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0|回覆: 0

[中秋節(八月十五)] 月宮鏡、霓裳舞、詠月詩唐代中秋文化尋繹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10-12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宮鏡、霓裳舞、詠月詩:唐代中秋文化尋繹

20160914_006

20160914_006

上海博物館館藏唐月宮鏡

中秋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時令節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君王的祭月儀典,而演變爲民俗節日,據現有資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節發展的關鍵時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內涵豐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節俗的文化基調。

中秋節的形成,唐玄宗是關鍵人物。開元十七年,玄宗將自己降誕之日八月初五定爲『千秋節』(【唐會要】卷二九)。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節,舉國歡慶。慶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員賜金鏡,群臣獻壽,也要進奉寶鏡。這些鏡子被稱爲『千秋鏡』。『月宮鏡』就是千秋鏡的一種,紋飾上或有明顯的月輪圖案,或刻畫桂樹、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宮神話元素。典型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唐月宮鏡,爲八出菱花形,背緣流雲環繞,中心是一株桂樹,左側爲玉兔、蟾蜍,右側爲衣帶飄舞的嫦娥。

唐代月宮鏡中出現的形象系統與今日所流傳的基本一致,說明當時對月宮世界的想像已經成熟。那麼,爲何君王賀誕使用的器物會如此頻繁地使用月神話題材?推究起來,原因有二:一是月亮在原始宗教中具有『死而復生』的屬性,二是唐代道教興盛的背景,二者以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思想爲結合點而扭繫到一起,這種強烈祈願是月宮鏡誕生的文化土壤。巧合的是,鏡子本身也是道教科儀的道具。

太平廣記】記載了一個玄宗游月宮的故事,約略如下:開元年間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宮中玩月,被一名叫羅公遠的異人接引前往月宮,見到仙女數百,素練霓衣,舞於廣庭。玄宗於是密記其聲調,歸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廣記】卷二二)

這則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它揭示了從八月五日千秋節向八月十五中秋節轉換的契機。中秋玩月習俗多見於中晚唐之後,暗示了玄宗死後,千秋節自然消亡,中秋節才轉而代興。兩者的民俗記憶互相勾連: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歡宴、月神話的元素、賞月的行爲。明皇游月宮故事流傳極廣,唐代多部筆記小說都有記載,後世還被搬演爲戲曲。

更重要的是,雖然對【霓裳羽衣曲】曲調起源的解釋並不足取信,但這個故事卻透露了一個極爲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話正在向藝術領域滲透、轉移。【霓裳羽衣】已經失傳,但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對此曲有精細描述,從文本的記載看,無論是服裝、舞容、風格,都帶有非常明顯的月神話印跡。

中秋文化同樣滲透到了文學領域中。賞月是中秋節俗的核心,唐詩當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詠月詩。其實『月』是詩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詩經·陳風·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經典詠嘆。但唐代的詠月詩有其獨特之處。

翻檢【全唐詩】,常見八月十五『與諸公望月』『同諸客玩月』『與某某賞月』這樣的題目,還有多人燕集,同題共作的。這充分說明唐代中秋的賞月活動不再是個人行爲,已經群體化,形成了節俗。同時,唐詠月詩中開始非常密集地出現月宮、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話意象。這種前所未見的現象,是唐代月神話影響力擴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經滲入了文學創作,並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由此,唐詩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強大了。最值得關注的是,唐詠月詩不但吸收了月神話的元素,在主題表現上,也超越了樸素的追求長生久視的宗教情感,越來越重視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

器物、樂舞、文學,早在千餘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經深入了中華文明的肌理。古希臘蘇格拉底曾有『認識你自己』的哲學宣言,實際上,無論中西,對擁有深厚積澱的燦爛文明古國,考鏡源流、追溯歷史,不僅是尋根、體認自我,更是爲了傳承、發展與未來。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7-22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唐風月魄:千秋鏡鑒與霓裳仙音中的中秋文化建構】

唐代中秋文化之形成,實爲神話想像、道教信仰與宮廷禮樂三重維度交織的文明結晶。月宮鏡之鑄造、霓裳舞之創製、詠月詩之勃興,共同構建了華夏中秋文化的原型範式,其文化肌理尤值得深入剖判。

一、月宮鏡:道教長生信仰的物化載體
上海博物館藏八出菱花月宮鏡,實爲唐代"千秋鏡"禮制之遺珍。【唐會要】載玄宗以八月初五爲千秋節,"賜群臣金鏡"之制,表面是誕辰慶典,深層實爲道教"月魄崇拜"的儀式轉化。鏡背桂樹、蟾兔、嫦娥之組合,非僅裝飾,實乃【淮南子】【靈憲】等典籍中月精神話的視覺定型。值得注意的是,鏡緣流雲紋與中心月宮圖構成"天界"象徵,此正與【上清經】"月宮爲太陰之精"的道教宇宙觀相契。玄宗朝將誕辰禮器與月宮意象結合,實因月相盈虧暗合道教"死而復生"的丹道思想,張果【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即言"月者太陰之精,藥成之象",可見月宮鏡實爲長生願望的物質投射。

