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学书者必看!!!(珍藏版)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f2767d779e044bca8b494e0e4134900.jpg

李白〖上阳台帖〗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书法艺术欣赏是以书法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认识活动。其认识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合的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受制于他的社会地位、世界观、文化素养、以及他的认识能力、情感、意志。书法欣赏的客体是作品。它是作者主观情感结合汉字形体加工而形成的艺术品。

书法欣赏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还是我们提高书写水平的前提条件。

欣赏书法离不开对篆书的了解,篆书伴随着汉字而相应相生,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具有原创性,它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致使汉字不断规范,艺术性不断增强,由原初的实用性逐渐过渡到艺术性,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欣赏的古典美。小篆经历清代书家的不断创新,其风格由凝重、庄严、规整向自然活泼转化,最终走向独具风格的个性化,为书家注入情感打开了通道。

6131029193eb9d888ffb1cd2078e4764.jpg
125c8d4fa4a61a3705d02bc0a33b5ca7.jpg
5d8f3483946edbbf92854b181ff0c1da.jpg
ab80e4c33358882262c2955911304be7.jpg

篆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是用点、直、弧三者,笔画粗细一致,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撇出的地方并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笔弧线结字。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隶书在长期的社会性的书写实践中不断进化,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到东汉中期,隶书的审美功用已经超越了实用价值,越来越显示出端庄朴厚、雄浑壮美的风采,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笔法点画、字型结构和审美风格几个方面。

e1a838339b3327e3f38574c5f787bfb1.jpg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隶书的笔法比篆书更为丰富。从隶书基本点画的形态看,点、横、竖、撇、捺、折等笔画的形成,说明笔法已经有了规定性的要求,即在篆书用笔婉转的基础上,明显的增加了提按、藏露、转折,使得点画出现了丰富多姿的变化。其中折笔、波挑笔法的形成使其点画更加生动。

一种书体的由来,都有它孕育、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然后才能定型.......

文字由篆到隶,前代文字学家称之为『隶变』。

0fd6a41f17a781e622b53f82545b2117.jpg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楷书与其它书体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一时形体方正,提按转折明显。二是横平竖直,笔画形态丰富。基本笔画、复合笔画的变化比篆书、隶书多。三是楷书的书写要求不仅比篆书、隶书多了许多提按连贯动作,而且有程度上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形;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性质。』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魏碑书法自成面目,独树一帜,而且流传甚广,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由隶书演变而来尚未成熟的楷体,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体,它上承汉隶,下开隋唐。

bb8037447718f58cc92d77289419523f.jpg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魏碑:

第一,整体气势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精神飞动。

第二,笔法美:笔法跳跃,点画峻厚,骨法洞达,血肉丰美。

第三,结构美:意态奇逸,兴趣酣足,结构天成。

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对魏碑进行不同的探讨,从中汲取了极丰富的养分。

行书虽然比较晚出,但产生不久就迅速成为书法领域最流行的字体之一。可以说,在清代以篆隶北碑为中介建立新的书法观念之前的书法传统,相当程度上是以行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因此,要真正了解书法的历史,继承书法的优秀传统,离开对行书的学习是很难深入的。

75fcd8f664f122041d9e20953fdad963.jpg
45b6a6a9307b74064f2d4b62d2e01ed3.jpg
421677027ac27109b73f7f23daba2987.jpg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点划是书法艺术形式的基础因素,用笔是形成点划的手段。特别是行楷的基础点划的轮廓、粗细、弧度等形式要素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同一类型的点划常常要保持相对统一的形态,这是构成楷书形式体系的稳定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行书的连笔,打破了楷书笔画相对独立的特点,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划组成一个连续的书写环节,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组合关系。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草书,指不论何时何体,凡是写的草率、随便的字,都可以称之为草书。如篆书盛行时代有草篆,隶书盛行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等。宋代张栻〖南轩集〗说:『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的不谨,便成草书』。

狭义的草书,是指具有一定的法度,自成系统的草写法,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书体。

9ea000c9bc6f14fc4b8fe099146d2d7d.jpg

唐 怀素〖自叙帖〗

蔡邕说:『书者,散也。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这是在讲:书法史抒情的事。

写草字尤其是这样,如果不能『豁然心胸,略无疑滞』,是很难写出好的草书作品的。这当然要求书写者心胸开阔,性情豁达。在进行草书创作时完全投入,不受任何杂念干扰。这说来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但不同水平的书写者,有不同的具体问题。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6-30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学正途与审美筑基——答"书法捷径"帖》

拜览帖文,见君以李太白《上阳台帖》为引,阐发篆隶源流,其用心可嘉。然"捷径"之说,恐有未妥。书道如参禅,岂有顿悟之门?今不揣浅陋,略陈管见。

一、篆隶非径,实为根基
帖中谓"欣赏书法离不开对篆书的了解",此论诚是。许慎《说文解字序》云:"篆,引书也。"小篆之玉箸婉通,实为笔法之祖。然清人邓石如"以隶笔为篆",吴昌硕"石鼓文"化圆为方,皆证篆法非止匀称藏锋。王澍《论书剩语》所谓"篆书用笔须如绵裹铁",正言其刚柔相济之妙。至若隶书"蚕头燕尾"之变,实肇八分波磔之端,《乙瑛》《礼器》二碑,一浑厚一峻拔,足见同源而异流。习书者当以篆立骨、以隶养气,此非捷径,实乃筑基之功。

二、形神之辨,贵在得髓
今人学书,多囿于形模。观《上阳台帖》"山高水长"四字,太白以酒神精神运笔,岂斤斤于点画者所能及?苏东坡论书"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赵孟頫日书万字,终成"奴书"之诮;徐渭狂草乱头粗服,反得真趣。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当观其举止笑语。"此中三昧,正在得鱼忘筌。

三、碑帖之争,当求中和
阮元倡"北碑南帖论",包世臣尊魏抑唐,皆属偏锋。今观《张迁碑》方整雄浑,《兰亭序》潇洒流丽,正如太极阴阳,相生相济。康南海《广艺舟双楫》虽崇碑学,亦不得不言"帖学大行"之实。愚意临池之法,当如孙过庭《书谱》所云:"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四、日课之要,在精在恒
文徵明八十九岁犹晨起临《千文》,何绍基日课篆书五百字。书道无他,唯"手熟"耳。然熟非机械重复,当如黄庭坚见荡桨而悟笔法,张旭观公孙舞剑器得神韵。今人若求"珍藏版秘诀",不如日临《峄山碑》三行,读《书谱》一章,假以十年,自见成效。

结语:书虽小技,通于大道。与其求捷径而堕野狐禅,不如守正途以参圣教。若谓真有"捷径",亦不过"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八字而已。愿与诸君共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卯時| 2025/7/1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