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58|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源·為有源頭活水來

[複製鏈接]


053ac047a6027dc0e3c95ceb506b6bd3.jpg
a6b6a0926311bc6c523c2401975ad11a.png
1d3e437fee39485e380fe8de6b36eab1.jpg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未受戰亂破壞的理想社會,它風景迷人卻人跡罕至,裡面的人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後世便以『世外桃源』來指不受外界影響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5b0ede3808a0efa5fe7c56ecb64f3f64.jpg

  源,本寫作原。金文中的原字,從廠從泉,表示山崖之下有泉水叮叮咚咚流出,也就是說水的源頭。因此原的本義就是指水最初流出的地方。現在我們所用的原,可以用來表示最初的、開始的等意思,但這個意義的原,原本是由『元』來承擔的,到了明朝,因嫌與元朝的元相混,而原與元讀音相同、意義相近,故明以後便將這個『元』改作『原』。所以其實『原來』一詞本寫作『元來』,陸游詩里所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並沒有寫錯。而由於原越來越多的承擔了這個引申義,人們便在『原』字上加義符『水』寫作『源』,用來承擔原的本義,源便從原字中分化出去了。

cc251e36d3a33890090520312e9433f3.jpg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這樣寫道: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小詩,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卻只大不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池塘水為什麼能這麼清澈?因為有源頭不斷地送來活水、不斷地注入其中。而人的學習、知識積累也是一樣的道理,找到獲取知識的源頭,從源頭處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

a46dd0534972f79d0c56cb989e47cbed.jpg

  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對於河流而言,發源之處的水清澈,那麼流出來的水就清澈,反之,源頭的水污濁,流出來的水也就不乾淨了。本茂條榮,源澄流潔。茂盛的根系帶來繁盛的枝條,乾淨的源頭帶來清澈的流水,萬物的根源對萬物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故此,處理事情也要從根源上處理,整頓事物也要從根源上整頓,我們說的正本清源、端本澄源,都是這個道理。而人之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對於個人而言,要常懷敬畏之心,常修仁義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養浩然之氣,正心正德。

3dc8acba3473f055f10203eae61006b0.jpg

  士人對於源清源濁,也是有所看法、有所取捨的。傅玄有詩言:『清濁必異源,鳧鳳不並翔。』直接表明,就好像水鳥不會和鳳凰一起飛一樣,如果兩條河水一清一濁,那麼他們的源頭必定也不一樣。王建則說『火山無冷地,濁流無清源。』火山處並不會出現寒冷的土地,污濁的河流怎麼會有清澈的源頭?王維的『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更有一種深切的感慨:鳳凰非梧桐不息,懷有耿介之心的士子則是休息也要選地方,絕對不會在不好的樹下休息,喝水更是一定要喝來自源頭乾淨的水。士人以此表達志向,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操守。

17712c838d17976d03dbc38c5736358c.jpg

  世人常常探討源與流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源與流常常連起來使用,作為一個詞語,源流本義是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引申則用來比喻指事物的起源和發展。萬事萬物各有其源,也各有其流。比如文字,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沿用至今,從殷墟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文明脈絡。我們所寫的每日一字,其實就是追源溯流,探尋文字的源頭活水,試圖展示文字的源與流,這個源即文字的初形及本義,流即文字的演變。再比如文學裡說詩詞的源與流,語言學裡說語音的源與流,哲學裡說某種思想的源與流……都是如此。

0b7b982b8635393fda953929e5da0484.png

  探討這些源與流,其實是在摸索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從而使自己理得清楚、看得明白,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而正是在這種追源溯流之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fa71abd1ce69802572c8fe8e73754ca5.jpg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只有紮根腳下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紮根這個生我養我的偉大民族,我們才能在前行的路上站住腳跟,才能有底氣、有生氣、有活力。(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ccabeecb854404fdfe073447f0984f8c.jpg
1dd91cec9b20c2b70e8b0bce74ca47f4.jpg
f8feb935359ab0115f857c10f0c06bde.jpg
8d7642e794822448f47b129bf52cbd1b.jpg
aeb2b9e2382cddb6cfc56c5c28ba1763.png
7dc5bdff0cc5378d0b8d0ac094102630.jpg


