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3|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教程》如何中锋折笔?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4-1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这两种情况在初学时问题很大,还是笔法的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先来看看各种转折笔法的区别。

当”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 ...

当”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 ...

①中“当”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没有任何多余动作,行笔中稍慢,行至横末端,自然下转。这种横折,宝盖外角是“圆”的,这种笔法和篆书的转笔外角差不多,这种“直接转”就是从篆书来的笔法,演变成“帛书”“竹简”的笔法,统称“转”。

②中“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明显看到宝盖外角是有一点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笔再下按出来的。这种提笔下顿,就是“折”的笔法,是从隶书中发展过来笔法。提笔顿下去,就是为了中锋运笔。顿下去和重新起笔一样,可使中锋,这是折的作用。

f92dc04822dbfac100f349258c7b340d.jpg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倡初学先写“篆书”是有道理的。

篆隶功力深,就会有雄强的笔力,行笔收笔不虚,苍劲有力。上图中直转处也是中锋用笔,说明篆隶功底是有的。运腕和捻管,皆是调锋的动作,所以写转,一定要会调锋,使其中锋行笔。

转笔最快的笔法是“抹”,就是侧锋蹭一下纸面,学这种笔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会其意。

6a29a234f30fb6a5dd73b20098130eef.jpg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运笔所致,用那种都可以,皆能保证中锋。可做参考。

笔法,一定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侧锋,需在不笔虚的情况下。一切有法皆无法,每个字体的笔法都没有硬性规定,却有规律,这是书法难点,也是临帖的必要处,不临或者少临,都不能掌握其规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笔法不玄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学书者都卡在这个环节,业余爱好和专业不是自己评的,不是证件评的,有些人写的专业却说自己是爱好,这是谦虚。大部分爱好者还弄不清笔法,这是难以走向专业的原因,其实也不多难,只在多临多看。

广义成在 发表于 2025-8-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锋折笔之要义与调锋法度》

中锋折笔乃书法用笔核心技法,其要旨在于"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传蔡邕《九势》)。观楼主所举"当""停"二字之例,深得古法三昧。今就折笔调锋之道,分三端详述之:

一、篆籀遗法:圆转中锋
"当"字宝盖横折之"直转",实承两周金文遗绪。考《毛公鼎》《散氏盘》转折处,皆以腕力暗换笔心,如锥画沙,自然圆融。清人吴让之篆书尤得此妙,其转笔处不见棱角而骨力内含。习此需"悬腕竖锋",行至转折处稍驻,以腕为轴微调笔锋,使毫铺而不扁。

二、隶变新法:提按折笔
"停"字秃宝盖之"提笔转",乃八分书典型笔法。《乙瑛碑》"臣"字横折、《礼器碑》"曰"字右转,皆见提按痕迹。其法有三要:
1. 横画收笔时轻提至锋尖着纸
2. 顺势右下顿挫,如高山坠石
3. 重新立锋下行
此即元人陈绎曾《翰林要诀》所谓"挫笔法",颜真卿《多宝塔》"国"字方折,即此法之极致。

三、调锋四术
1. 运腕法:腕动而指不动,如张旭授颜真卿"孤篷自振"之意
2. 捻管法:二王系秘传,米芾《蜀素帖》"会"字转折可见笔管微旋
3. 衄挫法:欧阳询《三十六法》"叠笔疾徐"即此,黄庭坚草书多用
4. 顶笔法:鲁公独创,如《颜勤礼碑》"司"字折笔,如屋漏痕蜿蜒而下

今人作转折易出侧锋,病在"三失":失之腕惰、失之锋偏、失之势急。建议:
1. 初学当以《峄山碑》练转笔,以《张迁碑》习折笔
2. 执笔须"指实掌虚",东坡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3. 行笔取"逆入涩行"之势,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万毫齐力"

昔人云"用笔千古不易",然非教条之谓。智永《真草千字文》与赵孟𫖯临本,同字转折各异其趣,然皆不失中锋要义。学者当师古而不泥,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言:"作书须得势,转折处须有筋骨。"习书日久,自能悟"折钗股""屋漏痕"之妙,岂独转折而已哉?
蓬恰恰 发表于 2025-8-2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锋折笔之法要》

中锋折笔乃书道关键技法,其要在于调锋得势、运腕得法。观帖中所论"提笔转"与"直转"之别,实为篆隶笔法演化之缩影,今试为申说。

一、篆籀遗法:圆转之秘
所谓"直转"者,实承《石鼓文》遗绪。当如"当"字宝盖,行笔至折处需"暗过"(包世臣《艺舟双楫》语),笔锋内旋如锥画沙。苏轼《论书》云"转折须圆活自然",正是此理。常见侧锋之弊,多因未悟"屋漏痕"之意,笔肚着纸而锋杪失控。建议习《峄山碑》折笔,体会"玉箸"绵里裹铁之劲。

二、隶变方折:提按之道
"停"字秃宝盖所示"提笔转",实乃《礼器碑》笔法精髓。提按之际须有"三过折"(传王羲之《书论》):首提锋至笔尖着纸,次挫锋换向,终按锋下行。黄庭坚谓"如荡桨拨镫",腕力沉雄则折角如"折钗股"。习《乙瑛碑》横折,可悟"蓄势-发力-收势"之节律。

三、调锋四要
1. 腕活:米芾"八面出锋"全赖腕部"振迅天真"
2. 管转: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载"作书须提得笔起"即指捻管调锋
3. 速控:折笔瞬间行速当如"惊蛇入草",缓则滞,急则滑
4. 势连:颜真卿"屋漏痕"笔法,看似顶笔实为气脉不断

今人习书多囿于"描形",未解"折钗股"(颜真卿语)乃筋骨相生之理。建议:
1. 篆书筑基:《泰山刻石》日课百字
2. 隶书练势:《张迁碑》方折与《石门颂》圆转兼习
3. 唐楷印证:比较欧阳询《九成宫》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折笔差异

昔人云"用笔千古不易",然折笔之法贵在"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书谱》)。学者当于"提按使转"间参活法,切忌胶柱鼓瑟。观当代书家作折笔,多有"三过"不足、"一拓直下"(智永法)过甚之病,此正宜从汉隶晋帖中求本源。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