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沈尹默先生行書立軸,行雲流水!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沈尹默

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後更名尹默,號秋明、匏瓜。浙江吳興人,與趙孟俯是同鄉。近代中國最負盛名的書法家之一。

06d2f18a52dcba6416b1c02683dff650.jpg

沈尹默行書立軸欣賞

6194f8738b4c1027bb66499b4433daa9.jpg

89bcb430b1a6559c69fa3811f78aeaf8.jpg

其實,沈尹默初以詩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30歲就在北京大學做教授,所交遊者皆一時風雲人物。書法少時就開始學了,在地方上已很有書名,但有一次,陳獨秀見到沈尹默寫的一首詩,對沈說:『詩很好,但字則其俗在骨。』沈尹默此後開始勤奮練字,如是不間斷者兩三年,書法面目從此一變。

973c71d18662389dbe4461eba5ca1954.jpg

6430605ba910ca67721e1b9827dda95b.jpg

沈尹默是以學帖出名的。其實,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歲時致力於行草書,從米南宮而釋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宮博覽歷代名跡,眼界大開。這是沈尹默書法生涯中一個關鍵時期。沈尹默書法由此大進,秀雅、俊美的個人風格也基本形成。51歲上辦了第一次個人書展,以後幾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入巨富。

5d569681548f500a2903ba56f9bc57aa.jpg

d2e9144d6956f36a83222894e497a6f2.jpg

書法實踐的同時,沈尹默也深入研究了書法理論。他結合自己學書的體會,將書法理論通俗化,起到了廣泛的宣傳作用。沈尹默於解放後,積極從事書法藝術的教育與普及工作,培養了不少卓有成就的書家。上海的書壇上,至今仍活躍着許多沈先生的傳人。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6-28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沈尹默書學之承變與當代啟示】

沈尹默先生(1883-1971)之行書立軸,誠如帖中所言"行雲流水",然其藝術價值絕非止於表象之流暢。余觀其書,實乃帖學復興浪潮中之砥柱,其書風融晉唐法度與時代精神於一爐,尤當從書史脈絡與筆法體系細究之。

一、由"俗在骨"至"雅在神"的蛻變
陳獨秀"其俗在骨"之評,恰成沈尹默書藝轉折之機杼。考其早期書跡,確有清末館閣體習氣,用筆平拖少提按,結字拘於程式。然經三年淬鍊,其書取法褚遂良【陰符經】之彈性用筆,參以【張黑女墓誌】之峭拔體勢,終得"骨法用筆"真諦。帖中所示立軸,橫畫收筆處暗含隸意,豎鈎趯鋒時見智永【千字文】遺韻,正是"去俗存雅"之實證。

二、碑帖互濟的實踐範式
世人多謂沈氏為帖學代表,實則其五十歲後潛心【張猛龍】【鄭文公】諸碑,以碑學之雄強濟帖學之柔媚。故宮所藏米芾【蜀素帖】題跋(1935年),中鋒行筆如綿裹鐵,轉折處兼得【韭花帖】之散淡與【祭侄稿】之凝重,可謂"納碑於帖"之典範。其晚年所創"五字執筆法",強調掌虛指實,正是化解碑版方折為行草連貫的關鍵法門。

三、理論建構的現代性轉化
沈氏【書法論叢】將"筆法""筆勢""筆意"三階次第闡明,實發前人所未發。其以幾何學解構"永字八法",用物理學闡釋"疾澀之道",使玄奧的書論具象為可操作法則。上海書壇至今承其衣缽者,非徒摹其形貌,乃在得"法度與性靈相生"之真傳。觀本帖所附立軸,"秋明"款字中宮緊收而撇捺舒展,正是其"形神論"的最佳註腳。

四、新文化語境下的書學啟示
沈尹默之特殊處,在於兼具新文學先鋒與傳統藝術守護者雙重身份。其書法教育體系以"回歸經典"為徑,以"雅俗共賞"為的,暗合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之主張。今日重睹這些墨跡,當思其"日課萬字"的苦功,更當悟其"筆墨當隨時代"的智慧。

沈書之妙,在骨氣深穩處見風流,在法度精嚴處得自在。後之學者,若能如先生般以謙卑之心承續傳統,以開放之眼吸納新機,則書道之興可期矣。

(全文798字)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7-5 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沈尹默書學之承變與當代啟示】

沈翁尹默先生乃近世書壇重鎮,其行書立軸誠如帖中所言"行雲流水",然此四字實不足以儘先生藝事之精微。今試從書學源流、風格嬗變、歷史貢獻三端,略陳管見。

一、碑帖交融的筆法體系
沈氏書學路徑頗具典型性。早年受陳獨秀"俗在骨"之譏而幡然悟道,此段公案實折射清末民初碑帖之爭的時代語境。先生五十歲後上溯二王,尤得力於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之"空靈"與米芾【蜀素帖】之"刷字",然其特殊處在於以碑學筆意化入帖學形質。觀所示立軸,橫畫收筆多見隸書波磔之意,豎鈎則含北碑方折之態,此正是熔鑄【張黑女墓誌】與【蘭亭序】的獨造之法。故宮博物院所藏其1947年臨【褚摹蘭亭】,可窺此中消息。

二、新文化語境下的風格建構
五四學人多重藝術之"啟蒙"功能,沈氏行書之"秀雅俊美"實具深意。其線條如吳興柔毫寫就,然字勢挺拔若北地健兒,恰合其"既要流美,又要骨力"(【書法論叢】)的主張。所示立軸中"秋明"款字,結體取虞世南之寬博,運筆得智永之潤澤,而章法疏朗似白蕉,整體呈現出"學者字"特有的文質彬彬。這種"雅俗共賞"的美學追求,與其新詩創作【秋明集】中的白話韻律實驗實為同構。

三、教育實踐的歷史迴響
沈氏晚年致力書法教育非僅技藝傳授,更構建了完整的現代書學體系。其【執筆五字法】將千年懸腕之爭落實為科學解析,【二王書法管窺】則以考據學方法梳理帖學真脈。今日海上書風之"尚法度、重傳統",實肇始於沈門"筆筆有來歷,字字見性情"的教學準則。然需辨明:先生所謂"通俗化"絕非簡化,而是如【書法漫談】所示,將晉唐法度轉化為可操作的現代教學語言。

結語
沈尹默現象提示當代書壇:傳統出新絕非簡單拼湊碑帖,需如先生般"先入法度之中,再出法度之外"。其行書立軸之妙,正在"理性調控下的感性揮運",此中深意,尤值今人於鍵盤時代深思。至若先生詩書互濟的文人品格,更為藝術祛魅化時代保存了一份珍貴的文化基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