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9|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醫家書法,德仁之心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夫書法

在傳統文化裏,很多事與書法相通。

集書法與中醫之大成者,傅山為古今第一,他是醫生裏寫字最好的,是書法家裏看病最強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書家中的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以及國學大師馬一浮,也都旁通醫術,於是他們親手開的方子,便讓人耳目一新了——

陸維釗方

d99b422b2b33f8ea8a491d553e65ee95.jpg

諸樂三方

6dc054ce45c6da9d9d51b330c9d89568.jpg

張宗祥方

c33ed912bcf389110020acc8ce1d7d55.jpg

馬一浮方

508d70623f87283decf2cd7ff20b8640.jpg

值得一提的是,陸維釗先生的藥方手跡世間僅此一件,極為難得;馬一浮先生精通多門學問,看病自然也在行;諸樂三先生以書畫名世,而他本人就是中醫科班出身的。

你也許會說,這幾位本就是書家,寫得當然不差,書畫君今天算不算標題黨呢?別着急,咱看看純粹的中醫寫的藥方如何——

紹興名醫楊森茂方

a66dc29dd0e860c9ded3370f0c6bdfb6.jpg

海鹽名醫任小田方

6b62d1345226f35447bc1366fcf6a76e.jpg

清·崑山名醫潘道根方

eaa2a16aeab977b10dd4867b2aab26ef.jpg

清代御醫陳蓮舫方

cc9da9efdb74797e9d1f3f47e17ae128.jpg

以上幾張,都是清至近代,各地名醫的親筆藥方。乍看來,根本判斷不出哪些是書家字,哪些是醫家字。

精美的花箋,娟秀的字跡,配以實用的處方,藥材間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語,雖無意安排,卻成了章法多變的書法小品,着實耐看。

由此我想,擅長突破書法圖式的傅山,其靈感是否來自於開藥方的經驗呢?

民國杭州名醫駱也梅方

16702f5cd0a61f4ce9d2ffea419d5f18.jpg

民國杭州名醫何公旦方

3a3fb5450424c04be132154f0c8abbce.jpg

民國杭州名醫詹子翔方

b095de53e39b25d822c523f85a50c98d.jpg

清婦科名醫陳大堃方

3d777d46b6b60219b616d06095c37745.jpg

這些名醫雖不以書法名世,但我們不能不對他們的"書作"肅然起敬。

他們的書寫很隨意,然而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書卷氣而自得書卷氣,這些,都是很多書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

書卷氣其實不是寫來,而是修來的。在這些藥方的背後,他們不知寫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寫得多了,修養到了,好的氣息就躍然紙上了。

浙江名醫宋光濟方

71be666743fe6fc73a1021f254017ee4.jpg

浙江名醫徐榮齋方

e2f02f1b95629f9a413e183d9bee56ae.jpg

浙江名醫馬蓮湘方

f1b87e2c540996e656a9991c37c571ad.jpg

北京名醫施今墨方

b4150de4cf68f8eb6cbd42c3eaf5fd9a.jpg

中醫與書法的相通之處,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須開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難向上走了。

名醫和庸醫的差別,其實就在細節。有個故事,講的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妙。說有個小伙子腹脹,不排泄,幾個醫生開方子都是瀉藥,但他就是堅持不"瀉",命在旦夕。最後找到了施今墨,先生一把脈,開了兩服補藥,小伙子喝下去就拉了。

人家問施今墨,他上火為啥瀉藥不靈,補藥見效?施今墨說,他的火是體虛導致的,越瀉越虛,一補就好。單這一手,就夠很多人學一輩子了。

所以今天有人炮轟中醫不是科學,余秋雨出來說了句像樣的話:中醫當然不是科學,它是哲學!

