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9|回覆: 1

[成語典故] 逐客令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9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逐客令】相關人物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逐客令】涵義

秦始皇曾下令驅逐從各國來的客卿。後指主人趕走不受歡迎的客人爲下逐客令。

【逐客令】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二位如再喧譁,不獨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

【逐客令】辨析

【逐客令】讀音:zhú kè lìng

【逐客令】近義詞:逐客之令

【逐客令】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常與“下”連用

【逐客令】造句

1、他對我的道歉連聽也不聽便下逐客令

2、一月份,當主教來做彌撒,並試圖給教區下逐客令時,騷動隨之而起。

3、黃承彥說的義正詞嚴,擺出一副逐客令的樣子。

4、大兒媳橫蠻無理地說,並對小唐下了逐客令

5、雲微子顯然下了逐客令,那元剛也只得悄悄退去,不敢多言多語。

6、胡振海下意識的認爲胡楚嬌選擇了程系,便對吳凡下了逐客令

7、袁開突然下了逐客令,讓黑狼將華建業送回,似乎準備撂挑子,不管了。

8、我已經清楚地說明她的事我無能爲力,她還是喋喋不休,可怪不得我下逐客令

9、我問他們要待多久,他們說兩個星期,然後,那位母親又笑著說,在兒子不提前下逐客令的情況下是兩個星期。

10、這之後發生的事,就如我們讀到的,亞伯拉罕爲了保護自己而撒謊,最終導致法老下逐客令,送他們離開。

【逐客令】成語典故:

在戰國的末期出現了一個集大學者、大權謀家、大政治家於一身的人,他就是李斯。李斯本是楚國人,爲了能做求得榮華富貴,他勤奮求學,到齊國拜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荀子爲師,同荀子一起研究怎麼治理國家、怎樣當官的學問。學成之後,他審時度勢,洞察時局,辭別荀子,來到秦國。

當時的秦國國王是太子嬴政,呂不韋因爲幫助莊襄王取得王位而當上了相國,獨攬朝政大權。當相國以後,他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其他國家來的,李斯就是呂不韋的門客之一。李斯在呂不韋的門下,待機接近秦王。爲了引起秦王的注意,儘快嶄露頭角,他潛心揣摸秦王心理,在分析當時形勢的基礎上,上書秦王,力諫秦王抓住機會,建立帝業,統一天下,深得秦王的賞識和器重,遂在秦國立足並開始崛起。

正當李斯躊躇滿志準備干一番大事業時,秦國卻發生了一件叛亂。秦王嬴政二十二歲那年,宮裡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嬴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再加上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恐以後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就逼他自殺。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就是當時的鄭國人鄭國修渠的陰謀被識破。當時,鄭國爲秦國主持開鑿了一條灌溉渠,就是鄭國渠,它把涇河水從雲陽經三原、富平、蒲城,同洛河連通起來(都在今陝西省境)。興修水利本來是件好事,可是後來發現;鄭國爲了要削弱秦國的軍事力量,才積極幫助秦國修渠的,目的在於消耗秦國的人力和財力。

呂不韋和鄭國都不是秦國人,又先後出事,這讓秦國一些貴族、大臣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爲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把這些人統統攆出秦國。秦王聽了,就採納了他們的建議,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求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當時李斯也在被驅逐之烈。

眼看自己的地位不保,李斯很不甘心,就在他離開咸陽的時候,給秦王上了一道奏章。李斯在奏章里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

李斯在奏章里又說: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帝王不拒絕任何臣民,所以能顯示他們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論東西南北,民眾不問那個國家,一年四季都充滿美好,鬼神也降恩賜福,這就是五帝三皇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拋棄百姓去資助敵對國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縮而不敢向西方來,停步而不願意進入秦國,這可就是所謂的“借給敵人兵器,送給敵人糧食”啊!

李斯的奏章言辭懇切,情意真誠,理據服人,令秦王大爲感動。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放棄了逐客的打算,連忙派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並重用他,後來,李斯做了秦國的丞相。

【逐客令文言文】: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爲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餘年,竟並天下,尊主爲皇帝,以斯爲丞相。

【逐客令白話文】:

正逢有個韓國人鄭國來秦國做間諜,以開鑿河渠灌溉田地爲名義,不久被發現了。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諸侯各國來侍奉秦國的人,大都是爲他們的國君到秦國遊說離間罷了。請(大王)把諸侯各國的賓客一律驅逐出境。”l李斯也在被商議驅逐的名單中。李斯就上書:……秦王於是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職務。終於採用了他的計謀,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經過二十多年,秦國終於吞併了天下,推尊秦王爲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4-8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逐客令"的政治智慧與當代啟示】

"逐客令"作爲中國政治史上的經典案例,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含義。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因鄭國渠事件引發"非秦者去"的政治風波,李斯上【諫逐客書】力陳"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治國理念,終使秦王收回成命。這一事件折射出三個層面的政治智慧:

其一,人才戰略的開放性。李斯以穆公取由余、孝公用商鞅等史實證明,秦國強盛正源於對六國人才的吸納。這種"跨文化用人"的思維,與當今全球化時代的人才競爭理念高度契合。歷史證明,封閉的人才政策必然導致思想僵化,而開放包容方能保持制度活力。

其二,政治決策的辯證性。秦王從"下逐客令"到"收逐客令"的轉變,展現了傑出政治家的自我修正能力。這種"因勢而變"的決策智慧,在【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中早有體現。當代治理者尤須具備這種兼聽則明的胸襟,避免陷入路徑依賴的困境。

其三,文化融合的必然性。李斯指出"擊瓮叩缶,彈箏搏髀"的秦聲不如鄭衛之音,實則隱喻文化交融的進步性。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正在於始終保持著"和而不同"的包容特質。這在當今文明衝突頻仍的時代,更具啟示意義。

當代社會治理中,"逐客令"現象仍以各種形式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學術門戶之見、企業文化排斥等,都是其變體。重溫這段歷史,當記取【諫逐客書】"地無四方,民無異國"的箴言,在堅持主體性的同時保持開放姿態,方能在百年變局中行穩致遠。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