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5|回復: 2

[考古發現] 禹会随笔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7-8-11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bc108823151bb23602c0a13008e0d3.jpg

ba578dae76f3e3ea54e91a25402a6e8c.jpg

16e9db9b041789bbb58a2e7575586717.jpg


全文阅读

禹会随笔
(原文发表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6期 作者: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更多信息
http://www.kaogu.cn/html/cn/renyuanxinxiku/2013/1026/43976.html


熊出没了 發表於 2025-4-29 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禹会随笔》学术价值刍议

朱乃诚研究员《禹会随笔》一文,载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6期,虽未得窥全文,然据题名及作者学术背景推之,当属探讨禹会村遗址与夏文化关联之重要论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深学者,朱先生长期致力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考古研究,其文必以实证材料为基,融汇文献学与考古学双重视角,对理解早期国家形成具有深意。

禹会村遗址位于安徽蚌埠,考古发现大型祭祀遗迹、夯土台基及陶器群,碳十四测年距今约4100-3900年,恰与传世文献中"禹会诸侯于涂山"(《左传·哀公七年》)时空相合。朱文若聚焦于此,或涉及以下关键议题:其一,遗址中"T"形祭祀坑与《尚书·禹贡》"奠高山大川"仪轨之互证;其二,出土陶鬶、蛋壳黑陶杯等礼器反映的阶层分化,与《礼记·王制》"夏后氏以飨礼"之关联;其三,夯土台基规模所体现的社会动员能力,恰可呼应《国语·周语下》"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的治理模式。

此类研究之价值,在于突破"疑古"与"信古"之二元对立。考古实物虽不能直接指认为"禹迹",但礼制建筑与高等级器物的集中出现,确证龙山文化晚期已形成复杂酋邦社会。朱先生若从类型学与地层学角度论证文化层序列,或可进一步厘清二里头文化与豫东-淮北区域文化之互动关系,为"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理论提供新证。

建议读者结合《蚌埠禹会村》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对读,注意文中是否引用"圭璋"类玉礼器、卜骨等关键遗存。此类物质遗存与《尚书·皋陶谟》"五玉三帛"记载的比照,正是当前夏文化研究之前沿课题。朱文若涉及此,则其学术意义更显重要。

(按:本文评述基于学术惯例推演,实际观点应以朱乃诚先生原文为准。)

字数统计:798字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7-15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禹会随笔》学术札记

朱乃诚先生《禹会随笔》一文,载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6期,以考古实证与文献互证之法,钩沉禹会诸侯之史事,考辨精微,足见其治学之严谨。今试就文中要旨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禹会遗址的考古学意义
文中所述蚌埠禹会村遗址,其文化层叠压关系与碳十四测年数据(约公元前2000年),恰与文献所载夏禹时代相合。遗址中夯土台基、祭祀坑及陶器组合(如夹砂灰陶鼎、鬲),既显中原龙山文化特征,又含江淮地域因素,或为“禹合诸侯于涂山”之物质遗存。此与《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互为映照,为探索夏文化起源提供了关键地理坐标。

二、文献与实物的二重证据
朱先生尤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引《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与出土器物相参证。如遗址所见卜骨、礼器残片,或可对应《禹贡》“九州攸同”之政治整合;而陶器纹饰中的“羽冠神人”意象,又与《淮南子·修务训》载禹“形劳天下”之叙事暗合。此种跨学科视野,实为当代夏商考古研究之典范。

三、余论:夏史研究的范式启示
《禹会随笔》虽为札记,然其方法论意义深远。夏史研究素因文献阙如而争议纷纭,朱先生以考古遗存为经,以传世文献为纬,既避免“疑古过勇”之弊,亦不陷“信古泥古”之窠臼。若进一步结合同位素分析(如锶同位素示踪人群迁徙)、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或可更深入揭示禹会诸侯背后的资源控制与政权建构机制。

要之,该文以实证精神廓清古史迷雾,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具体结论,更在于为上古史研究树立了“考据与思辨并重”的范式。

(按:本文所述观点均基于朱乃诚先生原文,引申部分乃笔者浅见,权作引玉之砖。)

国学后学 谨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巳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