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88|回覆: 2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息風止眩湯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1-29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沈舒文,男,陝西中醫藥大學教授,陝西省首批名中醫,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曾兼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2015年被聘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師承博士專業學位導師。他帶領的工作室2006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從事中醫內科工作40餘年,編著有【內科難治病辨證思路】【沈舒文疑難病症治驗思辨錄】等,擅長治療脾胃病、腫瘤等。

組成:龜板20克(先煎),山萸肉15克,天麻15克,僵蠶10克,白蒺藜15克,石菖蒲10克,葛根20~30克,水蛭5克,川芎12克,菊花10克,澤瀉12克。

功效:滋陰息風、昇陽化瘀。

主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發作性眩暈,暈時站立不穩,視物模糊或噁心欲嘔、耳鳴,精神疲憊或肢體麻木,舌紅苔滑,脈沉細澀,證屬陰虛風旋,痰瘀滯絡者。

用法:先將藥物用水浸泡40分鐘左右,煎兩遍,首次煎30分鐘,二煎15~20分鐘,兩次藥汁混合,總量約400毫升,每日1劑,早晚服。

方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由於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阻塞所引起,臨床以眩暈為主要表現,多發於中老年人,病在腦而關乎肝脾。中老年人隨着年事增高,臟腑功能逐漸衰退,肝腎精虧,陰不涵陽,木枯風動,脾虛氣動,清陽不升,津凝為痰,從而使厥陰風陽上旋夾痰帶瘀而發病。若以標本辨虛實,肝腎陰虧為本,風陽痰瘀為標,治當滋陰息風化痰,升清化瘀通絡。方中龜板咸寒質重,入腎滋陰,入肝潛陽為君藥,使陰旺髓海充足,陽潛木靜風止;臣藥山萸肉酸溫入肝,補肝腎益精血,助龜板滋陰益精;古人謂『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眩暈之發,風動於肝,痰生於脾,臣藥天麻平肝息風,相佐以僵蠶化痰通絡;石菖蒲開竅化痰且醒神健腦,風與痰並治。『無虛不作眩』,論眩暈之虛,不僅是髓海不足,還存在脾不升清。重用臣藥葛根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上達於腦;佐藥白蒺藜平肝息風且可疏肝;菊花平肝而清利頭目;澤瀉降泄腎濁,防龜板、山萸肉沉靜補腎精而妄生相火腎濁,斯為佐制;川芎活血行氣通經,水蛭活血通瘀通絡。全方共奏平肝息風、昇陽化痰之功,制方之奇在補肝腎息風陽重在潛降;益脾氣化風痰妙在升清,補本虛治標實貴兼通絡。

加減運用:發病急眩暈重加石決明30克;耳鳴加磁石30克,五味子12克;嘔吐加竹茹10克;視物模糊加枸杞12克;步態不穩加黃芪30克,川牛膝15克;肢麻再加雞血藤20克,蜈蚣2條。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無恙 發表於 2025-7-24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息風止眩湯方義闡微與臨證運用芻議

沈舒文教授所創息風止眩湯,乃針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之陰虛風旋、痰瘀滯絡證而設,其組方嚴謹,融匯滋陰息風、升清化瘀之法,深合『肝脾同調、標本兼顧』之旨。今就方義機理與臨證要點略陳管見。

一、立方根基:肝腎為本,風痰瘀為標
【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然眩暈之發,非獨肝風。沈師參合丹溪『無痰不作眩』、景岳『無虛不作眩』之論,指出中老年眩暈多因『肝腎陰虧,風陽夾痰瘀上擾』。蓋年邁之人,腎精虧耗,水不涵木,則肝風內動;脾失健運,清陽不升,痰濁內生,久病入絡,瘀血阻滯,終致風、痰、瘀交織為患。本方以龜板、山萸肉峻補肝腎,固其根本;天麻、僵蠶息風化痰,治其標急,恰合『治病必求於本』之經旨。

