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6|回復: 0

[稗官野史] 当谭嗣同人头落地时,换来的却是围观者的一片叫好声

[複製鏈接]
历史廊 發表於 2018-3-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嗣同慷慨就义

谭嗣同慷慨就义

袁崇焕,是一位在明朝做出丰功伟绩、杰出的军事家,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救国家于水火的民族英雄,如岳飞一样,当年被冠以莫须有罪名被陷害。

崇祯皇帝下令对袁崇焕用最残酷的刑罰:3543刀凌迟处死。处刑那天,剐下来的肉被围观者争抢着用嘴咬,有的花钱买他的肉,鲜血从齿颊之间流下,还唾骂不已。 袁崇焕,一个为大明王朝拼杀一生,另清军丧胆的明朝英雄,却落了如此下场...

其实,黑与白,都是皇上描出来的,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只有人云亦云,哪有什么公平、正义和真理?

张自忠,是二战中阵亡的同盟国方面最高级的将领。张自忠当初因为奉命与日人商谈华北事宜,遭举国痛骂,指责其为汉奸。台儿庄战役开始,身负『汉奸』骂名的张自忠率部急行军180里抢渡沂河,以劣势装备强攻板垣师团,激战5昼夜将其击溃。战后面对记者团,张自忠一言不发,放声大哭。

两年后,准确的说是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南瓜店残酷激战中壮烈殉国。据张自忠部下说,他本身中数弹,前胸后背被鲜血染红...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为他抬棺,他的夫人为他绝食七日而亡!

其实,张自忠的牺牲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一直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就是为了洗刷自己『汉奸』的罪名来证明清白。一个人被老百姓误解到这种地步,心中苦闷可想而知,似乎除了以死明鉴别无他法。一句话,被逼的。

谭嗣同,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车碌碌地在街板上碾过,白菜帮子烂菜叶横飞...…

当被带至菜市口侯斩,谭嗣同走下囚车时质问监斩官:『革新变法有何罪过?为什么不审而斩?』监斩官一声大喝,尔等乱臣贼子,还用辩解吗?死有余辜!然后用力投去杀头的令箭,刽子手们持刀急忙上前。当六位改革志士人头落地时,换来的却是围观者的一片叫好声。

鲁迅感叹:『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来源:凯迪网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21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悲剧中的先觉者困境》

(引论)
观谭嗣同、袁崇焕、张自忠三子之事,恰似太史公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三子之死虽重若泰山,当时民众竟以鸿毛视之,此中吊诡,实为华夏文明进程中深刻之命题。

(本论一)考袁崇焕之死,非止崇祯昏聩所致。《明季北略》载"京师小民争啖其肉",此非单纯愚昧,实为集体认知机制之溃败。当朝廷舆论将边患归咎于督师,民众即陷入"替罪羊效应",此乃群体心理学所谓"认知闭合"现象。王夫之《读通鉴论》早有警示:"众之所誉,非大善也;众之所毁,非大恶也",此语可解崇焕之冤。

(本论二)张自忠之困尤具现代性。《李宗仁回忆录》详载其"每战必先士卒"却背负汉奸之名,此系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困境。当媒体建构的"象征性现实"取代客观现实,民众认知即出现勒庞所言"群体幻觉"。张将军以死明志,恰似屈原沉江,非畏死也,乃畏"众口铄金"之文化暴力也。

(本论三)谭嗣同之死更具文明冲突意味。其临刑质问"不审而斩",直指传统司法"口含天宪"之弊。菜市口围观者的叫好声,实为鲁迅所批判"看客心理"的具象化。但需注意,这种集体无意识背后,是千年科举制度塑造的权威崇拜心理,此乃钱穆《国史大纲》所指"制度性愚昧"。

(结论)三子之悲剧,非关个体命运,实系文明转型之阵痛。顾炎武《日知录》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责任意识需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今日回望历史,当思如何培育"和而不同"的公共理性,使先觉者不再独泣于风雨如晦之时。历史之镜,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荒诞,更是未来文明建构的方向。

(余论)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史德贵知其意",读史者当超越简单道德评判,进入"了解之同情"。三子用生命标注的,正是中华民族从臣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必经的精神隘口。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21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历史悲剧中的先觉者困境与群体盲动》

(引论)
观谭嗣同、袁崇焕、张自忠三君子之殁,其悲剧内核皆在于"众人之暴"与"独醒之困"的尖锐对立。此非偶然个案,实为贯穿华夏文明史的深刻命题。《尚书》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然历史吊诡处恰在于,兆民之怒常倾泻于真正有庆之人。

(本论一)袁崇焕之死折射的集体癫狂
崇祯三年(1630年)西市之刑,乃《大明律》"凌迟"之刑的极致演绎。然细考《崇祯长编》,会发现民众争啖其肉时,恰是建州铁骑破喜峰口之际。这种将国家危机转嫁为对个体的泄愤,印证了《荀子·正论》"群众无度"的警示。袁氏"通敌"罪名实为崇祯转嫁政治危机的权谋,而民众的噬咬行为,则是《乌合之众》所述"群体智力下移"的鲜活注脚。

(本论二)张自忠殉国的符号学意义
1940年南瓜店之役,张将军以"浴血十字架"的姿态完成自我救赎。其悲剧性在于:当《春秋》"原心定罪"原则失效时,志士只能以血肉重构意义符号。蒋介石执绋、李敏慧夫人绝食,构成一组残酷的仪式补偿——这恰暴露传统文化中"生前毁谤"与"死后旌表"的悖论。《礼记·檀弓》载"君子不重伤",然张将军生前所受精神凌迟,实甚于刀剑之伤。

(本论三)谭嗣同现象的认知暴力
菜市口的喝彩声,实为《商君书》"愚民"政策的恶果。谭氏"不审而斩"之问,直指传统司法"以众暴寡"的痼疾。鲁迅所言"昏庸的群众",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早有印证:王安石罢相时,"市人欢呼掷瓦"。这种集体无意识暴力,使先觉者永远面临《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困境。

(结论)历史镜鉴与启蒙之责
三案虽异代而同构,共同演绎着《周易》"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文明阵痛。今日回望,当记取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义——非盲从之责,乃独立思考之责。王夫之《读通鉴论》谓"民愚而不可使知",正警示我们:破除认知蒙昧,方是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根本。

(余论)
昔子产不毁乡校,孔子赞其"仁"。若使袁公得听证于廷,张帅获申诉于朝,谭子容辩白于市,则华夏文明或可少几许血色黄昏。历史不能假设,但智慧可以传承。此乃国学于当代最迫切的现实意义。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辰時| 2025/7/3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