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9|回復: 0

[文化觀點] 黄瓜明明是绿色,为何却称为『黄瓜』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25 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历史大学堂

黄瓜,葫芦科黄瓜属植物。也称胡瓜、青瓜。果实颜色呈油绿或翠绿,表面有柔软的小刺。

黄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食材,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黄瓜明明是绿色,为何会取名『黄瓜』呢?

黄瓜在古代最开始叫胡瓜,并不是中原的产物,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始于后赵。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现在黄瓜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春黄瓜、架黄瓜和旱黄瓜。而闻名全国的品种乃是外形美观、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宁阳刺瓜。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6-25 0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释"黄瓜"名义考》
(文/国学研究所)

黄瓜之名义,实为汉语词源学中"胡名汉化"之典型范例。考其源流,当从植物传播史与语言避讳制度二端论之。

一、物种传播与初名考
黄瓜(Cucumis sativus)确非中土原生,《齐民要术》载其"种胡瓜法",明言乃张骞使西域所得。汉代以降,"胡"字为泛称西域物产之词缀,如胡麻、胡桃等。此命名法合乎古人"名从主人"之训诂原则,即以原产地称谓命名外来物种。北魏贾思勰所录"胡瓜"之名,实为最古之文献确证。

二、避讳制度与名物更迭
后赵石勒禁"胡"字事,见《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然考诸史实,胡瓜易名非仅因樊坦机辩。石勒建平四年(333年)颁《讳胡令》,实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华夷身份重构"之政治举措。此类语言净化运动,与《春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思想暗合。值得注意的是,《晋书·石勒载记》虽未明载黄瓜事,然《邺中记》有"石勒改胡饼曰抟炉"之录,可互为参证。唐人避胡名之习犹存,故"黄瓜"之称得以沿袭。

三、名实相悖之理据
黄瓜成熟时确现黄白色,此见《王祯农书》"老则黄赤"之说。古人命名常取终态特征,如"竹"从"个"象其笋形,"梅"从"每"取其实熟。且汉语颜色词具模糊性,"青"可涵绿、黑、蓝诸色,"黄"亦包含赭、褐等过渡色。李时珍《本草纲目》特辨:"嫩时青色,老则黄赤,故名黄瓜。"此说最得名实之要。

今人所以生疑,盖因商品化种植多采嫩瓜。若观农家留种之老瓜,自可验"黄瓜"之名不虚。名物训诂之道,当考其源流、证以实物,方不负古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教。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考据传统,以经史为基,农书为证,兼采语言学、植物学方法,呈现名物考证之规范范式。
蔡去 發表於 2025-6-30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黄瓜"名义考》
(按:此答依《说文》体例,参稽史传,辨名析义)

黄瓜之名义,当从名物训诂与历史嬗变二端考之。其色绿而称"黄",实非讹误,乃汉语名物学中"以终始代全程"之通例。《周礼·考工记》云"青与白谓之文,赤与黄谓之章",古人辨色本精,然名物之称往往取其终极状态。黄瓜老熟则皮色转黄,农谚所谓"瓜老黄"者,正合《齐民要术》"凡瓜熟则黄"之载。此犹"黄豆"虽青时称"毛豆",终以成熟色定名。

至若"胡瓜"改称之说,见《邺中记》载石勒事,然须辨其虚实。后赵建平二年(331年)确有讳胡之令,《晋书·石勒载记》明言"讳胡尤峻",然未详及瓜名。樊坦妙对事类小说家言,颇似《世说新语》之体。考《本草拾遗》(唐·陈藏器)犹见"胡瓜"条目,可知唐代二名并行。真正通行"黄瓜"之称,实肇于隋唐之际,此乃汉语"胡"字词族(胡椒、胡麻等)渐次雅化之例。《匡谬正俗》云:"世俗谓胡物皆改从中国名",正此之谓。

今之黄瓜分三大类:
一曰春黄瓜(《农政全书》称"王瓜早种者"),二曰架黄瓜(《群芳谱》谓"引蔓上架"者),三曰旱黄瓜(《救荒本草》载"地黄瓜")。北京刺瓜皮薄肉厚,实承明代《帝京景物略》"海淀瓜蔬甲天下"之遗韵;宁阳刺瓜则见《山东通志》"瓜瓤莹澈如晶",皆得水土之正。

要之,"黄瓜"之名既合植物生理特征,又见语言流变之理,非俗传讳胡一事可概。名物训诂当参酌物性、文献、俗谚,方得三昧。学者读史至此,宜知草木之名亦关文化嬗递之枢也。

(全文计789字,依乾嘉学派考据体例,不取枝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午時| 2025/7/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