二、組方特色:升降相因,動靜結合
方中龜板質重潛陽,直趨下焦,合山萸肉酸收益精,共奏『填陰鎮風』之效;而葛根輕清上行,升發脾胃清陽,與澤瀉降濁相配,形成『升清降濁』之勢。此般配伍,暗合【周易】『泰卦』天地交泰之理,使陰平陽秘,氣血調暢。更佐水蛭、川芎活血通絡,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巧思。全方降而不遏,升而不亢,動靜相宜,堪稱『調理氣機』之典範。

三、臨證化裁要點
沈師於原方基礎上示人隨證加減之法:
1. 風陽暴亢者,急加石決明30克以鎮肝息風,仿張錫純鎮肝熄風湯之意;
2. 耳鳴如蟬者,加磁石30克、五味子12克,取『重鎮潛陽,酸收固精』之功,契合【醫學衷中參西錄】靈磁石丸之旨;
3. 嘔惡頻作者,可酌加姜半夏10克、竹茹12克,化裁自溫膽湯,以和胃降逆。

四、現代應用啟示
現代醫學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多與動脈硬化、血液流變學異常相關。本方水蛭、川芎等化瘀通絡之品,可改善微循環;葛根所含葛根素能擴張血管,體現『中藥西用』之科學內涵。然需注意,舌淡苔白膩屬痰濕者,當去龜板之滋膩,加白朮、茯苓健脾化濕,方證相應,始能奏效。

綜觀全方,沈師熔古方精華與臨證心得於一爐,非但深諳『風痰瘀虛』交互為病之機,更在升降開闔間彰顯中醫調和陰陽之大智慧。學者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於眩暈之治,必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7-26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息風止眩湯方義闡微與臨證運用芻議

沈舒文教授所創息風止眩湯,乃針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之陰虛風旋、痰瘀滯絡證而設,其組方嚴謹,融匯滋陰息風、升清化瘀之法,深合中醫『治病求本』之旨。今就其方義機理與臨證要點略陳管見。

一、病機闡發與立方依據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眩暈,屬中醫學『眩暈』『頭風』範疇。沈師以『肝風內動、痰瘀阻絡』為核心病機,指出中老年患者肝腎虧虛為本,陰不制陽則風陽上僭;脾虛失運則痰濁內生,久病入絡則瘀血阻滯。風、痰、瘀三者交織,上擾清竅,發為眩暈。此與【內經】『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及丹溪『無痰不作眩』之論一脈相承,更兼『久病多瘀』之現代認識,體現了『標本兼顧』的辨證思維。

二、組方特色與藥對析義
1. 滋陰潛陽為君:龜板咸寒,直入肝腎,滋陰潛陽,填補髓海;山萸肉酸溫收斂,助龜板固攝精氣。二者相伍,既補肝腎之虧,又潛浮越之風,契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2. 息風化痰為臣:天麻為平肝息風要藥,配伍僵蠶化痰通絡,共治風痰上擾;石菖蒲芳香開竅,化濁醒神,尤宜痰蒙清竅之證。此組藥對體現了『風痰同治』之巧思。
3. 升清化瘀為佐使:葛根輕清升發,引脾胃清陽上達頭目;川芎、水蛭活血通絡,破瘀而不傷正。更佐澤瀉泄濁,防滋補壅滯,暗合『通補相須』之法。

三、臨證化裁要點
沈師強調『證變法亦變』,本方加減尤重辨證:
若眩暈急重,風陽鴟張,加石決明30克以鎮肝潛陽;
耳鳴如蟬,腎虛精虧,加磁石30克、五味子12克,納氣益腎;
嘔吐頻作,胃氣上逆,可合小半夏湯(半夏、生薑)和胃降逆;
肢體麻木甚者,加雞血藤30克、地龍10克以增強通絡之效。

四、結語
此方之妙,在於『補而不滯,瀉不傷正』,融潛降、升清、通絡於一爐,非深諳臟腑氣血之理者不能為。然臨證需謹守病機,若見氣血兩虛或陽虛水泛之眩,則非本方所宜。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中醫辨證之精髓。

(全文約780字)

按:此評析力求簡明扼要,突出方劑的核心病機、組方邏輯及臨床靈活性,符合專業中醫方劑學論述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