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22|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运笔与笔法透析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4-13 09: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运笔手法

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二、运笔腕法

枕腕:即将手腕枕于桌上写字,只靠手掌运笔,范围较小,不宜书写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

悬腕:将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势固定,由手掌及肩膀运笔,活动范围大,宜写大字,为三法中最难者。

另外执笔时需稳固,支撑点出力,协助运笔,惯力于活动处,保持姿势优美,挺背正视,切记!

三、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了。

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四、运笔方式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040fdd8a402ab2cf40996fa8df757568.jpg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书法教学:运笔方法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73f8823a24efd1051ea949f499665627.jpg

五、运笔要领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5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c9749874aecd2523bbb1b96ac86e8a81.jpg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姚改 發表於 2025-6-30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运笔三昧与笔法真诠刍议》

拜读《运笔与笔法透析》一文,深感作者于书道用功甚笃。今不揣谫陋,谨就文中要义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执笔四要当参活法
文中所述"指实掌虚"之说,实本于卫夫人《笔阵图》"凡执笔,大要虚拳实指"之论。然愚以为执笔之妙,当在"死法"中求"活法"。东坡居士有言"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恰与唐太宗"指实则筋力平均"形成互补。观历代书家执笔,虞世南以"龙睛法"取势,欧阳询用"凤眼法"求劲,皆因体势不同而变化。初学者当以"平腕竖掌"为基,待笔力渐熟,自可参酌右军"掔押钩格抵"五字诀,臻于"手不知笔,笔不知手"之境。

二、运腕三阶贵在贯通
枕腕、提腕、悬腕之分,实为训练次第而非绝对规范。米南宫《海岳名言》云:"作字须悬腕,锋正则四面势全。"然考其《蜀素帖》小字,多有枕腕痕迹。文徵明八旬犹能悬腕作蝇头楷,此乃功力使然。建议习书者当以"三阶递进法"修习:先于几案练枕腕得结体,次以提腕求使转,终以悬腕得气势。尤当注意"悬腕非悬肘",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特辨此弊,谓"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此中消息,正在腕活肘定之间。

三、松紧之辨要在中和
执笔松紧之论,宜参黄庭坚"心不知手,手不知笔"之说。过松则如蔡邕《九势》所戒"软弱无骨",过紧又堕入"握拳透爪"之病。王虚舟《论书剩语》揭示妙诀:"用笔贵软,软则遒;执笔贵活,活则灵。"建议初学者可于晨起时执笔试书,此时指节未活,自然得松紧之度。昔人所谓"印印泥""锥画沙"之喻,非言力大,实指力道贯注笔尖之妙。

四、运笔三法须明体用
指运、腕运、肘运之分,当与书体相参。小楷用指取其精微,如《灵飞经》之琼枝玉叶;行草用腕得其流畅,似《兰亭序》之游丝映带;榜书用肘求其磅礴,若《泰山经石峪》之雄浑气象。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怀素见夏云奇峰得草书三昧,可见运笔真谛,终在"法度"与"自然"之际。学者当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于运笔之际体会"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韵律。

结语:
书道之妙,不外"执""使""转""用"四字。执笔求其活,运笔得其势,此中消息,正如东坡论书"浩然听笔之所之"。愿与诸同道共勉,于翰墨间参悟"技进乎道"的真谛。倘能由形下之器臻于形上之道,则书艺可通于天地之大美矣。
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7-14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运笔三昧与笔法真诠刍议》

拜读《运笔与笔法透析》一文,深感作者于书道用功甚勤。然其中微义尚有可申说处,今不揣浅陋,试为补苴。

一、执笔四要当参活法
所谓"指实掌虚"之诀,实本卫夫人《笔阵图》"凡执笔,大要虚拳实指"之说。然需知指实非僵直如枯木,当如东坡所言"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昔年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墨迹,其执笔似松实紧,似紧实松,盖"虚"字最宜玩味。至于"手背圆"之说,窃以为当与虞世南《笔髓论》"管即不转,腕亦不活"相参证,方得圆活之趣。

二、运腕三法贵在通变
文中分枕腕、提腕、悬腕三法甚善,然未及"回腕法"之妙。何绍基晚年作书,特创回腕高悬之法,虽自谓"如挽强弓",实得篆籀浑圆之气。且三法非截然分立,文徵明八十九岁小楷《醉翁亭记》,即于枕腕中暗藏提腕之势,此中消息,非老于临池者不能体察。

三、松紧之辨当究本源
执笔松紧之辩,实关笔力本源。黄庭坚《论书》云:"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所谓擒纵,正是松紧之玄机。观怀素《自叙帖》墨迹,细审其使转处,松如游丝,紧似屈铁,此方是真能"沉着痛快"者。初学者当从褚遂良《阴符经》入手,细味其"看似松散实严谨"之妙。

四、运笔三阶宜明次第
指运、腕运、肘运之说,本于张怀瓘《玉堂禁经》。然需知指运非全不用腕,如锺繇《宣示表》小楷,指腕相生之妙,可谓"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至于肘运法,非独大字宜用,张旭草书虽云"忽然绝叫三五声",实则以肩运肘,以肘带腕,浑然一体。

今人习书,多执死法而不知变通。昔王铎临《淳化阁帖》,悬腕作蝇头小楷;傅山狂草,反用枕腕法而气脉不断。故知法者,所以适意也,非所以为缚也。愿与诸同道共参活法,勿为成规所囿。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