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3|回復: 0

[國學新闻] 衣冠禮樂雅集,快哉樂乎青年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12-20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雲衣禮(字齊治)

“快哉都市,知音難求,樂乎雅會,冠蓋風流!”

衣冠禮

衣冠禮

快節奏的都市中,數不盡的搖滾流,有一群青年人遠離喧囂,獨立特行,齊正衣冠,相邀同聚,舉辦起風流俊賞,玉樹蘭芳的“衣冠禮樂雅集”之會。

2016年12月17日下午,北京公益西橋樂乎青年社區咖啡廳,迎來了這群高雅文化流的追尋者,他們在這個四周高樓環顧的靜逸天地裡,以琴會友,放飛心情,度過了又一個愉悅的週末。

“雲夢瑤台七彩會,餘音織就五行章。萬里長風抒一曲,琴簫引動鳳求凰。”

傾蓋如故,行禮如儀,此次活動召集人——漢網學術顧問、華韻國學網副總編、“衣冠禮樂大義”主編雲衣禮(字齊治)先生賦詩一首,拉開了雅集的序幕。

來自媯水書院的古琴、琴歌講師素樂女士,首先給集友們介紹了琴中七弦(包括宮、商、角、征、羽五弦以及文、武二弦)等古琴相關來歷知識,隨後現場示範彈奏了《陽關三疊》,並同時琴歌伴唱: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曆苦辛,曆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衣冠禮

衣冠禮

隨後,雲衣禮老師結合現場的古琴樂曲示範,給與會者分享了其主編的“衣冠禮樂大義”一書中,整理的【五行音樂調養】的有關篇章知識:

中國傳統醫學(即中醫)有著“五音五行”的說法。《黃帝內經》記載“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五行與五臟的關係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又載“角為木音通於肝,徵為火音通于心,宮為土音通于脾,商為金音通於肺,羽為水音通於腎。”

這些記載用中醫的理論清楚的闡明了“五音”、“五臟”和“五行之氣”的內在聯繫,按這一理論,五音可對相應的五臟起作用,如角音屬木,通肝,可制怒,即“通肝解怒”;徵音屬火,通心,運用徵音可“養陰助心”,這些理論屬於音樂調養身心的範疇。

所謂“宮音屬土,君之象,可以健脾;商音屬金,臣之象,可以清肺;角音屬木,民之象,可以疏肝;徵音屬火,事之象,可以養心;羽音屬水,物之象,可以補腎。”

衣冠禮

衣冠禮

一番掌故下來,眾人深覺其理,不久又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漢服文化愛好者“軟體客”郭先生關於“漢服形制及裁剪方法”的介紹所吸引,漢服愛好者楊濤、李尚仁、上官暮雪等幾位,對親自嘗試漢服的裁剪製作,也躍躍欲試起來。

其後,雲、郭兩位先生,就漢服源流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人無衣冠,何異禽獸?”人類從最初赤身裸體的遠古洪荒之野,步入文明時代以來,一個共通之處,都是有了衣服蔽體。從赤身裸體,到衣服蔽體,這即是文明與野蠻的一個重大分野。

衣冠禮

衣冠禮

“漢語”、“漢名”、“漢服”,乃是華夏民族(漢族)的三大文化表徵。

(1)這裡的“漢語”,指的是華夏民族的通用語言,漢族的語言和文字。

(2)這裡的“漢名”,指的是華夏民族的姓氏名字,尤其是漢族的表字。

(3)這裡的“漢服”,指的是華夏民族的衣冠服飾,由漢服延伸及禮樂。

華夏民族,這個星球上最龐大的民族,也是這個星球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傳承。華夏之名,便是來源於她美麗的肌膚——“華夏衣冠”。

衣冠禮

衣冠禮

“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這是先秦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潔出塵著稱,一生都在歌詠香草美人,而他竟然愛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見這件衣裳也足以與天然香草、絕色美人相媲美了。這件衣裳便是如今我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華夏衣冠,也就是如今俗稱的“漢服”。

