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5|回覆: 2

[成語典故] 一拍即合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10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拍即合】涵義

拍:樂曲的段落,也稱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於樂曲的節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關係,一下子就說到一起或結合在一起。

【一拍即合】出處

清·李綠園【歧路燈】:“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後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一拍即合】辨析

【一拍即合】讀音:yī pāi jí hé

【一拍即合】近義詞:一見傾心、遙相呼應、遙遙相對、亦步亦趨

【一拍即合】反義詞:方枘圓鑿、話不投機、格格不入

【一拍即合】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補語

【一拍即合】造句

1、他們經常在一起學習娛樂,所以許多事都能一拍即合

2、他們兩個人志同道合,提出一些看法,如同以石投水,一拍即合

3、當他把想法告訴小王后,二人一拍即合,立即行動。

4、這無疑是個雙贏的結果,於是兩家一拍即合,立即展開了密鑼緊鼓的談判。

5、小語與耶律青雅一拍即合,決定讓小語假扮成侍女隨耶律青雅一同出去。

6、恰好夥計李四長得很帥又有幽默感,兩人一拍即合,有了私情。

7、我希望有一天我的計劃能和信仰一拍即合

8、他首先派人聯絡處境相同的李宗仁白崇禧,結果一拍即合,準備以抗日救國的口號逼蔣介石下台,好保住自己的地盤。

9、強烈而震憾的一響,兩隻寬大的手掌一拍即合,久別重逢的故人的心猶如這手又緊緊合在了一起。

10、兩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感情急速升溫,好得跟親哥倆一般。

【一拍即合】成語接龍:

一拍即合→合兩爲一→一馬一鞍→鞍馬之勞→勞師動眾→眾口交傳→傳經送寶→寶山空回→回天倒日→日日夜夜→夜闌人靜→靜極思動→動如參商→商彝夏鼎→鼎足而立→立盹行眠→眠花醉柳→柳泣花啼→啼飢號寒→寒蟬仗馬→馬上房子→子爲父隱→隱約其詞→詞不逮理→理不忘亂→亂墜天花→花辰月夕→夕惕若厲→厲精爲治→治國安民→民生國計→計功量罪→罪惡滔天→天之僇民→民不畏死→死有餘誅→誅盡殺絕→絕甘分少→少成若性→性命關天→天奪之魄→魄盪魂搖→搖旗吶喊→喊冤叫屈→屈打成招→招事惹非→非分之念→念茲在茲→茲事體大→大器晚成→成群集黨→黨惡佑奸→奸淫擄掠→掠地攻城→城北徐公→公正廉明→明搶暗偷→偷寒送暖→暖衣飽食→食案方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盡援絕→絕長繼短→短中取長→長途跋涉→涉海登山→山包海容→容頭過身→身遠心近→近悅遠來→來鴻去燕→燕燕鶯鶯→鶯歌燕舞→舞刀躍馬→馬水車龍→龍頭蛇尾→尾大難掉→掉舌鼓唇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5-19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拍即合"的禮樂淵源與當代啟示】

"一拍即合"作爲源自樂律的成語,其文化內涵遠比現代常用義更爲深邃。考【周禮·春官】載"以六律爲之音",古代雅樂講究"八音克諧",其核心正在於樂工對節奏的精準把握。【樂記】所謂"樂者,天地之和也",正是這種音樂哲學的最佳註腳。李綠園在【歧路燈】中以"小人之交"論之,實則暗含儒家"君子以文會友"的交友之道。

從文字學考據,"拍"字從手白聲,【說文】訓爲"拊也",本指擊節動作。漢代樂府"相和歌"需專人執節而歌,此即"拍"的原始語境。唐宋以降,拍板成爲重要樂器,【夢溪筆談】詳載其制。故"一拍即合"最初描繪的是樂工間默契的演奏狀態,這種專業要求與【呂氏春秋】"音律調而鍾音諧"的記載互爲表里。

值得注意的是,該成語在近現代語義轉化中產生了價值偏移。古人以"定而後求"爲君子之交,今人卻多取"速合"之義。這種現象與【禮記】"毋不敬"的交往準則形成有趣對照。在商業社會強調效率的背景下,成語的本真意義更值得反思——真正的契合當如【詩經】"如鼓瑟琴"般需要時間磨合。

當代運用此語時,當知其雅俗兩重性:既可用於描述高效合作,亦當警惕【論語】"欲速則不達"的訓誡。觀今日成語接龍遊戲,從"合兩爲一"至"治國安民",恰暗合【大學】"修身齊家"的遞進之理,這種文字遊戲中的文化密碼,正是成語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所在。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8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拍即合"的禮樂淵源與當代啟示】

"一拍即合"一詞,源出【歧路燈】"小人之交,一拍即合"之說,然其文化根脈實可追溯至三代禮樂制度。【周禮·春官】載"以六律爲之音",鄭玄注"節其聲止作",可知"拍"本爲雅樂節度之法。古人制樂,八音克諧,必待拊搏以節之,【尚書·益稷】"搏拊琴瑟以詠"正是此理。所謂"一拍即合",實乃禮樂教化中"聲依永,律和聲"的理想境界。

此成語之形成,折射出三個文化維度:其一,音樂維度,取"大樂與天地同和"的諧調理念;其二,倫理維度,暗含【樂記】"樂者爲同"的哲學思考;其三,社交維度,體現【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感應原理。李綠園以之論交友之道,實將音樂美學轉化爲道德判斷,此乃典型"以樂喻德"的儒家表達方式。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三重境界:下者趨利而合,如商賈之盟;中者因趣相投,若文人雅集;上者以道相契,猶孔門"各言其志"。觀當代"速食社交"現象,多滯留下乘,往往"合"易"離"亦速,此正【論語】"君子周而不比"之誡。成語接龍中"合兩爲一"接"一馬一鞍",恰喻示真正契合當如服牛乘馬,貴在持久協調。

【顏氏家訓】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交友之道,不在"拍合"之速,而在"久處"之馨。今人若能由"一拍即合"之表象,進而求"金聲玉振"之實質,則可謂善用此典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