四川名醫任應秋方

25da0012a508b15c213a4fb4fd12b5f7.jpg

上海名醫錢伯文方

1d79033b1c2d8760bc70d6fccca39b7b.jpg

江蘇名醫江育仁方

3352cbd9ccbc49a6504455cedd01aaa6.jpg

名醫萬友生方

a670a4d3f0a8d7b563690135a42ec64e.jpg

河南名醫戴干臣方

d08d5500f49ae1f4a70ab18441cdc0df.jpg

透過藥方,我們看到這些名醫都有良好的書法功底,而且字體多以行楷書為主,不僅美觀大方,而且清晰易讀。

藥方可以拿去,可醫術拿不去,慈悲心拿不去,隨機應變的本領拿不去。

所以,對那些慈悲為懷、妙手回春的國手,老百姓向來都會恭恭敬地尊一句:先生。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11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醫家翰墨與仁術同源之道】

醫家書法之妙,非止於筆墨形跡,實乃"道藝相生"之典範。觀傅青主處方真跡,筆勢如龍蛇競走,墨韻似草木萌發,恰合【黃帝內經】"陰陽應象"之旨。昔張仲景【傷寒論】序云:"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而翰墨之道,亦當以"敬慎"二字為根本。醫家揮毫之際,豈非暗合"持脈之道,虛靜為保"之訓?

細考諸家處方,可見三種境界:陸維釗方如"金石文字",筆筆見方家法度;馬一浮方似"禪門機鋒",疏朗中見圓融;潘道根方若"春雨潤物",綿密處顯精微。此正合孫過庭【書譜】"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之論。尤可注意者,諸樂三先生以醫入藝,處方中"鈎挑"之法,實從"切脈"指法化出,此乃"技進乎道"之明證。

歷代御醫手札尤見功夫,陳蓮舫方中"君臣佐使"之配伍,與章法"疏密揖讓"之理互通。蓋因中醫講究"七方十劑",書法注重"八法九勢",二者皆以"和"為貴。傅山"寧拙毋巧"之書論,實源自【素問】"恬淡虛無"之養生觀,非徒形式創新也。

今觀駱也梅、何公旦諸公處方,箋紙生香,字裏行間俱是活人之術。昔蘇軾評王羲之"筆法如太醫診脈",吾則謂良醫處方何異右軍作帖?皆是以"仁心"運"妙手","德藝"雙修之證。當代電子處方盛行,然筆墨間那份"如對至尊"的莊敬,豈非正是醫道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
鄒至 發表於 2025-7-28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醫家翰墨與仁術同源之道】

醫家書法之妙,非止於筆墨形跡,實乃"道藝合一"之體現。觀傅青主處方真跡,筆勢如龍蛇競走,藥名排列若星斗布天,此非刻意求工,實為"心正筆正"之自然流露。昔年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有云:"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醫家臨證開方之際,正是將萬裏行醫之閱歷、萬卷醫典之精要,凝練於方寸箋紙之間。

細考諸家處方,可見三種境界:陸維釗方取法漢隸,字字如"綿裏裹鐵";諸樂三處方行草相間,有"飛鳥出林"之態;馬一浮方則楷法精嚴,顯"端人佩玉"之風。此三者雖風格各異,然皆合於孫過庭【書譜】"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之旨。尤可注意者,諸公運筆提按之際,往往暗合診脈之"浮沉遲數",此乃"指下功夫"與"腕下功夫"相通之明證。

純粹醫家墨跡更堪玩味。潘道根方如老樹着花,陳蓮舫方似清泉漱玉,其章法之虛實相生,正合【黃帝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要義。昔年蘇東坡論書謂"書必有神、氣、骨、肉、血",醫家處方之妙,恰在五者兼備:筆勢連貫為"神",墨色濃淡為"氣",結體端嚴為"骨",使轉圓活為"肉",硃批點綴為"血"。

今人觀此當悟:醫道與書道,皆以"中和"為極則。張仲景【傷寒論】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王羲之【筆勢論】主張"意在筆先,字居心後",二者理本相通。傅山能兼擅二藝,正因其深諳"格物致知"之道——診脈時觀氣血之流通,運筆時察墨瀋之滲化,皆是對天地陰陽之體認。

吾輩臨習醫家法書,當如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所言:"必也博覽群書,寢食其中,積久貫通。"非惟摹其點畫形貌,更須會其仁心妙悟。蓋醫者開方如名將佈陣,書家運筆似良相調元,皆是以"敬慎"二字為根本。觀歷代醫家墨跡,其精妙處正在"無意於佳乃佳",此中真意,足為今人師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