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張即之·你說我旁門左道,我說你頑固不化!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即之

張即之(1186——1263年)宋代書法家,字溫夫,號樗寮,歷陽(今安徽和縣)人。生於名門顯宦家庭,爲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詩人張籍的八世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致仕。後知嘉興,以言罷。

張即之獨特的執筆

張即之的執筆,我們從他的書法分析,應該是向右傾側,這按傳統的說教來講,是錯誤的執筆,但好處是不再遮擋視線,不用筆桿是直的,寫字人頭卻是歪的,這種尷尬或許我們許多寫字的人久而久之並不察覺,直到鬧起了頸椎病、肩周炎之後才發覺,可爲時已晚。所以在這裡提醒朋友們,稍微關心一下自己寫字的姿態。

張即之執筆時的筆桿不是指向自己的鼻子,而是偏右,至於偏右是上,抑或中下,那不必死板,視筆畫如何方便而言。但萬萬不可理解成他這樣執筆要『順筆』乃至於『拖鋒』,近代只有康有爲這麼用,爲有這一『拖鋒』的用法,康南海的字曾被上海白蕉先生譏爲『爛草繩書』,這是題外話。我們講的是張即之在書寫前靜止階段時的執筆,此後張即之的筆一經發動,筆桿便不再是這個樣子,這點尤其要申說清楚。

ae21955a52ffeebed50b2a3b36c758e6.jpg

▲張即之【楷書度人經帖】(局部)

接著,我們再來揭第二個謎。這關乎他獨特的結字方法,執筆右傾已然是另類了,更驚世駭俗的是:他將毛筆在硯台上舔筆的時候,刻意將筆頭舔成鉤狀,大致類似阿拉伯數字倒寫的7。當然,誰也沒看見過張即之這麼做,我們是猜測。但是,請大家不妨試試,用這個方法臨寫幾行張即之,看看是不是得心應手?狼毫筆做不到這點,因爲它的筆毛太健,即便暫時能舔成鉤狀,但寫不了幾個字,它就恢復挺直的狀態了,唯有羊毫、兼毫能夠做到,前面我們講了筆,這次講了用,所謂順理成章。

側鋒高手張即之

正鋒與側鋒的問題。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歷史問題,我們在這裡也不想再發爭端,而是僅就張即之的書法討論。我們的問題是,在張即之的書法中,沒有死板的正鋒,完全是側鋒和假正鋒的使用!這個『假正鋒』的定義,簡單地解釋就是看起來仿佛是正鋒,實際上還是側鋒,它的運用涉及手腕極高超的擺動技巧,並非可以簡單到用『逆入平出』來解釋。

101b866d0ccb225affa0afd42e6cc9af.jpg

▲張即之【台慈帖】

清人梁巘看不出張即之的美感,他在【評書帖】中刻薄張即之:『張樗寮【金剛經】字或瘦或粗,皆提筆書。然不能於中正處求勝古人,而只以鬼巧見奇,派頭不正,邪念叢生,較之東坡之遒厚,山谷之伸拖,元章之雄傑,君謨之秀潤,遜謝多矣。此其不能爲大家,而止得爲名家也。』

對於張即之精緻的用筆,美觀的結構,特別是側鋒奇妙地使用,梁巘不是視而不見,而是見了之後,不知所爲何來?於是只能恨恨的用了十二個字『鬼巧見奇,派頭不正,邪念叢生』,這大約已經不是在評論書法了。

71f91f6f3fcec879eb0af2bc2c0a3684.jpg

▲張即之【莊干帖】

沈尹默【書法漫談】談到中鋒:『自來書家們所寫的字,結構短長疏密,筆畫肥瘦方圓,往往不同,可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點畫無一不是中鋒。因爲這是書法中唯一的筆法,古今書家所公認而確遵的筆法。』

不管是近現代書法大家還是歷史上的偉大書法家,對於恪守正鋒的原則,大家都不敢反對,但恐怕很少有人忠心不二的遵守,出於種種原因,大多是明里一套,暗裡一套。從科學的角度講,落筆即側,不可能有正,如果將側鋒納入正鋒(中鋒)的範疇,並明確區分『偏鋒』的定義,那麼,沈先生的話是毫無疑問的正確(側鋒:筆鋒入紙,筆桿左傾,逆行;偏鋒:筆鋒入紙,筆桿右傾,順行)。

再有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不管是正鋒還是側鋒,如何使用?這個問題各家都有各家的解釋,但自隸書始,鋒法實已備矣,後人簡單概括爲: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清人朱履貞【書學捷要】又進行了準確描述:『書法有折鋒、搭鋒,乃起筆處也。用強筆者多折鋒,用弱筆者多搭鋒。如歐書用強筆,起筆處無一字不折鋒;宋之張樗寮、明之董文敏用弱筆,起筆處多搭鋒。』

從歷史上遺留的法書看,僅就起筆而言,晉人直截了當,唐人法度森嚴,宋人楚歌自彈,元人化繁爲簡,明清扭扭搭搭。晉人書跡人間罕見,唐人風致一生難求,恰恰是不謬風雅的宋人,爲我們開啟了上接晉唐的大門,這其中,張即之書法的側鋒運用,給了今天學書之人極大的啟發。

f0aa4bb6fc5bcc2e70f38ec73c41a9ea.jpg

▲張即之【斂襟談老氏詩楷書冊】(選字)

著名學者周玉言先生1982年出版了一本談書法藝術的小書,名叫【書法藝術答問】,書中有一則問答很有意思,我們來讀讀:

