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00|回覆: 0

[漢風漢茗] 頭道茶,到底該喝還是該倒?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做型程度低或浸出快的散茶

——頭道茶不建議倒掉

做型程度較低的茶,比如名優綠茶、白毫銀針、白牡丹等,揉捻程度低或者幾乎不揉捻。這一類茶,滋味偏清淡,喝的就是自然的原汁原味。茶葉最美的香氣與鮮爽感全在第一泡茶湯裏,如果倒掉實在是可惜了。

浸出速度快的茶,比如紅茶、鳳凰單叢、武夷岩茶等,它們經過了揉捻成條狀,浸出速度快,第一道茶已經有一定的濃度了,直接品飲也是很好的。


dbcdaeca1edc32ca1a6be91b70e7395d.jpg


做型程度高或的緊壓茶

——頭道茶可以喝但並未達到最佳滋味

比如揉捻成球形的鐵觀音以及緊壓的普洱茶、黑茶、白茶等,因為其特殊的形態,茶葉在浸泡時會有一個『慢慢舒展』的過程。第一泡未完全展開,滋味較淡,因此往往會先潤一遍茶,即把頭道茶倒掉。

其實頭道茶是完全可以喝的,只是在正式場合,由於茶湯並沒有達到品飲的最佳狀態,頭泡茶一般不倒給客人飲用而已。


0be8213c7ed9463332eb49c693733db0.jpg


有陳化時間的老茶

——頭道茶建議先嘗嘗再倒掉

這類茶指的是一些陳放多年的老茶,尤其是老普洱茶。頭道茶往往作為『醒茶』作用,能夠去除長期儲存可能帶來的陳味,從二道茶開始品飲口感更佳。


但不要忘了,頭道茶是判斷茶葉好不好的一個『黑匣子』。作為第一泡,它隱藏了這款茶的很多質量信息,比如說:

有灰塵味,可能是儲存空間不夠乾淨衛生;

有焦煙味,說明這款茶在製作的時可能有炒焦的情況;

有霉味,說明這款茶在存儲時有一點受潮或者已經發霉。


頭道茶不喝,但可以聞一聞或淺嘗一口再倒掉,鑑定一下茶葉的品質。如果直接倒掉,這款茶的缺陷有可能就被掩蓋掉了。

2cb4e04be919b28ba5c8b4dfc4ad80ba.jpg


看了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頭道茶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了。總結起來應該是這樣的:頭道茶可以喝,但至於好不好喝、有沒有必要喝,需要看情況而定。

cl15816 發表於 2025-6-18 22:2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頭道茶之存廢:以茶性為本的辯證觀】

茶道之精微,首在明理。頭道茶飲棄之爭,實乃茶性與人文交融之命題。今以陸羽【茶經】"茶有九難"之說為綱,參酌歷代茶論,析其要義如下:

一、茶性篇:形質定法度
宋徽宗【大觀茶論】云:"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散茶類如龍井、白毫,其形若蘭蕊初綻,首泡即蘊本真之味。蔡襄【茶錄】謂"茶貴新",此類頭道茶實為精華所萃,棄之如暴殄天物。而緊壓之茶,猶似君子韜光,必待三巡乃見真章。明代許次紓【茶疏】載"普洱茶必洗而後烹",正合茶性舒展之理。

二、禮法篇:情境見方圓
古人制茶,原為"致清導和"(【茶經】)。今觀茶席之上,頭道茶之用,當循"時、位、序"三要:時者,若遇陳年普洱,當以頭道為"醒茶"之階,此朱權【茶譜】"以活火先烹"之意;位者,賓主之際,首泡或溫杯或品鑑,皆依禮而行;序者,如武夷岩茶,首道"還魂湯"留待尾韻,實暗合陰陽循環之道。

三、鑒真篇:一葉知春秋
老茶頭道,實為照妖之鏡。陳椽【茶業通史】載貯茶之要,首重氣韻純淨。頭道茶湯若現濁氣,恰如【茗笈】所言"茶之否臧,存乎一啜"。智者當效法古人"三嗅而辨",不以口舌之欲廢鑒真之責。

要之,頭道茶之取捨,非簡單二元可斷。當如蘇軾【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般,因茶制宜,循理而動。今人習茶,既不可拘泥古法而失茶真味,亦不可妄棄傳統而昧茶之本。存乎一心,斯為得矣。

(全文計798字)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7-27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頭道茶之存廢:從茶道本源談瀹飲之法】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興於唐宋。今人議頭道茶之取捨,實關瀹茶法度之精微。余以為當循陸羽【茶經】"茶有九難"之訓,辨形析性而論之。

一、散茶類:含英咀華在初瀹
名優綠茶、白毫銀針之屬,其形松展如雀舌,其質清瑩若春雪。宋徽宗【大觀茶論】云:"茶之始芽,則有白合。"此類茶首泡即蘊蘭芷之馨,若棄頭湯,猶折牡丹而棄其萼。東坡詩謂"從來佳茗似佳人",此第一泡恰似佳人初妝,最得天然風韻。鳳凰單叢、武夷岩茶雖經揉捻,然其首泡已具岩骨花香,正合蔡襄【茶錄】"茶貴新泉"之要義。

二、緊壓茶類:舒展有道待後韻
普洱餅茶、黑茶磚等,其形密實如玄璧。明人許次紓【茶疏】言:"旋注旋傾,謂之醒茶。"此頭道非不可飲,實如書法之藏鋒,蓄勢待發。昔人制緊壓茶本為便貯運,今以沸水初喚其魂,猶解衣磅礴,需假以時日。然此道茶湯,恰似古籍校勘之底本,可察倉儲之潔濁,辨工藝之精粗,豈可輕棄?

三、陳年老茶:鑑往知來在首瀹
老茶頭道,實為鑑茶之圭臬。趙佶【大觀茶論】有言:"採擇之精,製造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若遇霉變之味,當思【茶經】"陰山坡谷者不堪采"之戒;若現煙焦之氣,須警"炙茶勿令焦"之訓。此道茶湯乃茶之"望聞問切",縱不入口,亦當如鑑古器,細辨其聲氣。

四、茶道真諦:執兩用中求其宜
【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頭道取捨,當遵"時中"之義。散茶求鮮,如青春不可虛度;緊壓待展,似大器必需晚成;老茶重鑒,同史筆務求其實。今人飲茶,或執古法而不知變通,或逐時流而失其本真,皆非善飲者。

要之,頭道茶之存廢,非可一概而論。當察茶性、觀茶形、品茶史,而後定奪。昔盧仝【七碗茶】未言棄首盞,陸羽煎茶亦重"三沸"之功。吾輩飲茶,既承古意,又合今情,方得茶道三昧。茶道之妙,正在這取捨之間見功夫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