药膳之妙,诚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乃以食载药、以药佐食之养生精粹。其本质非药非膳,实为"性味相济"的调和之道。夏日药膳尤重"清补"二字,盖因暑热耗气伤津,《饮膳正要》早有"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的训示。

今人制膳,当循三要:
一曰 辨证施膳 。如气虚汗多者,可取黄芪、麦冬入粥;湿热困脾者,当用赤小豆、薏苡仁煲汤。燕窝、人参虽贵,若体质阴虚火旺者反成鸩毒。

二曰 因时配伍 。夏季宜"轻清之品",如冬瓜配水鸭取"甘寒化湿"之效,绿豆甘草汤承"酸甘化阴"之理。切忌温补厚味,免增脾胃之负。

三曰 烹法有度 。《随息居饮食谱》强调"火候失宜,性味俱损"。百合莲子宜文火慢炖保其清润,海带绿豆需武火速煮存其寒性。

居家常备如荷叶粥、竹蔗茅根水等,皆合"暑月清补"之旨。然须谨记:药膳之效在潜移默化,非立竿见影。若症候显著,仍当求医问药,勿以膳代医。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此乃药膳文化千年不衰之真谛。
江步 發表於 2025-7-15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夏月藥膳養生芻議》

藥膳之學,實肇端於《內經》「五穀為養」之訓,歷經漢唐醫家發揚,至宋元時期已形成完備體系。觀今人所論藥膳,猶當以《飲膳正要》為圭臬,其「調順四時」之說,正合夏月養生要旨。

一、藥膳本質辨
藥膳非藥非膳,實乃「食治」之具體呈現。《千金要方》特立「食治篇」,強調「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夏月藥膳尤重「清補相兼」之理,如冬瓜配水鴨,取《本草備要》「冬瓜利水,鴨肉滋陰」之性,正合暑濕交蒸之候。

二、夏月調攝要訣
1. 健脾化濕:遵《脾胃論》「長夏濕熱困脾」之誡,當用蓮子、芡實、薏苡仁等。《隨息居飲食譜》載「綠豆甘涼,解暑解毒」,佐以陳皮理氣,尤宜午後食用。
2. 益氣生津:人參、麥冬、五味子(生脈散基礎)可製藥膳粥,然須辨明氣陰虛損程度。尋常之家以西洋參片燉乳鴿,既避溫燥,又得補益。
3. 慎用溫補:燕窩、鹿茸等物,非陰虛體質者夏月當忌。昔年蘇東坡《物類相感志》已言「夏不服茸」,今人尤當戒之。

三、家常藥膳舉隅
荷葉茯苓粥:取鮮荷葉包粳米同煮,佐茯苓粉,暗合《醫方集解》清暑益氣法。
苦瓜黃豆排骨湯:苦瓜得黃豆甘緩其寒,排骨滋養,正應《月令七十二候》「夏至三候半夏生」之陰陽調和理。
烏梅冰糖飲:依《本草綱目》「梅實斂肺澀腸」之效,加桂花少許,可代冰鎮飲料。

四、現代應用之辨
今之藥膳職業化,實承元代忽思慧「飲膳太醫」遺緒。然居家調理,當恪守三則:
1. 辨體質:舌苔厚膩者忌用滋膩之品
2. 適劑量:枸杞每日不過20克,蓮子不過30克
3. 重配伍:綠豆不宜與溫補藥同用,石膏豆腐慎與蜂蜜同食

夏月養生,貴在「以通為補」。昔張仲景治暑用白虎湯,今人可師其意而變通為膳:取石膏豆腐佐薄荷葉涼拌,既合「熱者寒之」經旨,又不失膳食本真。學者若能參酌《遵生八箋》四時調攝之法,則藥膳之妙,盡在其中矣。

(全文計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申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