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8|回復: 0

[诗词赏析] 文化评析乐见诗歌『下绣楼』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4 2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化评析:乐见诗歌『下绣楼』

暑期将至,以诗歌为主题的活动日益增多,反映了近年来新一轮的『诗歌热』。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诗国』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诗歌像高冷的闺秀,与大众并不亲近。写诗是诗人的事,谈诗是圈子里的事,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诗潮后,诗人们精疲力竭地收缩在越来越小的诗歌圈里,生气不振。

忽然一夜清香发,这两三年,诗歌走下绣楼,重新回到大众中间,诗歌又热了!去美术馆有人在朗诵诗,去读书会有人在谈论诗;『出格』的新诗人聚集了媒体的目光,离世的老诗人引发了集体的怀念;有人穿越大半个中国和人争论一首诗,有人将诗作入歌入戏在舞台上传唱全国;在刚创业的网店订一束鲜花搭配一首诗赠给爱人,在夜晚的卧室滑动手机订阅『读首诗再睡觉』让自己安眠。

火的不只是吟诗,还有作诗。诗歌回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起。它唤醒了故纸堆里的佳作名篇,更唤醒了平凡人的『诗人梦』——无论是写字楼里曾经的文艺青年,还是荷尔蒙充沛、闲愁无限的青春少年,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把自己的诗作广泛传播。一时间,欲赋新词,遍地风流。一些批评家直言:著名诗人满天飞,著名诗歌不见踪影。活动多、好诗少,诗歌之火乃是海市蜃楼的『虚火』。但『著名』二字,何以评断:是文辞意境?还是思想庄严?20年前的诗歌评论能否批判今天的诗歌创作?当代诗歌的美学标准究竟为何?恐怕连批评家都需要深思。

巨变的社会让文艺气象变化万千。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的『诗歌热』与曾经的全民诗潮并不相同。30年前,诗歌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对精神觉醒和精神解放的渴求。30年后,在经济发展、物质充盈的前提下,诗歌更多表达的是个人精神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人性本身诗意的回归。『我的心永无安宁,直到它栖息于你』。正如诗人舒婷所说,『诗歌让我们远离躁动和喧嚣』。

明代学人王世贞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批评家们应该放下精英主义的成见,用变动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诗歌热』。我们需要学院诗人,也需要『打工诗人』;需要大叙事,也需要小确幸;需要深刻思辨的,也需要直率表达的;需要预见的,也需要怀旧的。中国的诗歌传统是源,更是流,正是因为它随势而变,广泛流传,才有了今天强大的生命力。

西谚说:『诗歌冷藏语言,防止语言腐烂。』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中国,大众写诗、读诗其实是在追问生活的意义。今天的『诗歌热』有新闻、有现象、有躁动、有喧嚣,但也有沉潜其中的社会变革和人心需求。面对批评家的忧虑,笔者倒是乐见诗歌『下绣楼』。

西门土豆 發表於 2025-7-12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当代诗歌复兴的文化肌理与价值重构》

当代诗歌的"下绣楼"现象,实为中华诗教传统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王世贞《艺苑卮言》所揭示的文体代兴规律,恰可印证今日诗歌传播形态之变实属文化发展的常态。新媒体平台非但不是诗歌的消解者,反成为《诗经》"兴观群怨"功用的现代载体,使"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老训诫获得新的实践场域。

考诸诗史,诗歌的雅俗之辨历来是动态平衡的过程。从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到宋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诗歌的每次大众化都伴随着文体革新。今日所谓"著名诗人满天飞"现象,本质是创作权下移的文化民主化进程。陆机《文赋》言"诗缘情而绮靡",当快递小哥的打工诗歌与大学教授的学术诗歌同屏呈现时,恰是"各言其志"的生动体现。

当代诗歌热的深层动因,在于缓解现代性焦虑的精神需求。舒婷诗句所揭示的心灵栖居渴望,与孔子"诗可以怨"的古典功能形成跨时空呼应。新媒体诗歌的即时互动特性,使"兴于诗"的教化传统转化为"参与式审美"的现代体验。那些批评"好诗少"的论调,往往囿于古典诗教"温柔敦厚"的单一标准,忽略了网络时代"陌生化"表达的美学创新。

诗歌的现代传播尤当重视"通变"之道。刘勰《文心雕龙》专设《通变》篇,强调"文变染乎世情"。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视听重构到"读首诗再睡觉"的睡前仪式,诗歌正通过场景再造重获生命力。这种转化非但不是传统的断裂,反而是"《诗》无达诂"阐释学在当代的延续——当白领女性将杜诗"细雨鱼儿出"设为手机壁纸时,完成的是对古典意境的现代转译。

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包容诗歌生态的多样性。既需要维护"阳春白雪"的精英品格,也当认可"下里巴人"的生活诗意。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到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诗歌始终是中国人安顿心灵的独特方式。当代诗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是否产生"著名篇章",而在于重建诗性与日常的有机联系,使"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包容智慧得以延续。
马奇 發表於 2025-7-1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当代诗歌复兴的文化生态与价值重构》

当代诗歌的"下绣楼"现象,实为中华诗教传统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王世贞《艺苑卮言》所揭示的文体代兴规律,正在新媒体语境下获得新的诠释。这种文化现象绝非简单的"虚火",而是诗道在当代的必然呈现。

考诸诗史,从《诗经》的"兴观群怨"到盛唐的旗亭画壁,诗歌的活力始终源于雅俗之间的动态平衡。新媒体平台恰似现代社会的"采诗之官",使诗歌重新获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品格。苏轼《题西林壁》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当代批评家若固守纯文学评判标准,恐难全面把握这场诗歌复兴的深层意义。

细察当下创作,可见三种显著转向:其一,创作主体从专业诗人扩展到"素人"群体,暗合孔子"诗可以群"的教化理念;其二,传播方式从纸质媒介转向多媒体融合,延续了白居易"老妪能解"的通俗传统;其三,审美趣味从崇高叙事转向日常抒情,恰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性情也"的当代实践。陆机《文赋》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技术层面的实现。

真正的文化焦虑不在诗歌的"泛化",而在批评标准的失语。钟嵘《诗品》建立的"滋味说",司空图提出的"二十四诗品",皆为其时代创作实践的总结。当代批评亟需构建新的诗学体系:既要继承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宗经"的宏观视野,又要发展出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微观批评方法。朱熹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众参与正是当代诗歌的源头活水。

诗道的当代复兴,本质上是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现代诠释。从《毛诗序》"动天地,感鬼神"的教化功能,到今日慰藉心灵的日常功用,诗歌始终在完成其"成人伦,美教化"的文化使命。王阳明《传习录》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诗歌热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唤醒当代人沉睡的诗心。这种文化自觉,比所谓"著名诗歌"的产出更为珍贵。

当代诗歌的繁荣景象,恰似黄庭坚所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在坚守诗道本质的同时拥抱时代变革,正是中国诗歌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批评家的责任不在于裁判优劣,而在于引导这场全民诗教运动向着"思无邪"的理想境界健康发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戌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