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2|回復: 1

[成语典故] 饥寒交迫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9 09: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饥寒交迫〗相关人物

李渊、犯人

〖饥寒交迫〗涵义

交:一起,同时。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饥寒交迫〗出处

晋·陶潜〖劝农〗:“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

宋·王谠〖唐语林〗卷一:“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迫,所以为盗。’”

〖饥寒交迫〗辨析

〖饥寒交迫〗读音:jī hán jiāo pò

〖饥寒交迫〗近义词:啼饥号寒、贫困交加、饥寒交切

〖饥寒交迫〗反义词:丰衣足食、锦衣玉食

〖饥寒交迫歇后语〗:叫化子碰上大雪天——饥寒交迫

〖饥寒交迫〗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饥寒交迫〗造句

1、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2、解放前,每逢荒年,农民饥寒交迫,农村里一片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

3、在黑暗的旧中国,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但腐败政府却货赂公行,官官相护,于民生国计而不顾。

4、正当富贵人家欢度圣诞之夜时,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头饥寒交迫,无家可归。

5、封建社会时期,每逢灾年,百姓饥寒交迫,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6、难民们缺衣少穿,度日如年,饥寒交迫,更使暴力活动增加,因此,海盗只是在海上的一种暴力活动表现形式。

7、周边的村庄全都被淹了,百姓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8、乱军大部分已经找不到建制,背着大包小裹的叛军把房屋内的居民赶到外面,在寒冷的冬天饥寒交迫的等死。

9、既没有现金又没有银行卡,忍着伤痛,我沿着边境线一路跋涉,一路乞讨,落魄到了极点,饥寒交迫的我几乎要死在半路上。

10、过去家贫如洗,他愣是靠摆摊算命写信卖字养活了一家人,可他自己又不舍得吃穿,饥寒交迫,时常生病。

〖饥寒交迫〗成语典故:

隋末唐初,由于多年战乱,天下盗贼很多。唐高祖李渊有一次审问犯人:“你为什么要做贼?”犯人说:“饥寒交迫,没办法只好做贼”。李渊叹息说:“我作为你们的国君,让你们贫穷,这是我的罪过啊。”就把那人放了。唐太宗和大臣们议论防盗的事。有人建议用严刑来禁止。太宗说:“老百姓所以做盗贼,是因为劳役赋税繁重、官吏贪婪盘剥,使得老百姓无法活下去,因此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浪费、减轻劳役和赋税、选拔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衣食有余,这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用得着重刑呀?”

经过几年的治理,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晚上大门用不着关,商人在野外露宿。杜甫写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普天之下的道路上,都没有拦路抢劫的强盗;那些出远门的人,也用不着求神问卜,选个“出门大吉”的好日子)。

〖饥寒交迫〗成语接龙:

饥寒交迫→迫不及待→待贾而沽→沽名干誉→誉不绝口→口说无凭→凭虚公子→子为父隐→隐隐约约→约法三章→章甫荐履→履险如夷→夷齐让国→国之干城→城狐社鼠→鼠目麞头→头破血淋→淋漓尽致→致之度外→外合里差→差强人意→意气用事→事在必行→行险徼幸→幸灾乐祸→祸不旋踵→踵决肘见→见噎废食→食不兼肉→肉跳心惊→惊弦之鸟→鸟哭猿啼→啼饥号寒→寒气袭人→人急计生→生众食寡→寡信轻诺→诺诺连声→声如洪钟→钟鼎人家→家无担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腔热枕→枕戈泣血→血口喷人→人心如面→面面相看→看碧成朱→朱干玉戚→戚戚具尔→尔雅温文→文修武偃→偃革为轩→轩然大波→波澜壮阔→阔步高谈→谈论风生→生夺硬抢→抢地呼天→天夺之年→年登花甲→甲第连云→云散风流→流星赶月→月晕而风→风尘表物→物议沸腾→腾焰飞芒→芒寒色正→正理平治→治病救人→人满为患→患难与共→共贯同条→条解支劈→劈风斩浪→浪子宰相→相形见拙→拙贝罗香

非中文名一 發表於 2025-5-12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饥寒交迫"之社会伦理意蕴》

"饥寒交迫"一词,典出陶渊明《劝农》"饥寒交至",至宋人王谠《唐语林》载唐高祖李渊问囚事,遂成典故。此四字非仅状贫苦之态,实为贯穿中国政治伦理之核心命题。

考其词义,"交迫"二字最堪玩味。《说文》释"交"为"交胫也",引申为相互逼迫之状。陶公以"担石不储"道出积蓄之要,王氏借囚徒之口揭示民生与治乱之关联。李渊"朕之过也"的慨叹,恰合《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之训,彰显儒家"保民而王"的政治伦理。

历代典籍载此语多具深意。《唐语林》所记非独实录,实暗含"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道智慧。唐太宗与群臣议防盗事,魏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之谏,正是对此语的政治注解。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杜甫"朱门酒肉臭"诗,亦与此语互为表里,共构中国士人的民本思想谱系。

今观此语之现代转用,犹见其生命力。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女孩的意象,与杜甫"路有冻死骨"形成跨时空呼应。鲁迅《故乡》中闰土形象,实为"饥寒交迫"的文学具象。此语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正因其直指"民生乃国本"的永恒命题。

《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饥寒交迫"作为社会病理的症候,始终警示为政者:治平天下,当自解决黎元温饱始。此非独成语之训诂,实乃文明传承之要义也。
当理 發表於 2025-6-19 20:4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饥寒交迫"的治世启示与文化内涵》

"饥寒交迫"一词,典出陶渊明《劝农》"饥寒交至",至宋人王谠《唐语林》载唐高祖李渊审盗事,遂成典故。此语不仅道尽民生疾苦,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刻内涵。

考其词义,"饥寒交迫"以"交"字点睛,强调"无衣无食"的双重困境。《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而百姓一旦陷入"担石不储"(陶潜语)的境地,则必致"饥寒交至"。李渊面对盗囚"饥寒交迫"的供词,叹"使民贫穷,君之过也",正合《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之训。此中可见儒家"仁政"思想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

从社会史观之,"饥寒交迫"现象往往与制度失衡相关。王谠记载的盗囚对答,实为隋末"租赋繁重,官吏贪求"(《贞观政要》卷八)的缩影。唐太宗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恰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形成互文。历史证明,当"饥寒交迫"成为普遍社会现象时,必伴随"岁暮奚冀"(陶潜语)的绝望心态,此即晁错《论贵粟疏》所言"民贫则奸邪生"的治理难题。

该成语的现代意义尤值深思。其近义词"啼饥号寒"偏重声态,"贫困交加"侧重状态,而"饥寒交迫"则更具动态压迫感。观今日世界,虽物质丰盈,然贫富悬殊仍使"饥寒"以新形态存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警句,与卖火柴小女孩的童话意象,在当代社会仍有其隐喻价值。

要之,"饥寒交迫"不仅是语言化石,更是历史镜鉴。李渊"君之过也"的忏悔,暗合《尚书》"民惟邦本"之旨。治世者当铭记:消除"饥寒"乃为政之本,此即孔子"足食足兵"之序,亦为《春秋》"损上益下"之道的根本体现。成语之生命力,正在于其跨越时空的警示意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 2025/7/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