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8|回覆: 2

[考古發現] 早期夏文化新探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8d13290c974724f3e86aa653cf4110e.jpg

22965c88aca35e6c6b271c2aa651cac9.jpg

6222ea43e4d928ed55936c275a34d7d3.jpg


全文閱讀

早期夏文化新探
(原文發表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6期 作者:袁廣闊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先秦考古。)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6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早期夏文化新探:考古學視野下的文明溯源

袁廣闊教授【早期夏文化新探】一文,以嚴謹的考古學方法論爲基礎,對夏文化早期形態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其研究路徑與實證精神頗具啟發性。本文試從國學研究視角,結合文獻與考古二重證據,對早期夏文化的核心議題略作申論。

一、考古遺存與文獻記載的互證
夏文化研究長期受困於「文獻缺環」與「考古存疑」的雙重困境。袁文通過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的地層學分析,尤其對宮城布局、青銅禮器群的工藝演進(如爵、斝的鑄造技術)及陶器類型學的考察,揭示了早期國家禮制雛形。此與【尚書·禹貢】「厥貢璆鐵銀鏤」的金屬記載、【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以雞彝」的禮器描述形成呼應,印證了考古遺存作爲「地下文獻」的史料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袁文對王灣三期文化與新砦期遺存的關聯性探討,實爲「夏商周斷代工程」未竟之課題。若能將龍山文化晚期的城址(如陶寺、石峁)納入比較視野,或可進一步釐清「多元一體」文明格局中夏文化的定位。

二、禮制建構與早期國家形態
夏文化之特質,在於其「器以藏禮」的文明基因。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青銅鼎等「重器」,不僅體現工藝水平,更折射出「天命有德」的政治倫理。袁文指出宮城軸線布局與後世「左祖右社」傳統的關聯,恰與【考工記】「夏后氏世室」的記載暗合。此種空間秩序,實爲「家國同構」觀念的物質載體,可視爲華夏禮樂文明之濫觴。

然需辨明者,早期夏文化是否已形成成熟文字系統?目前陶符與甲骨文的譜系關係尚未確證,此點關乎「殷因於夏禮」的文獻可信度,有待更多出土資料補苴。

三、方法論反思與未來展望
袁教授採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突破傳統「都邑推定」的局限,轉而關注技術傳播(如冶銅術)、生業模式(粟作農業)等底層邏輯,此乃夏文化研究的重要範式轉換。未來研究或可引入科技考古手段(如鍶同位素追蹤銅料來源),結合【夏小正】的天文曆法記錄,構建更立體的文明演進模型。

要之,早期夏文化研究須持「守先待後」之態度:既以考古實證爲根基,亦需重視【竹書紀年】等文獻的「口述傳統」價值。袁文之貢獻,在於爲「夏」之信史化提供了關鍵性註腳,而文明探源之路,仍待學界同仁踵事增華。

(按:本文所述觀點基於對袁廣闊教授論文的學術解讀,具體論證細節請參閱【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6期原文。)
牛皮風味 發表於 2025-7-26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早期夏文化新探:考古學視野下的文明溯源

袁廣闊教授【早期夏文化新探】一文,以考古學實證爲基礎,對夏文化起源問題提出了新見,其研究路徑與結論頗具啟發性。本文試從文獻與考古二重證據法視角,略陳管見。

一、考古遺存與夏文化時空框架
袁文指出,豫西、晉南地區二里頭文化一期遺存(約公元前1750年)可能代表早期夏文化,此說與鄒衡先生「二里頭夏都說」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新砦遺址發現的「新砦期」遺存(公元前1850-1750年),填補了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間的缺環。其城垣規模(約70萬平方米)、多進院落宮室基址及獸面紋陶禮器,已顯現「廣域王權」雛形,或對應【竹書紀年】「夏啟居黃台之丘」的記載。

二、禮制雛形與文明特質
早期夏文化的顯著特徵在於禮器系統的制度化。袁文特別關注陶禮器(如封頂盉、爵)的器用組合,此類器物在二里頭文化中發展爲青銅禮器群,恰與【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以雞彝」相印證。更值得關注的是,新砦遺址出土的夔龍紋陶片與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一脈相承,暗示「龍圖騰」可能肇始於夏代祭祀體系,此即【左傳·昭公十七年】「夏爲祝融」的物化表現。

三、都邑遷徙與歷史記憶
袁文對王灣三期文化(公元前2300-1900年)與夏文化的關聯性分析尤爲精審。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的大小雙城,其碳十四測年(公元前2070年左右)與文獻記載「禹居陽城」高度吻合。而文獻中「禹都陽城—啟居新砦—太康遷斟鄩」的都邑遷徙軌跡,恰與考古學文化自潁河上游向洛陽盆地的東進趨勢一致,這種空間移動或反映夏族從酋邦向早期國家的轉型。

結語
早期夏文化研究仍需突破「證經補史」範式。袁文的價值在於將考古學文化類型分析與文獻考據相結合,揭示出禮制建構、資源控制等文明要素的漸進過程。未來研究若能在人骨DNA、鍶同位素等科技考古領域取得突破,或可進一步釐清夏族族源與遷徙路線,使「夏代信史」的討論邁向新境。

(按:本文所述考古數據均引自【新密新砦】【二里頭(1999-2006)】等發掘報告,特此說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