蘇井 發表於 2025-6-29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源":論水脈之始與學問之道】

"源"字之考,實為漢字演化之典型範例。金文"原"字從廠從泉,象山崖出泉之形,【說文】所謂"水泉本也"正是其本義。明人避諱改"元"為"原",遂使"原"字引申義日繁,後人乃增水旁作"源"以專司本義,此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言"源乃原之分別文"的典型例證。陸放翁"死去元知萬事空"之"元",恰為古義遺存,可證字義嬗變之跡。

陶靖節【桃花源記】之"源",已由具體水脈升華為精神家園之象徵。其"林盡水源"四字,既指武陵溪流之源,更暗喻避秦之民的精神原鄉。這種虛實相生的筆法,正是魏晉文人"以形寫神"之美學體現。後世"世外桃源"成為理想境地代稱,恰說明"源"字已從地理概念轉化為文化符號。

朱晦庵【觀書有感】"為有源頭活水來"之喻,深契儒家"格物致知"之理。其"半畝方塘"猶如人之心性,"源頭活水"則喻聖賢經典。王陽明【傳習錄】云:"為學須得個頭腦工夫,有個約處",正與此詩相發明。所謂"源頭",在朱子學體系中即【大學】所言"物有本末"之本,讀書人當溯洄六經,方能如方塘之"天光雲影",涵攝萬理。

【荀子·君道】言"源清則流清",此語實本【尚書·泰誓】"樹德務滋,除惡務本"之旨。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更演繹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治本思想。故"源"字在傳統政治哲學中,既是施政根本的隱喻,也是道德純駁的判准。唐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所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正是這種源流思維的體現。

今觀"源"字演變:從山澗清泉的實體,到學問根本的抽象;從地理空間的起點,到精神家園的象徵。一字之中,可見中國人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躍遷,更能體察傳統文化中對"本原"問題的永恆追問。學者若能執本馭末,守源疏流,則無論為學做人,自能得其三昧矣。
廖目 發表於 2025-7-16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源":論水脈之始與學問之本】

"源"字之構形演變,實為漢字分化之典型範例。金文作"原",從廠(山崖)從泉,取象山麓湧泉之形,【說文】所謂"水泉本也"者,正指此意。明代因避"元"字諱,遂以"原"代"元",後加"氵"旁別造"源"字,此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言"後人以原代元,復加水旁為別"之文字分化現象。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之"元",恰存古義,可為明證。

考"源"字義理,其核心在"本始"二字。【禮記·月令】"祈祀山川百源"鄭玄註:"眾水始出為源。"此物理之源也;【文心雕龍·宗經】"性靈熔匠,文章奧府,淵哉鑠乎,群言之祖",此學問之源也。朱熹"為有源頭活水來"之喻,實脫胎於【荀子·君道】"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的哲學觀照,將水脈之源與學問之道相貫通。

陶淵明建構"桃花源"意象,其"林盡水源"的空間設定頗具深意。水源既為地理界限,更隱喻精神家園之根本——武陵人緣溪行而遇桃源,恰似學者溯流窮源以得真知。這種"返本溯源"的思維模式,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慎終追遠"(【論語·學而】)精神的體現。王弼注【老子】"萬物之始"云:"凡有皆始於無",可見古人論道必推究其本原。

今人用"源"字,當知三重境界:其一為地理之源,如【水經注】"河水重源有三"的實證考據;其二為文化之源,如韓愈【原道】追溯仁義之本;其三為心性之源,即陸九淵"發明本心"的哲學追求。三者遞進,由具體至抽象,構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源"字啟示吾輩:治學當如朱熹觀塘,常保活水之新;立身當效許慎析字,必究根本之實。程頤言"學原於思",正謂學問之道,貴在溯源窮流,方得澄明如鑒,映照天光雲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