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4|回覆: 0

[成語典故] 囫圇吞棗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5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囫圇吞棗】涵義

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細,籠統的接受。

【囫圇吞棗】出處

【出處】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致,正是鶻侖(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辨析

【囫圇吞棗】讀音:hú lún tūn zǎo

【囫圇吞棗】近義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走馬觀花

【囫圇吞棗】反義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囫圇吞棗的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

【囫圇吞棗】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囫圇吞棗】造句

1、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小忌是走馬觀花。

2、讀書就像品茶一樣,囫圇吞棗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細細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3、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爲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4、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5、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6、讀書,學習要善於思考,囫圇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7、學習不認真,貪多求快,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這是一種要不得的學習態度。

8、讀叔本華的書,我們不能囫圇吞棗,要含英咀華。

9、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10、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是走馬觀花。

【囫圇吞棗】成語典故一: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餘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

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著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囫圇吞棗】成語典故二: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爲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爲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1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囫圇吞棗"之認知弊病與治學正道】

"囫圇吞棗"一典,初見於朱子【答許順之書】,其言"鶻侖吞棗"者,實爲宋儒針砭時弊之語。此成語以飲食之道喻求學之理,揭示認知過程中"質"與"量"的深刻辯證關係,其思想內涵遠超字面之淺解。

考其典故本源,醫者告誡"梨傷脾,棗損齒"乃陰陽平衡之理,而愚者"嚼梨不咽,吞棗不嚼"的應對,恰如【周易】"執一廢百"之弊。朱子藉此批判當時學者"本末精初無二致"的思維惰性,與【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的訓誡遙相呼應。清代考據大師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更明確指出:"學者當如老農辨菽麥,不可囫圇而食",此乃對治學方法的重要警示。

細究其認知弊病,約有三重:其一爲"知而不化",如王陽明【傳習錄】所斥"只管外面講說"的虛文之弊;其二爲"積而不思",恰似顧炎武批評的"采銅於山"而不鑄器的空疏學風;其三爲"博而不約",違背了孔子"學而不思則罔"的根本原則。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記載,當時書賈刻書常有"棗梨之訛",正是囫圇校勘所致,可爲明證。

治學正道當效法古人"含英咀華"之法。【文心雕龍·神思】云:"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強調積累與思辨的辯證統一。朱熹教人讀書要"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曾國藩主張"讀史譬若觀山,必自下而上",皆反對浮光掠影的認知方式。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的"道欲通方,業須專一",更是對治"囫圇"之病的良方。

今之學者,當以此爲戒。讀書如品茗,須知陸羽【茶經】"三沸辨水"之精微;治學若煉丹,當曉葛洪【抱朴子】"九轉之功"的艱辛。程子所謂"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漸進功夫,才是破"囫圇"之障的正途。學者若能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態度治學,自可達致"融會貫通"的化境。
龍圭 發表於 2025-7-23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囫圇吞棗"之學術流變及認知啟示】

"囫圇吞棗"作爲漢語經典成語,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宋代朱子學派。朱熹【答許順之書】所云"鶻侖吞棗",實爲宋代理學對當時空談性理之風的批判。考"鶻侖"本字當作"渾淪",出自【列子·天瑞】"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後轉指事物未分化之狀。朱子以"渾淪吞棗"喻指學者不事精研、籠統認知之弊,此說實與【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爲學之道相悖。

細究其認知邏輯,該成語揭示三重困境:其一爲感官認知的惰性,【黃帝內經】言"脾主思","齒爲骨之餘",醫家勸誡本含陰陽相濟之理,而愚者強分嚼咽,恰違【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法則;其二爲思維方法的缺失,類同【論語】"學而不思則罔"之誡,王弼注【老子】"爲學日益"時特別強調"觀其歸趣"的重要性;其三爲知識接受的功利化,猶如【朱子語類】批評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之病。

在當代認知語境下,"囫圇吞棗"現象更呈現新特徵。西學東漸以來,知識爆炸導致"速食式"閱讀盛行,此與【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的治學傳統形成鮮明對比。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深度閱讀時大腦默認模式網絡激活程度與淺層閱讀存在顯著差異,恰可印證【禮記·學記】"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的古訓。

治學當以【荀子·勸學】"真積力久則入"爲圭臬。建議取法清代樸學家"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實證精神,輔以西方詮釋學的"闡釋循環"理論,使認知過程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昔顧炎武撰【日知錄】,"積三十餘年而後成",此非囫圇之功,實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學典範。

要之,破解"囫圇吞棗"之弊,當承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爲學次第,使認知活動既具經學的嚴謹性,又涵泳詩教的感悟力,終達致【大學】所謂"慮而後能得"的澄明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