漢服主要以華夏民族(漢代以後又稱漢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具有華夏民族文化獨特風貌性格。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制,歷經宗周八百年禮法的承繼,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全體民眾,還通過儒學和中華文明影響了整個東方禮樂文化圈。

漢服,是後來在漢民族形成的基礎上,對漢民族這種常用服飾的一種稱法。它實際上是一種完全尊奉禮樂思想的一種服飾,並不局限於漢民族或者華夏民族穿著,在早期周邊邦國四夷之中,只要認同了中華文化和禮樂思想的民族,都有普遍穿著,比如北魏鮮卑族的漢化改制,又比如朝鮮高麗時期,以及日本、越南、琉球等周邊邦國,都受到這種服飾文化的影響。

“交領分衽、束髮加冠”,一直是華夏服飾——漢服體系的典型特徵,也是東方世界諸多古老民族服裝形制的典型特徵之一。衣冠禮樂雅集中,得出的這個結論,眾人深以為然。

衣冠禮

衣冠禮

與會的眾多年輕人,大都漢服盛裝而來,其中網名白玉濯心的徐天宇和無智齊才等幾位年輕人,也相繼登臺獻藝,與大家分享了秋風辭、酒狂、滄海一聲笑等琴曲。

琴歌相和聲中,網路中國風追尋者林爛柴(林子鳶)和北方工大華章漢服社社長劉京京等身邊與會雅集好友們,就中國風系列的服裝、家居、生活方式等,攀談起來。

雅集與會來賓,四川廣元驚鴻漢服社名譽副社長、禮儀顧問公子毅淵,北京華夏文化研習會禮儀部負責人王複宇等,現場交流互動,分享了有關心得。

特別受邀出席本次雅集的兩位嘉賓,全國名人書畫藝術界聯合會主任委員,中國文化進萬家首席顧問張保才先生,以及北京方程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兼任全國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範基地對外合作部主任王麗娟女士,都對本次雅集的交流內容大加讚賞,覺得收穫良多。

本次雅集,召集人雲衣禮先生等,通過花椒直播(花椒號61510881)和美篇平臺(美篇號4988007)等進行了全程視頻直播和圖文轉載。

活動得到了網路電視媒體如中國教育網路電視臺國學頻道,和中國金盾網路電視臺文化頻道等有關傳統文化欄目的深度關注和積極支持,有關欄目負責人並對雅集的成功舉辦專程致電祝賀!

衣冠禮

衣冠禮

衣冠禮

衣冠禮

“衣冠禮樂雅集,快哉樂乎京華!”

——北京年輕人的另類雅聚,將會持續盛裝以待!

雅集召集人:雲衣禮老師

聯繫電話/微信:18510774055

衣冠禮

衣冠禮

衣冠禮

衣冠禮

古風雅樂

——《長相憶》

生來雲水處四時與我作知己

三月鶯枕海棠膝窮節簪雪梅花鬢

再張琴邀雨手談天星

未及今夜忽逢君故人最解意

鳳遊天地間花香迎我逍遙去

江湖寂寥是非地應有美酒染髭須

人生當得意一指靈犀

信步小樓長身立相對君笑語

常是聞君山南我亭西各抖襟上雨

某夜烹茶雪初沸十裡迎馬蹄

待到來年並轡過江南春風釀桃李

任它白馬踏芳歸廊下戲池魚

從來無情劍穿花吹雪不沾衣

連挑塵寰劈龍脊再引天光向歸墟

慣在雲山外久是畸零

知交若向人間覓應在孤城裡

本是浮雲客重霄之上三尺堤

幾曆生死心無懼敗亦何悲勝何喜

萬家燈火熄滿城孤寂

去往紅塵賦終曲以雪葬劍意

我擁萬梅而君向雲棲各有一傳奇

某夜西來遇飛仙可與共攀星

待到經年赴約洛陽裡恰逢是佳期

並肩橫橋映流水不問久別離

天公鋪排人間好天地由來百千景

不及錯身遇個你窮盡詩家筆

待到山光水色競相逸重拾故箋寄

舊墨中藏情幾許君當長相憶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7-19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当代雅集之文化复兴意义——以北京衣冠礼乐雅集为例》

