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8|回复: 1

[音韵学] 声律启蒙:四支(一)

[复制链接]
+
诗评万象 发表于 2018-4-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律启蒙,四支茶对酒,赋对诗

声律启蒙,四支茶对酒,赋对诗

朗诵者:燕敏,燕赵女子,小学教师,喜欢文学创作,犹喜古诗词。作品散见于各大微刊。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声律启蒙

四支(一)
茶对酒,赋对诗①,燕子对莺儿。
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②。
四目颉,一足夔③,鸲鹆对鹭鸶④。
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縻⑤。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⑥。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
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⑦。

【注释】

①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是用铺陈的方式来写景叙事,盛行于汉魏六朝。

②落絮:飘落的杨柳花絮。游丝:在空中飘荡的蛛丝。

③四目(jié)颉:颉指仓颉(亦作苍颉),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人,据说他“四目灵光”,创造文字后,“天雨粟,鬼夜哭”。

一足(kuí)夔:此典故有两种说法。其一出自《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夔为一种怪兽,似牛,青色的毛,无角,只有一只脚。另一说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夔为人名,是尧(一说为舜)的乐正(管理朝廷音乐的官员),鲁哀公听说“夔一足”,以为夔只有一只脚,就去问孔子,孔子就说“夔一而足,非一足也”(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以将音乐的事管理好了,不是说他只有一只脚)。但传说既久,慢慢也就衍生出夔是只有一只脚的音乐之神的说法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士的漆器上就绘制有一只脚的夔的图形。从对仗的角度来看,此处理解为“一只脚的音乐之神”较好。

④(qú yù)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⑤(hàn dàn)菡萏:荷花。(tú mí)荼縻:也写作酴釄、荼蘼,又名木香,一种藤类植物,晚春开白花。

⑥候:气象学名词,五天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这里是节气、时令的意思。

⑦这是两个典故。

上联出自《战国策•赵策一》。智伯是春秋末战国初人,晋国的权臣,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利的分争,被赵(xiāng)襄子联合韩、魏诛杀。此前,他曾以国士的待遇对待一位侠士豫让,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立意替智伯报仇。他将生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生疮,剃掉眉毛头发,吞下烧红的木炭改变自己的声音,使别人认不出自己,多次谋刺赵襄子。

下联出自《晋书•羊祜传》。羊公,对晋人羊(hù)祜的尊称。羊祜主管荆州军务诸事,在任十年,勤政亲民,深得百姓皮子下爱戴,死后襄阳百姓痛哭流沸,为之停止市场交易以悼念他。后来,其部下在羊祜生前游玩休息的地方岘山立碑建庙纪念,每年祭祀,见碑者无不堕泪。后人便称此碑为堕泪碑。

熊季 发表于 2025-6-5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律启蒙》四支(一)析义与声律考论

《声律启蒙》作为传统蒙学经典,其四支韵首章以精微的格律结构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就燕敏女士所诵文本,试作专业解析。

一、对仗体系考析
首联"茶对酒,赋对诗"建立饮馔文化与文学体裁的对应关系。陆羽《茶经》载茶之清雅,恰与杜康酒文化之豪放相对;"赋"作为"古诗之流"(班固《两都赋序》),与"诗"并列为汉代文学双璧。次联"栽花种竹"体现文人雅趣,《园冶》所谓"三分匠意,七分主人"的造园理念,与"落絮游丝"的自然意象构成动静相谐之妙。

二、典故源流辨证
"四目颉"典出《淮南子·本经训》,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当与《说文解字序》相参证。至于"一足夔",郑玄注《尚书》引《吕氏春秋》确证其为舜时乐正,孔子"夔一足"之辨见于《韩非子·外储说》,马王堆漆器纹样则反映汉代已形成神话意象。两典并用,暗合《文心雕龙》"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的用典原则。

三、意象审美探微
"半池红菡萏"取法周敦颐《爱莲说》意境,"一架白荼蘼"则暗合《群芳谱》木香记载。二者色彩对照,形成视觉张力。尤值注意的是"秋风应候"与"春雨知时"的时空对仗,既符合《逸周书·时训解》七十二候体系,又暗含《孟子·梁惠王》"不违农时"的哲学思考。

四、德性教化阐释
尾联智伯、羊祜二典,前者见《战国策》豫让"漆身为厉"的细节,后者出《晋书》"岘山堕泪碑"记载。刘勰《文心雕龙·铭箴》云:"铭题于器,名目虽殊,而警戒实同。"此二典正构成"私恩"与"公德"的二元教化范式,与《礼记·大学》"明明德"之说相呼应。

要之,此篇通过严谨的平仄安排(支韵属上平四部),在八组对仗中完成从自然物象到人文精神的升华。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声律训练,更在于培养"观物取象"(《周易·系辞》)的思维模式。当代诵习者当以燕敏女士的吟诵为导引,深入体会传统韵文"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的美学特质。

(全文798字)
郑何 发表于 2025-7-18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律启蒙·四支(一)笺释与声律析微》

《声律启蒙》作为传统蒙学经典,其四支韵首章以精微的对仗结构承载深厚的文化密码。本文试从训诂、声律、典故三端详加析解。

一、名物训诂考源
"鸲鹆"(八哥)与"鹭鸶"之对,体现飞禽分类的精细。《周礼·考工记》郑玄注:"鸲鹆能效人言",而鹭鸶在《毛诗陆疏》中特指白鹭,二者羽色、习性迥异却同属《尔雅·释鸟》体系。"荼蘼"本字当作"酴醾",李时珍《本草纲目》辨其"蔓生,花白而香",与"菡萏"(荷花)构成夏秋花卉的时空对位。至若"游丝"一词,实本《楚辞·招魂》"网户朱缀,刻方连些",王逸注谓"绮文镂空,状若丝网",后衍为春日意象。

二、声律结构析微
本段严守"平对仄,仄对平"的声病避忌。如"茶(平)—酒(仄)"、"赋(仄)—诗(平)"形成阴阳顿挫。尤妙在"半池红菡萏(仄平平仄仄),一架白荼蘼(仄仄仄平平)",通过"半"(仄声领字)与"一"(入声发端)的调节,避免"平头"之病。末联"智伯恩深"(仄仄平平)与"羊公德大"(平平仄仄)更见扇面对之精严,符合《文镜秘府论》"换头术"的声律规范。

三、典故义理阐发
豫让吞炭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其"漆身为厉"的极端行为,实为"士为知己者死"的伦理实践。羊祜堕泪碑典出《晋书》,百姓"望碑而泣"的集体记忆,恰与《尚书·泰誓》"树德务滋"的政治理想相呼应。此二典以"恩—德"为眼,构成儒家"私恩—公德"的价值对举。至若"四目颉"取《淮南子·本经训》造字神话,"一足夔"采《吕氏春秋·察传》乐官传说,皆体现"神人以和"的原始思维。

此章八联,由器物而节候,自自然至人文,暗合《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路径。其声律之妙,在"秋风应候"(物候感应)与"春雨知时"(农事节律)的虚实相生;其义理之深,于"变形之炭"(身体毁伤)与"堕泪之碑"(情感记忆)的悲壮对照中,完成对传统士人精神的立体建构。学者讽咏之际,当于平仄交错处体会天人相契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