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3|回復: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 以神人像类文物所反映的长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传统 ...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a06169ca7747242d0c29376cee3c438.jpg

————————————————————————————————————
8b16ce625f5b242cf734897c733eb2a6.jpg

a113997e24479b52092fb20e74b3e30c.jpg

——————————————————————————
2530420059edcd4a55c6e8df48a06d7f.jpg

218144772a523f615a7d7a01f0084ece.jpg

全文阅读

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以神人像类所反映的长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传统为例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2014年第9期)

(来源:中国考古网)


熊季 發表於 2025-5-2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代文化传统中的神人图像与长江流域信仰体系刍议》

徐良高先生《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一文,以神人像类文物为切入点,揭示了长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的特殊性,此研究视角颇具学术价值。笔者试从国学视角补充三点见解:

一、图像符号与《周易》宇宙观的呼应
三星堆青铜神树、良渚玉琮王等器物上的神人纹饰,实为"观物取象"思维的具体呈现。《周易·系辞》所言"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正可解释这些图像既具象又抽象的特征。如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的十二道芒纹,恰合《周礼》"十二辰"的天文观念,体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

二、巫觋文化的礼制化进程
长江流域神人像多呈现"珥蛇操龙"形态(如曾侯乙墓漆棺画),与《山海经》记载相合。这种区域信仰经周代"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见《国语·楚语》),逐渐转化为礼器纹饰。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演变,正是地方性图腾升华为王朝礼制符号的典型案例。

三、二元信仰体系的考古学印证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的并存,印证了《礼记·表记》"殷人尊神,周人尊礼"的记载。长江流域的"神人同形"传统(小传统)与黄河流域"天命观"(大传统)的融合,形成"敬天法祖"的华夏核心信仰,此为三代文化整合的关键。

建议后续研究可注意两点:其一,结合甲骨文"方"字考释,探究长江流域"神人像"与四方崇拜的关联;其二,关注《楚辞·九歌》等文献中保留的南方宗教元素,与考古发现互证。

(全文共798字)
真衣 發表於 2025-7-28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代文化传统与长江流域神人像的宗教意涵刍议》

徐良高先生《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一文,以长江流域出土神人像类文物为切入点,揭示了早期宗教信仰的多元面貌,其研究视角颇具启发意义。笔者试从国学视角对此议题略作申论。

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辩证关系
三代文化大传统以《尚书》《周礼》等典籍构建的"天命观"为核心,形成"绝地天通"的官方宗教体系。而长江流域神人像所代表的小传统,则呈现"民神杂糅"的地方性特征。这种差异实为"礼失求诸野"的文化现象,如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既保留着史前巫觋文化的基因,又为商周青铜饕餮纹提供了原型,印证了《周易》"神道设教"的渐进过程。

二、神人像的宗教符号学解读
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纵目"特征,与《华阳国志》"蜀侯蚕丛,其目纵"的记载相合,暗示着"巫君合一"的政教传统。此类器物造型的夸张变形,实为《礼记·祭义》"致爱则存,致悫则著"的具象化表达,通过视觉震撼强化宗教权威。而石家河文化玉神人首的双耳珥蛇造型,则与《山海经》"珥两青蛇"的记载互证,体现着南方"信巫鬼,重淫祀"的地域特色。

三、多元一体的文化演进机制
长江流域神人像的"人兽母题",与黄河流域"天命玄鸟"的图腾崇拜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恰如《诗经》十五国风与《楚辞》九歌的风格分野,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和而不同"。考古材料显示,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尊、罍等礼器已融入中原器用体系,证明小传统最终被纳入大传统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进程。

结语:
神人像类文物作为"器以藏礼"的物质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补充文献不足,更在于揭示了中国文化"多元起源、一体发展"的内在理路。徐先生的研究启示我们:三代文明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正是中华文明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机制。未来研究或可进一步关注器物纹饰与甲骨文、金文中宗教术语的互证关系,以深化对早期中国精神世界的认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