拜读云衣礼先生所述雅集盛况,不禁抚掌称善。此般"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景,实为当代文化复兴之吉光片羽。余不揣谫陋,试析其三重深意。

一曰"礼乐相济"之真谛。昔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今观雅集以《阳关三叠》开篇,正合"发乎情,止乎礼"之旨。素乐女士琴歌相和,非徒技之炫,实乃"乐以和其声"(《乐记》)之实践。五弦应五行,七弦合七政,此非简单音乐理论,实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观体现。云衣礼先生所述五音调养之说,恰印证《黄帝内经》"五音疗疾"之论,可见古人以乐治心之智慧。

二曰"衣冠载道"之深意。郭博士论汉服形制,表面言裁剪之法,内里实关"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系辞》)的政治哲学。深衣十二幅应十二月,交领右衽象天地阴阳,此等"器以藏礼"(《左传》)的造物智慧,正是华夏"衣冠文明"精髓所在。今人重着汉服,非为复古,实乃寻回"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的文化自觉。

三曰"都市山林"之创见。于公益西桥高楼环伺间辟此净土,恰似王维"辋川别业"之于长安。此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雅集,正承续文人"市隐"传统。尤可贵者,参与者皆青年才俊,证明传统文化非暮气沉沉,实可成"少年中国"之精神滋养。

然余犹有进言:雅集之兴,当防两种偏颇。一则忌止于形式模仿,当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深究礼乐背后的义理;二则需避免圈子化,宜效法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使雅文化能"润物细无声"地化育大众。

昔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今观此雅集,正是立心之实践。愿诸君继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真正"活起来"。如此,则"衣冠礼乐"非仅雅集之名,实乃民族复兴之兆也。
陈辰 發表於 2025-7-23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衣冠礼乐雅集之当代文化价值》

一、雅集之精神内核
"衣冠礼乐雅集"非止于形式之复古,实为华夏礼乐文明在当代之创造性转化。《礼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今观云衣礼先生以"五行音乐调养"阐发《黄帝内经》之奥义,素乐女士抚琴歌《阳关三叠》,恰合古人"以乐养德"之旨。此非徒慕古形貌,乃深得"礼乐相济"之三昧——琴瑟在御,衣冠肃穆,正是对"君子以钟鼓道志"(《荀子·乐论》)的现代诠释。

二、五行音乐之医道渊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角徵宫商羽"五音应五脏,实为"天人相应"思想之体现。云衣礼所论宫音健脾、商音清肺,实本于汉代《乐纬》"五音和,则五行之气和"之说。昔嵇康《琴赋》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今雅集以古琴为载体演绎五行理论,既承《溪山琴况》"和静清远"之琴道,复将《周礼·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礼乐教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身心修养实践。

三、衣冠与礼乐之表里
郭博士论汉服形制,暗合《后汉书·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深意。衣冠不仅为容仪之饰,更是"礼"之外化。《朱子家礼》强调"深衣制度"的规范性,今人考据裁剪之法,实为通过物质载体重建"衣冠上国"的文化记忆。此与雅集中"行禮如儀"的仪轨形成互文——正如《乐记》所言"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衣冠与琴箫共同构成礼乐文明的物质符号系统。

四、都市文化中的雅集意义
在摇滚流行文化盛行的当代,此雅集恰似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现代回响。其价值有三:
1. 文化疗愈:以五音调和都市焦虑,践行《淮南子》"乐所以救忧"之功;
2. 身份认同:通过汉服与古琴重构文化基因,呼应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士人精神;
3. 社群再造:打破现代性孤独,建立"以文会友"的共同体,暗合《论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训。

结语
此次雅集可视为"礼失求诸野"的当代实践。昔孔子叹"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今观青年学子于高楼林宇间正衣冠、调琴瑟,正是对"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礼记·乐记》)的生动诠释。若能持之以恒,或可成当代"新礼乐运动"之滥觞,使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