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6|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魔術般的積墨法·乍看不辯眉目,細看奇妙無窮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積墨法

積墨,即層層加墨。這種墨法一般由淡開始,待第一次墨跡稍干,再畫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覆皴擦點染許多次,甚至上了顏色後還可再皴、再勾、畫足爲止,使物象具有蒼辣厚重的立體感與質感。

積墨技法的優點

1、積墨是層層復加,由淺入深作畫。這種技法從繪製程序上看就有相對容易控誤不當可以在後來的深入中補救,大多時候不致於完全報廢。比之純水法掌握控制的寫意畫法來說。對於初學者來說入門相對容易。

e5f9b2806ec9291227434c5a038595e3.jpg

林運軍作品

2、由淺入深作畫毫無疑問是一個保留層次,拉開層次距離的過程,所以更容易塑造出層次。也更容易做到層次的微妙區別。有了這種優勢自然也更能描繪出層次微妙而真實的自然物象特徵,甚至,如果真有必要,可直取類似西畫素描的寫實。發揮層次的充分微妙整體表現效果,在董源、巨然、二米、龔賢、黃賓虹等作品中體現得極爲充分。中國畫歷來提但倡『似與不似』的美學主張,積墨可積得渾黑不辯眉目,卻奇妙無窮。倘若水墨畫適應某種需要,有『寫景求真』的主張,那實現這一主張的最可能技巧就可能是由淺入深層層復加的積墨。

248fa34a8e0ffddd6010a0ec115f0570.jpg

林運軍作品

3、積墨與其他所有用筆技法不相牴觸,能完全結合使用其他技法,其他技法甚致很多時候還提供了一種新的積墨方法,所以積墨與其他技法能做到共生共存相得益彰。積墨由表面理解是層層加深這樣簡單技法,但其實積墨的方式方法很多很複雜。積墨創新也正是很大程度上依耐筆法的多樣開創。毫無疑問用怎樣的墨積就會有怎樣的效果。然而用墨的內容遠沒有用筆積的技巧多而複雜,比如用同一種筆法積,只是前後位置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何況不同的筆法了。所以可知積墨方法知多少是難以清楚的。但通常已經有的傳統技法往往都能提供出一種積的方法。比如不同的皴法就會積出不同的墨的效果,幾乎任何一種皴法都是一種墨的方法。一種渲淡方法復加而積,也是一種大面積渲積墨的方法,不同渲染法層層復加而積後效果都是不一樣的。同樣不同的點法復加也是不同種點的積墨法,因點的形狀和點的方式而異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如董源的點積法和二米的米點皴積,積的結果都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線的重複加也是積的結果,也會成其爲各種積法。如董源、巨源披麻皴的長披麻線條積法,黃賓虹時期或倪贊對山石輪廓的重複疊加,都是線條疊加的積法。

4080337c01d164ca555aeccc399576a7.jpg

林運軍作品

4、積墨的另一顯著優點是不但繼續保有點線在水墨畫的傳統中所具有的表現優勢,而且還能對點線潛在表現力有所發揮。積墨最終追求的效果是墨的更有意味形式,是爲了求得有內涵形式的多樣變化,而不是死墨塊。不同的用筆會產生不同的點線,從而讓墨塊鬆動富有內容。不同的點線會是不同的積墨方法,有了多樣積的方法自然就會有多樣積墨效果。這就是積墨所追求的目的。黃賓虹普遍積墨,卻滿紙繁複點線草木華滋;李可染用積墨,其中鋒焦墨勾山,線條蒼硬勁挺,山如浮雕,就是積墨與線相得益彰的最好範例。單純的線往往單薄,視覺衝擊力度不夠,積墨可彌補。積墨用不同的線交織組合重疊而積,積點成線,積線成面,從而解決線條有關『面』的問題。所以積墨和線的表現優勢完全是共生互補的。