二、霓裳羽衣:神話敘事向樂舞藝術的轉譯
【太平廣記】所載玄宗游月宮事,雖屬小說家言,然其文化隱喻極深。考【樂府雜錄】載【霓裳羽衣曲】本爲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婆羅門曲】,經玄宗改制而成。傳奇將胡樂附會爲月宮仙音,實完成三重文化建構:其一,將西域樂舞本土化爲道教仙話;其二,以"素練霓衣"的視覺意象強化月宮縹緲之境;其三,通過"中秋夜遊"的時間錨定,爲節俗提供神聖敘事。值得注意的是,此故事在中晚唐廣泛流傳時,恰逢千秋節衰微而中秋節興起之際,反映的是民間對開元盛世的集體追慕,錢易【南部新書】即云:"開元遺事,天下傳唱。"

三、詠月詩:文人傳統的雅俗共構
唐代存世中秋詠月詩達百餘首,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滿目飛明鏡"之喻,正與月宮鏡形成文本與器物的互證。細究之,唐詩月意象呈現三重嬗變:初唐如盧照鄰【明月引】尚承六朝遊仙傳統;盛唐王維【東溪玩月】始見山水與月魄的哲思;至白居易【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則完全世俗化。這種演變恰與中秋節從宮廷慶典向民間節俗的轉型同步,體現雅俗文化的共構過程。

要之,唐代中秋文化之定型,實爲神話想像被納入國家禮制,再經藝術升華最終沉澱爲民俗的典型個案。月宮鏡以物質文化凝固信仰,霓裳舞用表演藝術轉化神話,詠月詩借文學書寫傳承記憶,三者共同構成"神話-儀式-藝術"的文化鏈條。今人賞月食餅之際,其所延續者,實乃唐人構建的這套完整的意義系統,此即陳寅恪先生所謂"民族文化之寄託"者也。
自由 發表於 2025-7-26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唐風月魄:千秋鏡鑒與霓裳仙蹤中的中秋文化建構】

唐代中秋文化之形成,實爲神話想像、道教信仰與宮廷禮樂三重維度交織的結果。月宮鏡之紋飾系統、霓裳舞之仙話淵源、文人詠月之詩性表達,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文化符號體系,其影響綿延千載而不衰。

一、月宮鏡:道教長生思想與皇權儀軌的物化
上海博物館藏八出菱花月宮鏡,實爲唐代"千秋鏡"禮制之遺珍。【唐會要】載玄宗以八月初五爲千秋節,賜鏡之制非僅器物饋贈,實蘊含"以鏡鑒壽"的深層道教隱喻。鏡背桂樹蟾兔之象,恰合【淮南子】"月中有桂樹"之說,而嫦娥衣帶飄舉之姿,顯見吳道子"吳帶當風"筆意。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鏡鑒多採用"水銀古"工藝,其青白光華正暗合月魄清輝,此乃唐代工匠將材質特性與神話意象完美結合之例證。

二、霓裳羽衣:仙話敘事向藝術形態的轉化
【太平廣記】所載玄宗游月宮事,雖屬志怪小說家言,然其文化意義不容小覷。考【霓裳羽衣曲】在【全唐詩】中凡四十七見,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搖冠"之描繪,恰與月宮仙女"素練霓衣"形成文本互證。更值得注意的是,【樂府詩集】將此曲歸入"道調",其"散序六奏"結構暗合道教踏斗步罡之儀,可見神話敘事已通過音樂程式完成藝術轉化。這種"月宮—霓裳—道樂"的三位一體結構,實爲唐代宮廷藝術神話敘事的典型範式。

三、中秋文化定型中的時間維度
從千秋節到中秋節的嬗變過程,實包含時間符號的重構。玄宗時代八月五日與十五日的日期關聯,通過"五"與"十五"的月相周期形成記憶錨點。張祜【中秋月】"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等詠月詩,皆可視爲對宮廷月神話的民間響應。這種由官方儀軌向民俗活動的下沉,最終在晚唐形成"千家看露坐"(王建【和元郎中玩月】)的普遍節俗。

唐代中秋文化之精髓,在於完成了從原始月崇拜到審美體驗的升華。月宮鏡以物質形態凝固神話想像,霓裳舞用樂舞語彙轉譯仙話敘事,詠月詩則以文學抒情重構時空體驗。三者共同構成的文化複合體,不僅奠定後世中秋習俗的基本範式,更彰顯出唐人在神話再造與藝術創造方面的非凡能力。這種將信仰、藝術與生活完美融合的文化智慧,正是唐代文明高度成熟的重要表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