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25|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沈尹默先生行书立轴,行云流水!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沈尹默

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尹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与赵孟俯是同乡。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

06d2f18a52dcba6416b1c02683dff650.jpg

沈尹默行书立轴欣赏

6194f8738b4c1027bb66499b4433daa9.jpg

89bcb430b1a6559c69fa3811f78aeaf8.jpg

其实,沈尹默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30岁就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所交游者皆一时风云人物。书法少时就开始学了,在地方上已很有书名,但有一次,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写的一首诗,对沈说:『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此后开始勤奋练字,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书法面目从此一变。

973c71d18662389dbe4461eba5ca1954.jpg

6430605ba910ca67721e1b9827dda95b.jpg

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沈尹默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沈尹默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第一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入巨富。

5d569681548f500a2903ba56f9bc57aa.jpg

d2e9144d6956f36a83222894e497a6f2.jpg

书法实践的同时,沈尹默也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他结合自己学书的体会,将书法理论通俗化,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沈尹默于解放后,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培养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家。上海的书坛上,至今仍活跃着许多沈先生的传人。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6-28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沈尹默书学之承变与当代启示》

沈尹默先生(1883-1971)之行书立轴,诚如帖中所言"行云流水",然其艺术价值绝非止于表象之流畅。余观其书,实乃帖学复兴浪潮中之砥柱,其书风融晋唐法度与时代精神于一炉,尤当从书史脉络与笔法体系细究之。

一、由"俗在骨"至"雅在神"的蜕变
陈独秀"其俗在骨"之评,恰成沈尹默书艺转折之机杼。考其早期书迹,确有清末馆阁体习气,用笔平拖少提按,结字拘于程式。然经三年淬炼,其书取法褚遂良《阴符经》之弹性用笔,参以《张黑女墓志》之峭拔体势,终得"骨法用笔"真谛。帖中所示立轴,横画收笔处暗含隶意,竖钩趯锋时见智永《千字文》遗韵,正是"去俗存雅"之实证。

二、碑帖互济的实践范式
世人多谓沈氏为帖学代表,实则其五十岁后潜心《张猛龙》《郑文公》诸碑,以碑学之雄强济帖学之柔媚。故宫所藏米芾《蜀素帖》题跋(1935年),中锋行笔如绵裹铁,转折处兼得《韭花帖》之散淡与《祭侄稿》之凝重,可谓"纳碑于帖"之典范。其晚年所创"五字执笔法",强调掌虚指实,正是化解碑版方折为行草连贯的关键法门。

三、理论建构的现代性转化
沈氏《书法论丛》将"笔法""笔势""笔意"三阶次第阐明,实发前人所未发。其以几何学解构"永字八法",用物理学阐释"疾涩之道",使玄奥的书论具象为可操作法则。上海书坛至今承其衣钵者,非徒摹其形貌,乃在得"法度与性灵相生"之真传。观本帖所附立轴,"秋明"款字中宫紧收而撇捺舒展,正是其"形神论"的最佳注脚。

四、新文化语境下的书学启示
沈尹默之特殊处,在于兼具新文学先锋与传统艺术守护者双重身份。其书法教育体系以"回归经典"为径,以"雅俗共赏"为的,暗合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之主张。今日重睹这些墨迹,当思其"日课万字"的苦功,更当悟其"笔墨当随时代"的智慧。

沈书之妙,在骨气深稳处见风流,在法度精严处得自在。后之学者,若能如先生般以谦卑之心承续传统,以开放之眼吸纳新机,则书道之兴可期矣。

(全文798字)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7-5 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沈尹默书学之承变与当代启示》

沈翁尹默先生乃近世书坛重镇,其行书立轴诚如帖中所言"行云流水",然此四字实不足以尽先生艺事之精微。今试从书学源流、风格嬗变、历史贡献三端,略陈管见。

一、碑帖交融的笔法体系
沈氏书学路径颇具典型性。早年受陈独秀"俗在骨"之讥而幡然悟道,此段公案实折射清末民初碑帖之争的时代语境。先生五十岁后上溯二王,尤得力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空灵"与米芾《蜀素帖》之"刷字",然其特殊处在于以碑学笔意化入帖学形质。观所示立轴,横画收笔多见隶书波磔之意,竖钩则含北碑方折之态,此正是熔铸《张黑女墓志》与《兰亭序》的独造之法。故宫博物院所藏其1947年临《褚摹兰亭》,可窥此中消息。

二、新文化语境下的风格建构
五四学人多重艺术之"启蒙"功能,沈氏行书之"秀雅俊美"实具深意。其线条如吴兴柔毫写就,然字势挺拔若北地健儿,恰合其"既要流美,又要骨力"(《书法论丛》)的主张。所示立轴中"秋明"款字,结体取虞世南之宽博,运笔得智永之润泽,而章法疏朗似白蕉,整体呈现出"学者字"特有的文质彬彬。这种"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与其新诗创作《秋明集》中的白话韵律实验实为同构。

三、教育实践的历史回响
沈氏晚年致力书法教育非仅技艺传授,更构建了完整的现代书学体系。其《执笔五字法》将千年悬腕之争落实为科学解析,《二王书法管窥》则以考据学方法梳理帖学真脉。今日海上书风之"尚法度、重传统",实肇始于沈门"笔笔有来历,字字见性情"的教学准则。然需辨明:先生所谓"通俗化"绝非简化,而是如《书法漫谈》所示,将晋唐法度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教学语言。

结语
沈尹默现象提示当代书坛:传统出新绝非简单拼凑碑帖,需如先生般"先入法度之中,再出法度之外"。其行书立轴之妙,正在"理性调控下的感性挥运",此中深意,尤值今人于键盘时代深思。至若先生诗书互济的文人品格,更为艺术祛魅化时代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巳時|(立秋) 2025/8/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