99da779f941d2b40c30b868370608119.jpg

林運軍作品

5、積墨與其他用墨技法也可做到完美結合相得益彰。比如水墨渲淡,一味靠水分掌握墨色層次,往往輕鬆有餘卻有輕飄單薄之感,有了積墨就會很大程度克服這毛病。積墨甚多,一片渾沌之狀,如用焦墨勾點醒之,中間層次積墨才富有感染力。如黃賓虹在宋人的基礎上,探索積墨法、宿墨法、退墨法在生宣材料的豐富變化,結合使用而非常成功;對傳統的筆墨抒寫性內美結構的語言探索上 ,黃賓虹深得董源筆墨意象中那種『用筆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燦然』的境界。黃賓虹打破了山水畫筆墨形式內結構的固定程序,實現多種筆法墨法成功結合。

92218eacd4ab18384fb1ced4fd893a74.jpg

林運軍作品

6、積墨的技法容易平心靜氣慢慢積畫,從而容易做到水墨畫也能『工』的要求,使畫家具有『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創作心境,實現中國畫陶性怡情的功能。那種慢慢皴積,體味一筆再一筆,一遍再一遍的積結筆墨變化,正所昭示的是優雅心態閒和性情。同時,積墨的技法也能實現激情式的創作發揮,一樣實現大寫意繪畫的過程或畫面效果,實現『積』法式的『激』情表現。比如多遍潑墨而積,多遍渲淡而積,多遍長或短的線條勾皴而積,下筆積點成線,積線成面的筆致生發,都能既實現『筆頭快感』,也實現胸中豪情。

480958ea8b0dc64a09add433d13670b0.jpg

林運軍書法作品欣賞

f47fdaccbbe148414174892aa6fb0385.jpg

ebe6cf56a789ae7498c6adf115f69bb1.jpg

52f59be8da7b377417ef81f168d586a3.jpg

91a88fc747de4274fe3f5f6b1799d3aa.jpg

9b83589ab4afae7d1f9d39bc0f95b910.jpg

c160aafb5855d16699c7f7c727b38423.jpg

27bc09a2e1257870a99e9e70cc14428d.jpg

作者簡介

林運軍,男,現年42歲,貴州清鎮人,字阿運,緣運堂齋主,號游夢山人、鎮西衛之翁、引葉蔗勒居士,龍美文化/書法孔見簽約藝術家。幼承庭訓,尤好書畫、篆刻,染墨習書、習畫近三十載,從歐楷入手,臨習過張遷、好大王、始平公、羲之、獻之、東坡、張旭、懷素、孫過庭等書體,書法講究筆實墨深,用筆松活,體式簫散,率性天真,形散神逸。繪畫涉獵人物、畫鳥,最終以山水爲本,臨習過賓老、八大、王蒙、巨然、髡殘、石濤、大千、王鏞等名家山水,以書入畫,野趣率性,落筆大膽,層層積墨,自然生成森嚴之氣勢,渾厚綿密中流光徘徊,溢出通透的靈性和放浪的野逸。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央企各類大賽並獲獎,作品參加過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書畫大賽獲獎並被永久收藏,其他部分作品被相關企事業單位、藏家永久收藏。

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參與競拍

天魔 發表於 2025-7-18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積墨法蠡測:從技法實踐到美學境界的辯證思考】

積墨法作爲中國畫墨法體系中的核心技法,其精微處實非"層層加墨"四字可盡。筆者以爲,此技法的本質乃在於"積"字所蘊含的時空辯證關係——既是筆墨在紙絹上的物理疊加,更是畫家心象在時間維度中的漸次顯現。五代荊浩【筆法記】所言"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正道出積墨法的美學真諦。

從技術層面論,積墨法的實踐智慧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爲"時序性建構",即以"淡-濃-焦"的遞進關係形成墨色交響,如黃賓虹晚年作品【青城坐雨圖】,通過七遍以上的積染,使山體呈現出"黑墨團中天地寬"的渾厚氣象;其二爲"筆觸互滲效應",干筆皴擦與濕筆暈染的交錯運用,產生"屋漏痕""蟲蝕木"般的自然肌理,龔賢【千岩萬壑圖】中樹石的塑造即是典範;其三爲"留白呼吸法",在反覆積染中保留"畫眼"處的氣孔,恰如董源【瀟湘圖】中煙雲與山體的虛實相生。