問:『您認爲應該如何運用這個「鋒」呢?』

答:『北宋大書法家米芾嘗說:別家善書的,「只得一筆」,而「我獨得四面」。

他的意思是說別人只會用一種筆法,我則四面都各有筆法。我再舉一個笑話給你聽:清初周亮工編刊過【尺牘新鈔】,其中引過一個人涉及書法的話說:「八面鋒尚且不夠使,如何只說中鋒」?!』

周先生進而評論:『當時有些文士放誕不羈,說話的習氣喜歡誇張,帶著開玩笑的口吻,聽起來不夠嚴肅,其實卻是「歪打正著」,擊中了「正鋒」論的要害,道出了筆法實際上的多變性。』

爲了使大家進一步了解張即之,我找了他的書法奉上,便於大家有比我更深切地領會。如此,我們再來看張即之的書法,他用筆多樣性,側鋒使用的大膽、漂亮,是不是能得到我們的激賞?

dd3d1ad4968c25c223fbf7a156accc84.jpg

▲張即之小楷殘卷【華嚴經】(局部)

59893cacc21c7e7aa92fb7720360383a.jpg

▲張即之【雙松圖歌】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5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即之書藝之"變"與"常"——兼答"旁門左道"之議】

張即之書法之爭議,實爲宋代書學"尚意"與"法度"辯證關係的典型個案。余觀休竹客君所論執筆、舔筆二事,確有發人深省處,然猶有未盡之義,今試爲申說。

一、執筆之"變"合乎生理
張即之右傾執筆法,非無本之木。考諸【翰林要訣】"掌虛指實"之說,其要義本在"適意"二字。東坡有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張氏之法恰合此理。今人以X光片證之,腕關節自然傾斜角度恰在15-30度間,張氏"偏右"執筆實合人體工程。台北故宮藏其【汪氏報本庵記】,起收筆之靈動處,正可見腕部自然運轉之妙。

二、舔筆之"奇"暗合物理
所謂"倒7形"舔筆法,實爲調節筆鋒彈性之智巧。羊毫濡墨後,筆腰蓄力而鋒穎柔順,此與蔡邕【九勢】"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深相契合。余曾以宋代宣城諸葛筆仿之,發現此狀筆鋒最宜表現其【金剛經】中"捺"畫之三折波磔,此非"旁門",實乃深諳"筆軟"特性之創造。

三、側鋒之"妙"通於畫理
張氏"假正鋒"之說,當置於宋代書畫互通語境中理解。其叔父張孝祥"以畫入書"之法,在即之筆下化爲"八面出鋒"之技。上海博物館藏【杜甫詩卷】中,橫畫起筆多取側勢,而中段以腕力暗轉,遂成"綿里裹鐵"之態。此非康氏"拖鋒"所能及,實乃將顏真卿"屋漏痕"化爲己用之變體。

四、爭議本質在於"法"與"意"
宋人論書首重"神采",次及"形質"。張即之之"變",恰是南宋書家突破"法度"桎梏之嘗試。然需明辨:其"變異"皆建立於精熟【蘭亭】【祭侄稿】基礎之上。今人若只摹其形,不究其本,則真成"左道"矣。

結語:
張即之之價值,正在於示人以"法可載道,亦可達變"之理。其執筆之異、用鋒之奇,皆服務於"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之終極追求。今之習書者,當以"知其常而後通其變"爲要,庶幾不負古人創新之苦心。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7-19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即之書學變法中的"執筆側鋒"之道】

張即之(1186-1263)作爲南宋書壇之異幟,其執筆法與結字法確乎突破晉唐舊軌。然細究其理,實非"旁門左道",乃深諳筆性之變法。今就樗寮道人書學要旨,試作三端闡發:

一、執筆右傾之物理精微
傳統"五字執筆法"強調筆管垂直,實爲適應簡牘時代書寫姿勢。而張即之右傾執筆法(約30度偏側),恰合宋代高案書寫之需。考其【度人經帖】筆勢,此種執筆可使腕部自然懸空,既免"引頸就筆"之弊,又得運腕如軸之便。黃伯思【東觀餘論】所謂"執筆無定法,務在調適"者,正爲此類變通張本。然其精妙處在於動態調整——起筆時側鋒取勢,行筆中暗轉正鋒,此非康南海"拖鋒"所能企及。

二、筆鋒塑形之工具智慧
所述"倒7形"舔筆法,實爲宋代"散卓筆"使用秘要。蔡襄【文房四說】載:"江南俗工制筆,鋒長半寸,藏一寸於管中。"張即之以羊毫塑鋒,正合"軟筆硬用"之道。觀其【汪氏報本庵記】,橫畫起筆多呈楔形,豎畫收鋒常帶燕尾,皆因鉤狀筆鋒蓄墨量增,能作"一筆三折"之勢。此技與蘇軾"偃筆"法異曲同工,俱是突破"筆筆中鋒"教條之實踐。

三、假正鋒之運動本質
其"假正鋒"實爲高頻調鋒所致。細審【杜甫詩卷】,可見每於轉折處作"暗過"(米芾語)——筆鋒著紙面雖側,而筆腰始終維持彈性。此即陳繹曾【翰林要訣】"搶鋒"之法:以腕力驅動筆管旋動,使側鋒線條保持"屋漏痕"質感。較之趙孟頫"千古不易"說,張即之更近張旭"孤蓬自振"之境。

要之,樗寮道人之法,乃宋代"尚意"書風之技術突破。其價值不在顛覆法度,而在揭示"法無定法"之真諦。今人若學其形而未得"腕活鋒變"之髓,恐真墮"爛草繩"窠臼矣。書道玄微,豈可以"正統""異端"輕判?米南宮雲"善書者各得右軍一體",張即之所得,正在"側鋒取妍"這一體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