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9|回覆: 0

[成語典故] 破釜沉舟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5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破釜沉舟】相關人物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破釜沉舟】涵義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

【破釜沉舟】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破釜沉舟】辨析

【破釜沉舟】讀音:pò fǔ chén zhōu

【破釜沉舟】近義詞:孤注一擲、背城借一、背水一戰、義無反顧

【破釜沉舟】反義詞:急流勇進、知難而進

【破釜沉舟】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破釜沉舟】造句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心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2、但現在的情況是,它必須破釜沉舟

3、臥薪嘗膽,嘗破繭而觸痛。破釜沉舟,圓金色六月夢。

4、只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沒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5、大自然既然在人間造成不同程度的強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鬥爭,使弱者不亞於強者。

6、開弓沒有回頭箭,破釜沉舟要付出。

7、造化既然在人間造成不同程度的強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鬥爭,使弱者不亞於強者。

8、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去參加研究生考試。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無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10、對於敵人的大掃蕩,我軍破釜沉舟予以還擊。

【破釜沉舟】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

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乾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

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拼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

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成語接龍:

破釜沉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不勝辭→辭巧理拙→拙貝羅香→香消玉損→損己利人→人多闕少→少縱即逝→逝將去汝→汝南晨雞→雞腸狗肚→肚裡淚下→下車之始→始末緣由→由表及里→裡應外合→合浦還珠→珠歌翠舞→舞榭歌台→台閣生風→風流人物→物腐蟲生→生寄死歸→歸根到底→底死謾生→生聚教養→養虎遺患→患難之交→交口稱讚→贊聲不絕→絕妙好詞→詞窮理極→極古窮今→今雨新知→知足知止→止戈散馬→馬牛其風→風車雲馬→馬上房子→子子孫孫→孫康映雪→雪花飛舞→舞刀躍馬→馬耳東風→風風雨雨→雨順風調→調理陰陽→陽關三迭→迭矩重規→規重矩疊→疊床架屋→屋下架屋→屋下作屋→屋如七星→星馳電走→走投無路→路見不平→平地登雲→雲屯雨集→集思廣議→議不反顧→顧盼生輝→輝煌金碧→碧鬟紅袖→袖裡玄機→機關用盡→盡忠竭力→力倍功半→半部論語→語重心沉→沉痼自若→若出一軌→軌物范世→世態人情→情同手足→足智多謀→謀臣武將→將胸比肚

【破釜沉舟】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在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我們要下定決心,盡一切努力,敢於置之死地,之後方可得生。只要努力,就會有勝利的可能,不努力就不可能贏得勝利

 
自由 發表於 2025-6-16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破釜沉舟"的軍事哲學與處世智慧】

"破釜沉舟"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堪稱中國軍事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戰略決策之一。項羽此舉非匹夫之勇,實乃深諳"兵形勢"要義的絕妙手筆。考其要旨,當從三個維度解其精微:

一、軍事心理學維度
太史公"皆沉船,破釜甑"六字,活現"投之亡地然後存"的兵家至理。項羽深明"三軍可奪氣"的用兵之道,通過斷絕退路激發"必死之心",此正合【孫子兵法·九地篇】"焚舟破釜"的極端情境塑造法。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人在無退路時的潛能爆發可達常態的300%,項羽早於西方兩千年已實踐此理。

二、戰略決策維度
此役展現"兵形勢"派的核心思想——以勢取勝。項羽不取宋義"坐觀成敗"的保守策略,而是創造"死地求生"的戰場態勢。其燒廬舍、持三日糧的舉措,實爲構建"速戰速決"的時間壓力系統。錢穆先生【國史大綱】指出,此戰開創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寡擊眾"的經典範式。

三、文化符號轉化
從歷史事件到成語典故的演變,折射出華夏民族的生存智慧。蒲松齡"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化用,將軍事策略升華爲處世哲學。值得注意的是,"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雖同屬絕境戰術,但前者強調主動造勢,後者側重被動應戰,此細微差別尤見古人用詞之精審。

今人運用此典,當知"非常之謀"需配"非常之時"。項羽之勝在於天時(秦政暴虐)、地利(漳水阻隔)、人和(楚人思戰)三才兼備。若不明此理而輕效其形,則如東施效顰。蘇軾【留侯論】所謂"猝然臨之而不驚"者,方是真豪傑境界。

要之,"破釜沉舟"不僅是歷史典故,更是熔鑄軍事智慧、心理機制與文化基因的活態遺產。其價值不在破釜沉舟的形式,而在審時度勢的決斷力,此乃華夏文明給予後世最珍貴的啟示。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7-11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破釜沉舟"的軍事哲學與歷史啟示】

"破釜沉舟"典出【史記·項羽本紀】,乃中國軍事史上最具決絕氣概的戰略決策。太史公以"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九字,凝練勾勒出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的非凡膽識。此役不僅奠定項羽"兵形勢"大家的地位,更在軍事哲學層面開創了"死地後生"的經典範式。

考其軍事價值,項羽此策暗合【孫子兵法·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的用兵要義。然較之孫武"焚舟破釜"的理論表述,項羽將抽象原則轉化爲具體戰例,形成"以一當十"的戰場奇觀。李晚芳"千古無二"之評,實指其將兵形勢學說發揮到極致——通過摧毀後勤保障系統,在物理與心理雙重層面實現"卒善而養之"到"驅市人而戰"的轉化。

從決策心理學觀之,此計蘊含深刻的激勵機制。項羽令軍士"持三日糧",實爲設置明確的時間窗口;"無一還心"則通過行爲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效應",使士卒認知資源完全聚焦於速戰求勝。這種極端情境下的壓力管理,與當代"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異曲同工。

然需辯證看待的是,此種戰術實爲雙刃之劍。巨鹿之勝源於反常規的冒險,但項羽後期屢用此道,終致垓下之敗。明代兵書【陣紀】有云:"死地之兵,不可屢用",正指其不可複製性。相較而言,韓信井陘"背水陣"更顯謀略層次——既保留戰術突然性,又預設騎兵策應,體現"兵權謀"與"兵形勢"的有機結合。

今人用此成語,多強調決絕之意,然往往忽略其三個前提:目標唯一性(救趙)、實力相當性(楚軍素質)、時機緊迫性(諸侯作壁上觀)。若盲目效仿,不免墮入"孤注一擲"的誤區。故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特辨:"項王沉船破釜,非徒勇也,蓋料諸侯軍必作壁上觀耳。"此語道破名將之智與匹夫之勇的本質區別。

"破釜沉舟"作爲文化符號,已超越軍事範疇成爲中華民族精神圖騰。蒲松齡聯語將其與勾踐"臥薪嘗膽"對舉,揭示成事者的兩種境界:前者是空間維度的自我斷絕,後者是時間維度的自我砥礪。二者共同構成中華文明應對危機的完整智慧體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