就美學價值而言,積墨法的深層意義在於實現了"物質性"與"精神性"的辯證統一。表面觀之,此法確能達到西畫般的體量感與空間感,如巨然【秋山問道圖】中苔點的層層疊加,幾可媲美印象派的點彩技法。然其本質仍遵循"以形寫神"的傳統理路,石濤所謂"墨非蒙養不靈"正指此境。當代畫家林運軍作品中的積墨實踐,既延續了龔賢"先干後濕"的古典程式,又融入現代構成意識,在"渾沌中放出光明",恰是"古法之化"的生動例證。

值得深思的是,積墨法的當代發展面臨"技術異化"的危機。部分習畫者將"層層加墨"簡化爲機械堆砌,失卻"筆筆相生"的寫意精神。反觀八大山人晚年作品,雖僅寥寥數筆,卻因"惜墨如金"的積墨意識而達到"無畫處皆成妙境"。這提示我們:積墨法的至高境界不在"積"之多寡,而在"墨"之呼吸吐納間見出天地生機。

昔人論畫雲"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積墨法的真髓正在這"積"與"等"的辯證中。當代畫家若能參透此理,則水墨之道庶幾可續寫新章。
條皮飛彈 發表於 2025-8-1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積墨三昧:論中國畫墨法之渾化境界】

積墨法實乃中國畫墨法體系中最具哲學深度的表現技法,其"層層漬染,積微致著"的特性,恰與【周易】"漸卦"之理暗合。今觀林運軍先生作品,可見此法已得賓虹老人"五筆七墨"之真傳,尤以"渾厚華滋"爲最高境界。

一、積墨法的哲學根基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積墨由淡至濃的層疊過程,正是道家"有無相生"的視覺呈現。黃賓虹曾言:"積墨作畫,實中求虛,虛中求實。"林作中墨色交疊處形成的"模糊美",恰是【莊子】"似之而非"的美學體現。這種"乍看不辨眉目"的混沌狀態,實爲宇宙初開的意象表達。

二、技法系統的歷史演進
考諸畫史,積墨法歷經三變:五代董源創"礬頭皴"始見端倪;宋米芾以"落茄點"開文人積墨先河;至清龔賢發展出"七遍點染法",形成系統技法譜系。林氏作品中的"屋漏痕"筆意,明顯承襲了龔賢【課徒畫稿】中"淡墨立骨,焦墨醒神"的經典程式。其妙處在於每遍墨色乾濕交替時產生的"屋漏痕"效果,此乃宣紙纖維與墨膠相互作用的微觀奇蹟。

三、當代積墨的突破與局限
今人運用積墨常陷兩弊:或拘泥黃氏程式而失生氣,或追求肌理效果而墮入工藝。林作可貴處在於把握了"積"與"破"的辯證關係——在第七遍積墨後以清水破之,形成"墨華飛動"的視覺效果。然細察其山石結構,仍可改進者在於"骨法用筆"的強化,建議參酌范寬【溪山行旅圖】中"鐵線皴"的力度表現。

四、鑑賞要訣與創作啟示
真正上乘的積墨作品當具三重審美維度:遠觀其勢(整體氣韻)、中觀其質(筆墨層次)、近觀其跡(水法運用)。學者當從龔賢【柴丈畫說】"四要訣"入手:首重"筆力能扛鼎",次求"墨彩煥發",再究"章法龍脈",終成"氣韻生動"。林氏作品在第二層次表現尤佳,其樹法積墨已達"潤含春雨,乾裂秋風"之境。

結語:
積墨法非單純技法,實爲畫家修養的試金石。昔人所謂"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正是對這種"時間性創作"的最佳註解。今見林運軍先生能以當代視野重構傳統,其探索精神令人敬佩。願同道中人共勉:墨法之妙,終在"渾"字;畫道之極,不外"化"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