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26|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歙四子』.巴慰祖的隶书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17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予籍,子安、莲舫等。安徽歙县渔梁人。官候补中书。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子』。富收藏,通文艺,擅书、画、印。尤嗜金石文字,名动一时。

巴慰祖【隶书五言诗轴】

巴慰祖【隶书五言诗轴】

释文:春江浮浅渚,去住任飞鸿。秃管缘偏厚,痴钱债不空。亦知俱梦幻,未敢问天公。手把南华读,遽然待折衷。裁以黄磁竹,赏之白玉卮。年年上元节,多放两三枝。隽堂居士。

巴慰祖隶书〖节临西狭颂轴〗

巴慰祖隶书〖节临西狭颂轴〗

巴慰祖隶书〖节临西狭颂轴〗,纸本70×40cm,朵云轩藏。

巴慰祖跋唐人兜沙经

巴慰祖跋唐人兜沙经

巴慰祖跋唐人兜沙经,24×10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巴慰祖隶书〖题长安旅情〗

巴慰祖隶书〖题长安旅情〗

巴慰祖隶书〖题长安旅情〗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4-16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札记】论巴慰祖隶书之"金石气"与"书卷气"的融通

巴慰祖作为"歙四子"之翘楚,其隶书艺术实为乾嘉时期金石复兴浪潮中的典型个案。观其《节临西狭颂轴》与《题长安旅情》二作,可见汉碑骨格与文人意趣的独特化合,这种"以金石器韵入缣素"的创作理念,正是清代中期书法美学转型的重要表征。

一、技法渊源与金石滋养
巴氏隶书取法《西狭》《张迁》等汉碑,尤重《西狭颂》之方整雄浑。朵云轩藏轴中"春江浮浅渚"五言诗,横画起笔皆藏锋逆入,得汉隶"蚕头"遗意;竖笔则参以《郙阁颂》折刀法,如"住""任"等字垂笔具屋漏痕之趣。然其特殊处在于将铜器铭文的"浇铸感"化入笔端,故宫藏唐人兜沙经跋尾"裁以黄磁竹"数字,线条如青铜器错金纹般浑厚而精微,此乃其长期摩挲吉金文字所得之笔髓。

二、文人化的形式重构
巴慰祖对汉隶的改造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结字取"横势"而参以行书笔顺,如"飞鸿"二字燕尾作含蓄回锋;其二,章法突破汉碑密匝格局,以画幅疏朗呼应诗意,题长安旅情"年年上元节"句,字距如疏梅缀雪;其三,墨色借鉴绘画皴法,浓淡相破处暗合"痴钱债不空"的戏谑心境。这种"以诗境塑书形"的创作方式,彰显出徽州文人特有的雅谑气质。

三、金石考据与艺术表现的平衡
作为考据学家,巴氏隶书常被误认为纯然复古。实则其"秃管缘偏厚"的自题,正揭示了对工具媒材的自觉革新。北京故宫藏兜沙经跋用退笔枯锋,在"遽然待折衷"等字中制造斑驳效果,既是对敦煌写经物质性的回应,亦暗含"俱梦幻"的禅理体悟。这种学术深度与艺术直觉的双重自觉,使其超越同时代简单摹古者,成为金石学向艺术转化的重要枢纽。

要言之,巴慰祖隶书的学术价值,在于构建了"学术考据-收藏鉴赏-艺术创作"的三维互动模式。其作品中的每一处波磔,既是刀凿斧削的金石记忆,更是"手把南华读"的哲学观照。这种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精神表达载体的能力,正是中国传统艺术"格物致知"精髓的生动体现。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19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巴慰祖隶书之金石气韵与文人旨趣》

巴慰祖作为"歙四子"之翘楚,其隶书艺术实乃乾嘉时期金石复兴之重要表征。观其传世诸作,可见三种鲜明特质:其一得汉碑醇古之髓,尤以《节临西狭颂轴》为最,横画蚕头不事雕琢,燕尾含而不露,深得东汉《西狭颂》"雄浑朴茂"之三昧;其二具金石考据之严谨,跋《唐人兜沙经》虽仅寸余,然笔笔中锋如锥画沙,结字取法《礼器碑》之峭拔,显其"以学术滋养艺术"之主张;其三涵文人抒情之雅致,《题长安旅情》以隶书为体,行草笔意为用,"飞鸿""秃管"诸字摇曳生姿,恰合"春江浮浅渚"之诗意。

细究其艺术源流,盖有三重根基: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之传统,使其收藏宏富(如所藏汉铜印逾千钮);程邃"古隶掺篆"之地域书风影响;更兼与汪中等朴学大家交游,故能"以学术为书,以书证学"。其《跋兜沙经》小字隶书,方寸间见寻丈之势,正是将汉碑体积感与简牍书写性完美融合之典范。

今观朵云轩藏《节临西狭颂轴》,用笔如"屋漏痕"般凝重,结字取"平画宽结"式,较原碑更添几分秀润,此乃巴氏"师古不泥"之明证。而"隽堂居士"款识行书,又见其受董其昌"以淡致工"之影响。这种"隶主行辅"的创作模式,恰体现清代中期"碑帖交融"之时代特征。

昔阮元《南北书派论》谓:"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巴慰祖之可贵,正在于以文人雅韵化碑版之质,其书既存《西狭颂》之筋骨,复具《曹全碑》之肌理,更参以己意之虚和。如"赏之白玉卮"数字,横画作"S"形波动,暗合汉代漆器纹样韵律,此非深谙古物者不能为也。

今之习隶者,多囿于形似而失神采。若取法巴慰祖,当知其"以收藏养眼,以考据养心,以游艺养手"之三重境界,方不负此新安艺坛之大家风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